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抵京對中國進行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胡錦濤主席與普京總統舉行了會談,共同探討了深化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問題,并就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廣泛、深入地交換了意見。——編者手記

中俄關系經過十多年的恢復和重塑性發展,已達到“歷史最好時期”,同時也進入了深化、細化合作的關鍵時期。與過去雙邊關系由不正常向正常過渡時連續“上臺階”不同,現在中俄關系的發展更多地體現在各具體領域的合作水平高低、成果多寡及相互滿意度方面。我們有理由認為,以2006年在中國舉辦“俄羅斯年”和普京總統本次來華訪問為標志,中俄關系將進入一個向民間縱深發展、追求合作成效的新階段。
新起點:“務實合作”下功夫
經過十多年的互利合作與兩國領導人的精心培育,中俄雙邊關系已完成了由不正常到正常國家關系的“恢復期”,以及由睦鄰友好合作關系到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轉型期”,兩國關系正進入穩定的全面“合作期”。
首先,中俄關系發展已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簽訂規劃了中俄關系長遠發展的根本原則和前景,邊界協定的簽署及勘界工作基本完成,解決了長期困擾雙方關系的邊界糾紛,多領域、多層次的經貿協定推動雙方商務合作不斷升溫,并正在為其營造順暢的合作環境。其次,雙方建立了完備的合作機制。元首會晤機制規劃兩國關系發展的戰略方針,總理會晤機制為雙方經貿合作指引方向,國家安全磋商機制成為雙方討論彼此關切的重要渠道,中俄21世紀友好委員會增進了民間交往。第三,兩國領導人之間形成良好的戰略共識。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俄都已經過兩代領導人的權力交接,兩國新一代領導人都高度評價上一代領導人對發展中俄關系所做出的杰出貢獻,并就中俄關系對兩國發展的戰略重要性有深刻的認同和高度共識。胡錦濤主席和普京總統通過身體力行的探索,不僅彼此建立了可靠的個人互信,更使中俄關系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很大進展。第四,雙方展開了廣泛務實的互利合作。政治關系的深化為中俄實現各自的國家發展戰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經濟合作的深入使雙方都將對方視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伙伴,深入合作的需求更迫切、熱情更高;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主要平臺開展的安全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雙方在中亞地區的安全難題;富有成效的國際協作為雙方贏得了廣闊的國際戰略空間。
中俄關系正站在新的起點上,未來的重點應在“務實合作”上下功夫。
新問題:協調利益分歧和矛盾
國家關系的發展并無止境,關鍵在于兩國間是否決心永遠友好下去,以及彼此間的戰略需求是否能長期持續。現階段中俄不存在“危及雙邊關系”的重大問題,主要面臨的是在發展中不斷出現的各類新問題、新挑戰,其中大量屬于具體商業或技術合作問題,需要兩國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民間組織、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個人廣泛參與,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加以協調和解決。
從國家關系的層面看,著力解決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仍是深化中俄關系的關鍵:一是如何繼續加深全面互信合作。應當說中俄互信建設已經取得長足進展,從政治上相互尊重,到軍事上相互信任,兩國互信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畢竟中俄是兩個有著悠久而復雜交往歷史的國家,雙方的文化、價值觀、思維方式、社會制度等都存在較大差異,地緣相交、民族跨境而居卻又曾長期相隔。近年來兩國領導人本著“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的精神,不斷開辟雙邊關系新局面,使雙方之間的歷史隔閡和現實差異大為縮小,相互理解、信任和合作的氣氛越來越好。雙方政府和民間都希望通過更加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合作,積累更多共識,使雙邊關系進入不斷增進“交往—理解—信任—合作”的良性循環軌道。而互辦“國家年”則是加強交流、促進互信的重要創舉之一。
二是如何更好地協調利益分歧和矛盾。中俄既有各自的國家利益,也有共同利益,要協調好相互的利益關系,首先需要兩國拿出足夠的誠意和智慧。譬如,從客觀條件講,俄自然資源豐富,科技研發基礎雄厚,但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中國相反,資源相對匱乏,科技研發基礎較俄弱,但勞動力資源豐富。這種客觀上的“互補性”未必能自動成為雙邊合作的條件和動力,關鍵要看雙方的合作意愿和能否很好地協調彼此的利益得失。目前俄方對中國從俄進口資源性產品多、機械產品少不甚滿意,希望我增加對俄機械產品進口,但從中國實際來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否進口設備和從哪個國家進口要由企業說了算,國家難以做出強制企業購買俄設備的決定,更不能給企業搞攤派。不過,從政府層面上關注和協調解決對方的利益關切是必要的,譬如為雙方企業創造條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與俄聯合開發在兩國有市場、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新產品,不失為解決利益矛盾的好辦法。對于中國企業和商人在俄遇到的不公正、不安全以及“灰色清關”等問題,俄方也在通過引入市場機制積極著手整頓。只要雙方本著互諒、真誠和善意的態度去處理利益分歧和矛盾,相信中俄經濟合作的路會越走越寬,合作水平也會逐年提高。
新目標:實現各自國家發展目標、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2006年是中國“十一五”規劃的“開局年”,也是中國的“俄羅斯年”,俄羅斯要實現其繼續振興國家的宏偉目標,因此中俄兩國都離不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中俄在既有關系基礎上加強全面合作,必將有利于實現各自的國家發展目標,有利于維護歐亞大陸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近期雙方將把注意力放在:一是辦好中俄“國家年”,促進兩國民間相互交流與信任。
二是落實《〈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實施綱要》,全面提升雙邊合作水平。2004年10月普京總統訪華時與胡錦濤主席簽署的這份重要文件,具體規劃了2005年~2008年中俄關系發展的各個方面,其中的部分內容現已得到落實,但大部分內容尚待兩國各有關方面繼續做出努力,特別是涉及經貿合作的部分,需要兩國政府繼續從立法和政策方面創造條件、企業要積極尋找適于合作的項目。雙方都希望通過落實這一文件,使兩國關系的內容更充實,基礎更雄厚。
三是保證“大項目”實施,夯實合作根基。中俄經濟合作目前缺少大項目支撐是一個突出問題。目前俄在中國投資興建的連云港核電站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中國在俄圣彼得堡開發“波羅的海明珠”項目和莫斯科地標性項目“歐洲商貿城”剛剛開始;談論已久的油氣管道項目尚在“希望的田野上”,按照普京總統今年1月所宣布的,作為未來與中國油氣管線相連接的“泰—納線”一期工程有望在今年夏天開工建設。這些和其他大項目的落實,不僅能夠為實現兩國領導人確定的到2010年實現貿易額600億美元等目標創造條件,而且能使雙邊貿易結構、增長方式等有一個質的提高,兩國的經濟依存度將更加緊密。
四是加強外交和安全領域合作,保障兩國和國際安全。中俄在這兩大領域迄今已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合作關系和機制,它為保障兩國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但是我們也看到,國際形勢在總體穩定的情況下,局部沖突不僅沒有化解,還有不斷升級的危險。朝鮮半島核問題和伊朗核問題如何解決直接涉及中俄雙方的重要利益,“顏色革命”關系到中亞和中俄相鄰地區的安寧,巴以沖突、阿富汗問題、伊拉克問題等都關系到區域和世界的穩定,聯合國改革、WTO談判涉及國際正義和秩序,這一切都需要中俄的相互借重和配合。
總之,中俄關系的深化有利于雙方,需要兩國做出共同努力,需要雙方不斷營造適于合作的氛圍,這就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任務,它并不轟轟烈烈,卻實實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