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92式9mm手槍從1998年定型,至今已有8個年頭了。自列裝以來,該槍以其握持感覺好、外形美觀,優良的指向性、可靠的機構動作等特點受到我軍廣大官兵的好評。但是該槍在使用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不足。筆者現就92式手槍使用中凸現的幾點問題直抒己見,希望國產手槍經過不斷改進完善,早日創出像意大利伯萊塔手槍,奧地利格洛克手槍那樣享譽全球的國際名牌。
機件繁瑣,分解結合困難
“活動機件少,分解結合簡單”是衡量現代手槍設計優劣必不可少的指標。92式手槍的活動機件“多”而“繁”,分解時需要五步才能完成:卸下彈匣;卸下掛機扳把,卸下套筒;取出復進機;取出槍管套和槍管。結合時按上述相反順序,也需五步才能完成。分解下來的零部件竟然多達10個,尤其是在武器結合進行到第三步“裝上套筒”時,常常出現“套筒后推不到位,無法裝上掛機扳把,不能及時完成武器結合”的現象。眾所周知,世界上許多著名手槍都非常注重簡化自身的活動機件和分解結合步驟。如早在1950年代,我國仿制蘇聯馬卡洛夫手槍而定型的59式手槍,分解時僅需要三步就能完成:卸下彈匣;卸下套筒;取下復進簧。結合時也只需三步即可完成,并且分解下來的活動機件只有4個。其后我國自行設計的64式、77式等手槍也繼承了59式手槍的上述優點。也就是說,我們在減少活動機件、減化分解結合步驟方面早在上世紀中期就積累了比較成功的經驗,但不知為什么到1990年代末期才定型的國產92手槍卻沒有汲取59式、64式及77式手槍在此方面的長處。
加裝的熒光夜瞄點影響射擊精度
為提高手槍的夜間作戰能力,國產92式手槍在配備激光瞄具的同時,還在缺口、準星上安裝了供夜間瞄準用的熒光點。由于缺口、準星加寬,熒光點醒目,射手在白天瞄準射擊時,容易被誤導用熒光點來平正準星、缺口,因而大大降低了92手槍的射擊精度,以致影響了武器的射擊精度。而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熒光點在夜間使用時并不能起到熒光作用。究其主要原因,是使用的熒光材料存在問題。熒光點夜間不僅不“熒光”,反而影響到射手白天的瞄準,筆者認為,92式手槍配備了專供夜間瞄準用的激光瞄具,是以滿足暗夜條件下的戰術要求,再安裝夜用熒光點顯然是一種得不償失之舉。
此外,在一些資料中,還過分渲染了92式手槍的射擊精度,稱92式手槍在25m距離上,其射彈散布R50小于25mmR100在65mm以內。經過多次試驗我們感到此數據并不可靠,有夸大其精度的成分。
彈匣裝入握把費勁,常出現裝不到位現象
使用92式手槍進行射擊,一個必不可少的動作是將壓好彈的實彈匣推入容納彈匣的握把內。但在使用中我們發現,彈匣裝入握把時必需使勁向上推,或者用左手掌向上磕才能到位。如果射手用力稍小一點,就可能出現彈匣裝不到位、拉套筒向后不能推彈上膛的情況。相比之下,54式、64式、77式手槍卻很少出現類似問題。
彈匣扣外凸,彈匣易脫落
與國產54式、64式及77式等手槍相比較,92式手槍的彈匣扣顯得大且外凸,其優點是卸彈匣時容易。但同時帶來了另外一個弊端,即左撇子射手使用或雙手握槍射擊時,一旦無意中手指(掌)力量壓在彈匣扣上,就會導致彈匣向下脫落,使得第二發彈不能順利進入彈膛,有時甚至會出現彈匣脫落到地上的現象。當與持槍之敵面對面射擊時,“彈匣脫落”的嚴重后果可想而知。
編輯/黃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