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曉娟簡介
原曉娟:34歲,《美食與美酒》雜志編輯部主任。曾參與創辦《婚禮》、《時尚先生》等雜志。
2006年7月被確診為胃癌3期,
9月12日進行了胃全切除手術。
11月獲2006國際博客大賽“最佳中文博客”獎目前正在接受術后化療。
上天開了一個很荒唐的玩笑,讓一位美食家失去了她的整個胃。然而,這樣一位“無胃”的人,卻堅韌地生活著,并用她的快樂感染著身邊所有的生命。
1初見:“走院”過程心存喜樂
和原曉娟約定,在她做術后化療的時候到醫院見面。那天陽光很好我一直在想,這個被病魔折磨了2個多月的女人現在是什么樣子,是否會一臉病容、毫無活力?而實際上,她散發出的能量就像我手中的百合一樣,充滿生氣。
微笑的力量
見到她的時候,她正躺在床上注射化療藥,頸部和手背上都有管子在走液。她臉色很蒼白,但精神很好。
印象最深的是她始終在笑,笑對著我、笑著談她的病、笑著說她在醫院有意思的事。在她看來,“走院”化療就像回另一個家,每隔10天就要來住幾日,對醫生、護士和病友感覺很親切。
盡管,那天的藥物讓她很不舒服,以至于匆匆結束了我們的見面。但她笑著說抱歉的時候,我還是能深切地感受到面對化療的苦痛,她仍心存喜樂。
在醫院灶臺制造“美食”
美食家注定是對好吃的東西有特殊敏感細胞的,即便住院,這細胞也是活躍的。原曉娟住的病房陽臺上有個小灶臺,不知是特意為她準備的還是每間都如此,但這卻成了她快樂的來源之一。
術后化療的日子,她一定不會病秧秧地躺著一不輸液的時候,她常會用小灶煮面條、煮餛飩、熬粥,甚至蒸一碗香噴噴的雞蛋羹。每說及此,她的臉上總會洋溢著孩子般的驕傲和得意。
“話療”傳遞快樂
回醫院化療,原曉娟總是閑不住,“走家串戶”地和病友聊天,化療儼然成了“話療”。
生病的日子里,她把自己的經歷、感受和堅定的信念,通過博客傳遞給了所有陌生人,以及同在病中絕望的病友。而術后,很多病友和家屬都來找她聊天,她會把自己的經驗告訴別人,用她的現身說法幫助別人,和人分享她在病房里發現的一點一滴的快樂。潛移默化中,她已經成了一個傳播快樂的使者。
2又見:執著而快樂地重返“美食江湖”
再一次見到原曉娟是在她家里,結束了第6次化療的煎熬,她的臉色紅潤了許多,顯得很振奮。她開玩笑說,這完全得益于化療后的大睡特睡。
8歲的兒子很調皮,他雖然知道媽媽得了很重的病,但畢竟是孩子,還意識不到癌癥究竟意味著什么,忙前忙后的老公倒像個私人醫生,自從她生病后,就時刻提醒她“別著急,要把心態放平和”。
感悟:生命脆弱而頑強
“真正面對死亡的時候,才能感受生活和生命的可貴。
面對死亡人分兩種,脆弱地死去和頑強地活著。原曉娟說,她和上帝的這場對決并沒有結束,安然度過5年之后,她才算真正的“好了”。
或許,經歷這樣一場生死之戰,才會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她說,住院的時候,常會聽到其他病房傳來病友因手術后傷口疼痛的喊叫聲。這讓她更深刻地體會到,生命是如此脆弱,它要面臨那么多的無奈,要忍受隨時降臨的痛苦;生命又是如此頑強,在求生的本能下,能夠逃脫死神一次次的魔爪。
都說原曉娟是快樂的,她的快樂除了來自本性,來自病痛中對生命的感悟,也來自友誼和親情。當重新審視生命的時候,親人的體貼、朋友的關心,一切都是那么純粹、美好。
改變:“慢”餐“慢”生活
“現在真正慢下來才發現,清晨的一顆露珠都會讓我感動。”
原曉娟說,生病是自己種下的“惡果”。以前跟朋友說自己的工作就是吃飯,誰聽了都會羨慕。可他們不知道,此飯非彼飯,就像打仗一樣,每天吃飯都要趕場。有時候,一天甚至要品五六頓不同風格的飯菜和葡萄酒,胃早就承受不了這種“考驗”了。
現在,終于可以細嚼慢咽地吃一頓完整的飯了。由于胃部切除后,用腸道新建的胃腔沒有消化酶,所以她不但食量小了,而且每吃一口都必須要嚼得很細碎,以便消化。不過,她很享受這種既能保持身材,又能細品美食的“慢餐”習慣,她戲言,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酒肉穿腸過”。
適應了“慢餐”,原曉娟也在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生活。她說,生病帶給她最大的改變,就是整個生活都在變慢。她會保證充足的睡眠,偶爾只安排一項工作,不會讓自己疲于趕場。喜歡的話,可以在一家餐廳停留一個下午,或是和某個小院落的主人一起聊天曬太陽。
“慢”生活讓她對食物投入了更多的熱情,對生活感受得更細膩,即使是漫步花園的時候,也會停下來為清晨花瓣上的露珠而感動。
恢復:養生之道愛自己
“柔和、緩慢的養生方式,對健康真的大有好處。”
大病一場讓原曉娟愛上了保健養生。除了出于對美食的熱愛,嘗試了不少像“五行蔬菜湯”之類的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營養食補之外,她還借助一些柔和的養生方式幫助身體恢復。
住院期間經常臥床讓她的身體變得很僵硬,腰背部肌肉勞損,時時疼痛。術后,還有6次漫長的化療在等著她,于是,每周她都會去做一次足底按摩,很疼但非常舒服,整個身體放松下來,柔韌性也改善了很多。
趁著身子骨慢慢好轉,她也撿起了多日不練的瑜伽,但由于頸部鎖穿的影響,只能用左半邊的身體做幾個簡單動作。不過,在朋友的推薦下,她還練起了太極拳,這些動作緩慢的養生運動對她的身體恢復立了不少“功”,也讓她更開朗有活力了。
調整:每天都有開心事
“頭發只要不掉就不剪,讓自己開心就好!”
面對癌癥,任何人都無法像對待感冒一樣坦然,原曉娟也如是。她說“和上帝握手”的絕望,不是誰都能體會的,當現實“塵埃落定”,與其陷在痛苦中,不如以快樂的心積極治療。
“也許我本性就是開朗、樂觀的吧”,原曉娟說,“雖然那么接近死亡,但卻更深地體會到快樂、開心的重要。”手術后,朋友帶她到教堂做祈禱,在悠揚的贊美詩的旋律中,她感到一切都那么美好。
現在,她每天要安排一些開心的事,做做美容、帶兒子去公園玩、和朋友聚會吃飯,尤其是要找一種方式發泄情緒,或喊出來或唱出來,她要讓自己開心地活著,寄托于所有開心的事,忘掉自己是個病人。
區分開心和不開心,原曉娟有自己的標準,她會立一堵墻,有損健康的事是絕對不會做的。所以,盡管對美食和美酒的熱情讓她無法拒絕,但再一次品酒,她只用味蕾去體味,無論如何也不會咽下去
3自由行走“美食”江湖
“我只執著于一個目標,那就是繼續在研究美食和葡萄酒中獲得快感。”
無胃的美食家重出江湖了!這讓所有人都無法把她和一個癌癥病人聯系起來。
原曉娟是個享受過程而不問結果的人,“我沒想過我的病是否能治好,想那些是無用的。”在她看來,無論生病與否,都不會動搖心里探索美食、美酒的追求。
只是,和從前倉促應付工作不同,她終于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美食的探索和挖掘中去了。命運的這段安排,讓她對工作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雖然忙碌的工作帶給她更多,更廣闊的采訪機會,但生命是有限的,很多無意義的消耗也因此變成了束縛。
自由地行走于“美食”江湖,是她現在最渴望的。她寧愿把每一次的采訪當作一次療養,在美好的地方多一點停留,挖掘美食和葡萄酒更深的文化和內涵,了解自己最渴求的那一部分,滿足每一次探索過程中的愉悅,繼續創作。
原曉娟常說:“我現在首先要活著,其次要健康地活著,而后要精彩而健康地活著。”懂酒的人都知道,“精彩”是用來形容上好葡萄酒的,有些酒喝過之后就忘了,有些酒雖有撲面的芬芳,卻無法持久。只有顆粒飽滿,經歷很多磨練、磨平艱澀,達到最均衡狀態的葡萄,才會在釀酒師手中融為最精彩的葡萄酒。原曉娟希望,自己就像那顆葡萄,她的生命也能如同精彩的葡萄酒一般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