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四處買武器,美國很不高興
前不久,臺灣軍方以每枚1.3億新臺幣的高昂價格,從乍得秘密購進了三套法國馬特拉公司生產的“西北風”便攜式防空導彈,以供臺軍方研發機構研究使用。“西北風”采用的雙模式導引頭技術,包括了紅外導引和數字信號處理裝置,在飽和攻擊環境中有很高的目標鑒別能力,能夠大幅提高導彈的抗干擾能力,臺軍方引進乍得的“西北風”,就是為了消化吸收其導引技術,進而提高自產“天弓”防空導彈的作戰實力。
美國對臺灣這種偷偷摸摸買別國武器的行徑非常不滿,時至今天,不僅白宮方面沒有像以前一樣公開對有關采購66架F—16的承諾表示同意,而且臺灣陸軍矚目已久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也已無緣“登島”。
美國加緊研究復合型精確制導武器
精確制導武器采用的數據是由全球定位系統(GPS)衛星提供的制導數據,這種武器在攻擊有精確瞄準數據的固定目標時非常有效,但對移動目標的打擊效果較差。
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是:將激光技術與全球定位系統/慣性導航系統結合在同一個平臺上,從而產生出復合制導的武器。復合制導炸彈根據全球定位系統提供的數據投擲,最后在激光制導的條件下準確命中目標。同樣地,根據激光定位投擲的炸彈,在喪失激光鎖定的情況下,可以重新依靠全球定位系統/慣性導航系統找到目標。即使全球定位系統信號丟失,炸彈仍可以根據最后更新的慣性導航系統坐標值實現制導。
盡管美國武庫中的聯合直接攻擊炸彈不斷增加,但美國仍然保留著大量激光制導炸彈。激光制導炸彈目前仍是最精確的主流精確制導武器,雷神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目前都在努力生產,以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兩家相互競爭的公司,同時也向客戶提供多種復合制導武器。
日防衛廳報告反復宣傳周邊威脅
日本防衛廳終于公布了完整英文版的《2006年度防衛白皮書》,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前不同,英文版與日文原版白皮書發布只相差一天。其中,涉及中國的篇幅多達11頁、朝鮮半島10頁、俄羅斯8頁、美國7頁。 《2006年度防衛白皮書》重申其對朝鮮的密切關注及對中國軍力構建的不滿。報告強調,“朝鮮研發、部署彈道導彈,以及進行核實驗已經成為整個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不穩定因素。”白皮書還稱,“在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中,有必要提高國防政策及軍事力量的透明度,以便消除鄰國對中國的擔憂。”白皮書的實質,就是通過對日本自衛隊細節、發展計劃以及政策的描述,給中國提供一個軍事透明模型,以便給中國施壓,達到讓中國提高軍事透明度的目的。
另一個新動向是,白皮書首次提到日印防務合作的必要性,全方位拉攏印度。
中日東海“一對一”的對峙局面正在形成
日本有兩次明顯針對釣魚島的軍演,一次是7月26日,澳大利亞新聞網、路透社、南非《獨立報》等媒體報道的一則《日本自衛隊戰機模擬東海導彈攻擊,嚇壞日本漁船,并引發當地漁業協會強烈抗議》的消息。一次是《產經新聞》援引日本防衛廳官員的話,透露日本陸上自衛隊在北海道的東千歲訓練場進行的登陸戰演習。
和今年年初美日聯合舉行的針對釣魚島的軍事演習中日本媒體大造美國介入釣魚島爭端的情形對比, 日本媒體對最近的這兩次軍演明顯低調。日本媒體甚至沒有對前一次軍演進行報道,而是由其他國家媒體透露。
與此同時,中國在東海進行海空演習的消息也是頻頻曝光,針鋒相對的意味極強。種種跡象表明,小泉在確信無法在釣魚島問題上拖美國下水后,正在對日本今后在東海和釣魚島采取的策略進行調整并已經開始著手進行重新部署,重點就是加快針對東海和釣魚島海空自衛隊力量的部署,并著手進行沒有美軍參與的針對性訓練。
伊朗是推翻薩達姆最大受益者之一
據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網站報道,伊朗核問題目前已經陷入僵局,國際社會在協調無果的情況下將召開會議討論對伊朗實施制裁。美國中東問題專家認為,美軍2003年推翻了薩達姆在伊拉克的統治,但伊朗也是這一軍事行動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通過美軍的這一行動,伊朗強化了其在中東地區的戰略靈活性,提升了自己在什葉派穆斯林中的影響力,其中甚至還包括取得伊拉克國內什葉派穆斯林的支持。正是由于這種地區實力的大幅提升,才使得伊朗不顧國際壓力強行提煉濃縮鈾。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伊朗目前的核危機與美國政府此前的中東政策,特別是此前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有著密切的聯系。
殲-10部署西南,準備應付臺海
最新一期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9月刊)報道,中國軍方已開始在駐云南省的空軍部隊列裝自行研制的J-10(也稱“殲-10”)A多用途輕型戰斗機。
《漢和防務評論》認為,J-10A首次裝備于西南地區的空軍部隊,表面上是對付越南和印度,但由于中越、中印關系已得到改善,與冷戰后期相比,云南的戰略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J-10A針對印、越的意義只是象征性質,更為實質性的任務是作為戰略預備隊,投入未來可能爆發的臺海沖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