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儲蓄
Lawrence D. Freedman(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戰爭學教授)
《外交》(雙月刊)
2006年5/6月刊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出版
近十年來,美國國民整體儲蓄水平明顯下降。盡管企業儲蓄有所增長,但家庭儲蓄持續下跌,2005年下半年跌至-1%。2003年和2004年,美國家庭、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凈儲蓄僅為國民收入的1%,為50多年來最低水平。儲蓄驟降對美國和世界經濟造成嚴重影響:一方面,美國企業投資受挫,投資規模不足GDP的4%,不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居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美國居民消費領域相應擴大,帶動進口貿易增長。從長期來看,未來美國居民儲蓄水平必將恢復至正常水平,從而有利于美國經濟發展。但在調整初期,美國及其貿易伙伴都將遇到困難,如果政策選擇不當,就會導致低增長和高失業,甚至在美國引發貿易保護主義。王 力
駐伊美軍的未來
Fred Kaplan(美國網絡雜志《Slate》
專欄作家)
《大西洋月刊》
2006年6月刊
美國《大西洋月刊》雜志社出版
美軍已經打算撤出伊拉克,因此要制定一個有序離開的計劃。美軍在伊拉克駐扎的部隊有13萬人,儲存大量武器裝備,撤退至少要花幾年的時間。實際上,新成立的伊拉克政府會希望美軍保留兩到三萬的軍事力量,以便為其提供后勤保障、空軍支援、情報分析等。但目前伊拉克的不同地區被不同派別控制,伊拉克武裝力量更多的是效忠其宗教派別或部族而不是伊拉克國家。如果伊拉克陷入分裂狀態,美軍的最佳選擇是“蹲守”策略,在各派面前保持中立。今后美軍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確保伊拉克供給路線的暢通與安全,并防范伊拉克周邊國家對伊事務的介入。曲 兵
石油政治學第一定律
Thomas L. Freidman(《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外交政策》
(雙月刊)
2006年5/6月刊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出版
某些國家石油儲量雖然豐富,但政治民主和經濟改革的步伐都相對滯后。特別是在油價走高的形勢下,其領導人往往漠視國內民意和國際社會的正當訴求。只有在油價偏低時,這些國家才被迫考慮國內的政治民主和國際準則。在這些國家里,油價和民主呈反方向運動,是為石油政治學第一定律。目前結構性的需求上漲使得油價高企已成定局,國際政治格局可能隨之發生扭曲。石油輸入國甚至包括一些大國不得不隨著某些石油輸出國違心附和,放棄規勸和制衡。美國必須調整自己的能源消費數量和模式,尋找石油的替代品,以影響全球油價,從而繼續對外推進民主進程。張 建
恐怖分子瞄向石油設施
Michael Knights (英國奧利弗集團分析與評估部副主管)
《簡氏情報評論》
2006年5月刊
簡氏信息集團出版
2006年2月24日,“基地”組織的下屬行動小組欲發動對沙特阿拉伯阿巴奇克煉油廠的自殺式炸彈襲擊,但沒有得逞。這是沙特境內又一起針對大型煉油廠的恐怖襲擊。此前,恐怖分子的行為更多的是驅趕控制沙特石油資源的西方勢力。2004年10月,本·拉登號召其支持者襲擊沙特等美國盟友的石油輸出管道和煉油廠,希望通過破壞石油設施降低供應能力,引起國際油價的大幅上漲。這是“基地”組織從經濟上搞垮美國的新戰略。沙特的大型石油設施很快成為恐怖分子破壞的目標,煉油廠中的西方人也遭到人身攻擊。但沙特政府反恐行動比較成功,加之攻擊煉油廠難度較大。曲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