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領導干部的政績觀與發展觀密切相連、辯證統一。正確的政績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證,科學的發展觀是樹立正確政績觀的思想基礎。
關鍵詞:發展觀;政績觀;辯證統一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7-0038-02
作者簡介:許夕保(1962- ),男,江蘇金壇人,淮安市水利局局長。
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全社會、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各級領導干部在其中肩負著尤為重要的責任。因為,領導干部的手中都掌握一定的決策權,他的一言一行對一個單位、一個地區的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一般說來,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就有什么樣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為,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取得什么樣的政績。領導干部的政績觀與發展觀是密切相連、辯證統一的。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就有什么樣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證,科學的發展觀是樹立正確政績觀的思想基礎。在這方面,我們有過一些比較成功的經驗,但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一些領導干部在發展問題上產生了很大的誤區,把“發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為“經濟增長率是硬道理”,把經濟發展簡單化為GDP決定一切。在這種片面發展觀的指導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片面的政績觀。例如,上級對下級的考核指標以GDP為主,甚至把它作為領導干部升遷去留的唯一標準。與此同時,在以經濟數據、經濟指標論英雄的片面政績觀的引導和驅使下,一些地方官員脫離本地實際,為追求一時的增長速度而盲目上項目、辦企業、引投資,甚至大搞“形象工程”、“亮點工程”、“夜景工程”,給地方的長遠發展留下了包袱和隱患。有的地方不顧群眾反對,大肆圈地賣地,通過各種手段“擠占”群眾利益,在當地引發了諸多社會矛盾。
由此可見,在發展觀上出現盲區,就會在政績觀上陷入誤區;在政績觀上出現偏差,發展就會偏離正確的軌道。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必然要求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政績觀是對政績的總的看法,包括對什么是政績、為誰創造政績、如何創造政績以及怎樣評價政績等方面問題的認識和態度。政績觀直接反映了干部從政的價值取向,是干部創造政績的思想基礎。正確的政績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群眾觀和歷史觀的運用和體現。實踐是政績的最好檢驗,群眾是政績最根本的評價主體,歷史是政績的最好證明。所以說,實踐、群眾和歷史是政績觀正確與否的衡量標準。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推進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各級領導干部要抓住這一戰略機遇,切實擔負起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歷史使命。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加強政績觀的改造:
一是把好思想的“總開關”。政績觀說到底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思想上的折射,是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的反映。抓住了這個“總開關”,正確的政績觀才有堅實的思想基礎。要重視加強對干部的教育,不斷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自覺加強主觀世界的改造,用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效來推動客觀世界的改造。當前,尤其重要的是始終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立黨為公的本質要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真正解決“為誰創造政績”的問題。
二是遵循客觀規律。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在工作中,一定要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真正解決“如何創造政績”的問題。
三是處理好遠近關系。一方面要抓好當前的發展,防止大起大落;另一方面要著眼長遠發展,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尤其要防止為了近期的發展而破壞環境、浪費資源,損害長遠的發展。處理好長遠發展和近期發展的關系,是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的現實要求,必須慎重對待。
四是堅持局部與全局的統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需要有大局觀念、整體意識,要把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放在大局和整體布局中進行考慮,不能各自為政、各行其是。整體包含局部,局部構成整體。只有從整體看局部,才能看得比較清楚;只有協調好與整體的關系,局部才有根本的發展。因此,要樹立全國、全省一盤棋的思想,自覺把工作放在大局中進行思考、謀劃和把握。
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僅是領導干部個人的問題,還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學有效的保障機制,從制度上規范和約束領導干部的從政行為,幫助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一要建立正確的評價機制。首先,群眾應該是評價領導干部政績的主體。對領導干部政績的評價,不能單由上級組織和上級領導說了算,必須堅持群眾公認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擴大群眾參與的范圍,最終看群眾的公認程度。其次,還要完善政績的考核標準。一方面要全面反映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情況,從物質文明建設“硬指標”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軟任務”的成果上全面檢驗政績;從負責分管工作的局部利益與影響全局利益的關系上透視政績;從近期取得工作成果和這些成果是否有利于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結合上把握政績。另一方面,要正確處理考核指標的涵蓋性與代表性、穩定性與動態性的關系,做到既科學合理又便于操作,既要有穩定性又要根據形勢的發展適時調整,真正客觀、準確地反映領導干部的工作實績。如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黨政領導干部和企事業領導干部的考核指標就應該有所區別,不能搞“一刀切”。再次,要改進干部政績的考核方法,把組織部門考察、政府部門考察和群眾滿意度綜合起來,還要運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努力使考察結果更全面、更準確。
二要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領導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決策,決策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完善規范重大事項的決策程序,是落實正確政績觀的治本之策。政績不是哪一個人的政績,而是集體的政績。所以,要進一步完善民主化、科學化的決策機制,實現決策權和決策責任的統一,防止決策的隨意性,防止違背客觀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的重大失誤,從而保證決策的科學性。為此,要切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辦事,完善黨委內部的議事和決策程序,對決策目標的確立、決策方案的制定、決策過程的掌控和決策的實施要進行全過程監督。
三要建立正確的用人導向機制。任用干部就是一種導向,使用什么類型的干部,直接影響干部的政績觀。可以說,使用了一個好干部,就是樹立了一面好的旗幟,就會對廣大干部起到積極的引導、示范和激勵作用。反之,用錯一名干部,就等于發出一個錯誤的信號,也會嚴重挫傷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從某種意義上講,組織上使用什么樣的人,就是樹立一種什么樣的導向,干部也就會有什么樣的政績觀。要使用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要使用政治上可靠、作風上優良、工作上踏實、事業上奮進、業績上突出的干部。要通過正確的用人導向,真正使那些勤政為民、求真務實、政績突出的干部得到重用和獎勵,而對那些好大喜功、弄虛作假、無所作為的干部,則應堅決予以批評和懲處,以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
四要建立有力的監督機制。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還必須加強監督。監督是一種約束、一種控制。有力和有效的監督,可以及時糾正偏差,保證組織系統的有序運行。現實中出現的虛假政績、形象工程以及短期行為等現象,之所以屢屢發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監督機制的不健全。為此,一方面要搞好黨內監督,另一方面要實現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的結合、上級監督與下級監督的結合、組織監督與社會監督的結合等多層次、全方位的監督,建立立體的監督體系,以提高監督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