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在世,如不留下幾行筆墨供人指摘,有何樂趣可言?本期雜志發表的《寫給中國的納稅人》一文,系李煒光教授發憤之所為作,倘能引起某些討論,想必是他樂于見到的。
時下,中國人納稅的意識還相當缺乏,偷逃稅的現象十分嚴重。許多人把稅收視為一種負擔,避之唯恐不及,至于政府是如何運轉、如何辦事的,他們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另一方面,政府又特別強調納稅人的義務,對納稅人的權利卻宣傳不力,實際行政中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無論對納稅人還是對政府而言,都存在一個將權利和義務高度統一起來的問題,而提升納稅人的權利意識則尤為緊切。
從人性的實際來看,擴張權力的沖動和逃避責任的惰性在任何政府那里都是存在的。納稅人生活在何種狀態,主要視其對政府的認知和努力的程度而定。清明的政治既不會從天而降,也不會自動地從政府的“覺悟”中產生,納稅人強有力的鞭策和監督才是根本。再者,納稅人享受到應有的權利是其積極納稅的持久動力。這種動力輔之以政府的嚴格依法行政,足以使中國的稅收格局大為改觀。
現在從上到下都在講構建和諧社會。我想,厘清納稅人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使雙方形成良性、有序的互動,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所謂“和”,照中國古人的理解,就是包含差別性的統一,而非盲目服從意義上的雷同,西周末年的史伯就說過“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句話深刻地點破了“和”與“同”的本質區別。至于“諧”,有人從象形的角度將之理解為“人人有話說”,我覺得很有意思。政府要說話,納稅人更要說話,只有這樣,雙方的信息才通暢,矛盾也才能逐步地得到解決。因此,建立和諧社會,絕不意味著回避和掩蓋矛盾,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不加以適當的解決,只可能越積越深。
“和而不同”是君子之風,甚至是一種天趣,其重要表現在于講真話。我們常說“童言無忌”,可見講真話和吃飯、睡覺一樣,同為人的本能之一。本能被壓抑和扭曲,當然說不上舒服。過去巴金提倡講真話,固然體現了老人的赤子之心,但有人將其姿態視為某種精神標高,想來就有些荒唐。講真話成為難事,無論如何不能被視為正常的現象。什么時候講真話蔚然成風,再也用不著刻意提倡了,那么建立和諧社會的進程就會大大加快。
迎送人自老,新舊歲無痕。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