7月初,美國狄金森大學政治系一行師生共24人,悄然來到香港。他們中間,一半是美國人,一半是其他國籍的學生。除了兩個領隊的老師之外,所有的學生都是第一次來中國。他們此行的目的并不是觀光旅游,而是上一門課程。課程很特別,是來討論中國以后會不會成為一個超級大國。上課的形式就是參觀,為期三周,從香港到上海、蘇州、無錫、深圳、東莞,再到澳門,去的地方可以說都是中國東南沿海最發達的城市,而觀摩的主要對象也是這些地方最光彩的一面。
香港就是紐約
這一隊師生的課程安排的相當緊密,7月29日上午,終于在佛山市順德的美的空調廠截住了這支隊伍。問起這些第一次來中國的學生們的感受,他們的答案很相似,口里吐出的第一個字眼必定是“香港”“上海”。這兩個城市給他們帶來了莫大的驚訝,“那么多高樓大廈!香港和上海跟紐約沒什么區別,我們非常驚奇。在我心里,來中國看到農村和偏遠地方倒不會感到吃驚,因為原來想著中國很窮。”從香港和上海的高樓大廈鉆出來,這些學生改變了他們的刻板成見,“我們原以為中國還是一個政府嚴密控制的國家呢。”
兩個老師的名片很特別,他們把自己的姓改成了中國姓,一個變成了傅邁克,一個叫做何杰姆。何杰姆評價中國的說法很幽默:“到中國來得越久你就越困惑。香港有個著名的教授講,不是一個中國,而是很多個中國。如果你自稱很了解中國,那么其實你很蠢。”
對這句話,何杰姆有切身體會。三年前,他來深圳的時候, “當時很不喜歡深圳,感覺很擁擠,在街上走也感覺很不舒服。這次再來,深圳大有改善,綠化做得更好了,城市規劃也改善了,變得更漂亮了。總體來說,我感覺很驚訝,印象很深刻。中國的基礎建設比想象中好很多。上海有很多高樓大廈,造型也很獨特,非常時尚漂亮。蘇州、無錫這些新發展起來的地區,正促使著自由貿易的成長。更可喜的是,在無錫參觀工業區的時候,我們發現無錫和蘇州之間也有競爭,它們已經意識到誰強誰就贏,這個意識很西方化。”
“中國不是窮而是便宜”
趙寧彬是個地地道道的美國女孩,但也跟她的老師一樣,取了個中國名字。她拿起筆在本子上寫下了自己的中國名字,很不錯,“彬”字并沒有寫成三個字,字跡也很工整。她來中國的護照上就是用的這個名字。她在校已經選修了兩年的漢語,今年下半年就要到北京大學學習了。
沒來中國之前,她感覺“中國不先進,像多年前的美國一樣。”這是她從選修的《中國電影》里得到的印象,她看過《洗澡》、《活著》這樣的電影。
跟她的同學們一樣,她對中國的了解大多來自美國的新聞媒體,最熟悉的是美國有很多“中國制造”,很便宜。但她堅持認為,“窮”與“便宜”是兩碼事兒,中國不是窮,而是很“便宜”,中國制造的東西成本很低,賣出來的價格也很低。“美國自以為制造的東西質量很好,而中國只做很便宜的東西。但是如果有一天中國制造的東西又便宜又好,那時美國就該憂慮了。”趙寧彬這樣看待中國的發展對美國的“威脅”。
由于馬上就要到北京學習,趙寧彬對中國文化有更熱切的關注,“可能在商業、高科技等方面,西方國家的確更發達一點,但是在文化方面,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沒有其他的國家可以與它相比。西方人看中國只是看到了臟和窮,但是一談到文化,中國就有優越感,一開口就是幾千年的歷史。”
25年中國趕超美國?
相對與這些第一次來中國的學生來說,傅邁克可以算是老江湖了,先后來中國6次。“中國所做的事情,是人類有史以來做得最讓人驚訝的事情之一。”領隊的傅邁克博士在深思以后,很冷靜地給出了他的第一句評價,“中國國家大,人口多。1979年改革開放時,中國人民的確很窮。當時我們美國人估計中國需要很長時間來改革,至少是五六十年。但是現在,中國只用了一半時間就達到了驚人的效果。現在,中國人民的生活、教育等都可以自給自足,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近年來,美國媒體頻頻揚言“中國威脅論”,更有一項美國研究預測,到了2045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N01。這種說法大有自身難保的意味。像傅邁克這樣親身體驗過中國的人怎么看待“中國威脅”呢? “我認為并沒有威脅,只有更多的機會。中國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市場,很多西方的大公司都來中國發展。況且,中國內部競爭很激烈,這是個很大的挑戰,中國想發展經濟,一定要保持和平的競爭才行。”
但當被問起“中國什么時候可以趕上美國”時,傅邁克的回答很讓人驚訝——25年!他的幾個學生也大膽預測是二三十年。記者質疑中國還有廣大的農村時,傅邁克沉默了,沒有回答。或許他也覺得,這個樂觀的預測僅僅適合他看到的香港和上海。
教育、環保都是大問題
在看到中國的發展時,這支隊伍也“旁觀者清”地看到了中國的問題。
一路參觀了多家企業之后,環境問題成了他們的關注焦點。今年已經大四的美國男孩Tuler Mcconnell說,中國的城市與城市之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農村來作為連接,有的只是一些被工業嚴重污染的河流和被廢棄的農田。“感覺地方政府的壓力太大,都在過分地追求GDP和FDI ,以至于使發展工業和環境保護的政策失衡。”
當被問到“當下中國最需要改進的問題是什么”時,Tuler說他認為美國的教育體系是很值得中國學習的,“只有讓盡可能多的年輕人受到高等教育才是國家的發展之道”。這并不是他一個人的觀點,傅邁克也認為教育是中國亟待重視的問題,“中國與美國一樣,應該給教育更多的關注和投入。”
兩個來自保加利亞的國際留學生則認為,貧富差距可能是影響今后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良因素。7月22日,在參觀完上海、蘇州和無錫以后,他們就開始熱烈地討論起收入不平等的問題來了。不過他們又調皮地說:“在中國,人們彼此之間還是互相關心的,社會的關系也很融洽,這些良好的文化傳統也能促進社會順利轉型。”
中國的打工一族也出現在他們的報告中,“地位很低下,權利沒有保障、工作環境很惡劣、長期不漲工資、工作時間超時。”寫這個報告的學生有據可尋,在參觀一家空調廠的時候,該廠為工人提供的住宿條件好得讓他驚訝,但是“之后我才發現,這些好的宿舍只是給地位較高的工人住的,并不是給那些打工仔”。
甚至,盲目投資造成的資源浪費也被他們看在眼里,“就珠海機場來說,這個機場造價大約8.6億美元,但是卻只有5%的客流量,2001年,政府不得不掏出2.06億美元替它解難。”
希望在中國定居或工作
他們看到的問題遠不止這些,但是這次初訪中國的確改變了他們的看法,對中國的好奇讓他們意猶未盡。趙寧彬很熱愛中國的字畫、書法、古裝美人扇子、玉器,買了一大堆帶回去。她興奮馬上要來北京學習,希望來北京后能把漢語學得很流利,“以后就不用人家翻譯。”縱然上海南京路上尿水橫流的廁所至今還讓她覺得恐怖,被商場服務員摸了屁股她也沒有“記恨在心”,她希望以后能在中國定居和工作。
今年大二的美國女孩ElizabethCastillo的父親在上海做生意已經有13年了,她過去多次聽父親講起中國,但這次親自來到中國,上海和香港還是讓她倍感震驚和著迷。Elizabeth肯定地說:“以后有機會一定會來上海工作!”還可能選擇在上海定居。
另外一個學生在日記里這樣寫道:“這次考察讓我滿載而歸,能做的我都做到了。那些還沒能做到的、我好奇還想知道的,都成了我繼續研究這片熱土的原因。以后只要有機會,我還會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