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蚨祥以經營布匹為主,創業于一八九三年,早年在前門大街上開鋪子。一開始,買賣做得并不順利。瑞蚨祥掌柜嗓門渾厚、聲若洪鐘,伙計們都稱他為“洪鐘”。洪鐘等人在創辦瑞蚨祥的時候,一門心思就盼著早日收回本錢,于是找到“起名齋”的劉老先生,想討個好名號。洪鐘道:“本店即將開業,不求立即發大財,但求六時吉祥,能夠在兩、三年之內收回開店本金,請劉老先生給起個合適的店名吧。”這位劉老先生一看,跟前這位掌柜氣宇軒昂,講起話來底氣十足,稍停片刻,就在宣紙上寫下了“瑞蚨祥”三個大字,說道:“中間這個蚨字,可是應了您開店的企盼,它來源于‘青蚨還錢’的傳說,青蚨是一種飛蛾,相傳將其子、母蛾的血涂在銅錢之上,花出去的錢很快就飛回來。”洪鐘大喜,店名就這么定下來了。
回到店里,洪鐘馬上安排人去做匾額,挑了個黃道吉日,張燈結彩、爆竹轟鳴,瑞蚨祥開張營業了。為了早日收回本金,洪鐘可是沒少下工夫。早在掛匾開張前,他就派店里伙計們到京城經營布匹的名店去打探,看人家都賣些什么。哪些布匹、面料好賣,瑞蚨祥也跟著進什么貨。本想這樣就能萬無一失了,結果,賣了幾個月,效益很一般。一、兩年下來,不但沒收回本金,又徒添了不少開支。
洪鐘聽相鄰的幾位店鋪老板講:“在前門地區做買賣,不能人家做什么,你跟在后面也做什么。同樣是賣鞋的,你看人家‘內聯升’,專做坐轎子人的生意——朝靴,聽說把每位朝廷命官的腳底尺碼都測量在案,叫人穿得及時、舒坦,買賣是越做越大。”洪鐘聽了覺得在理,他想:守著前門大街,成天個望著大前門,這可是龍車風輦專門出入的“宮車之門”啊,向北是“大清門”、千步廊、“六部”。大清朝的官府機構都集中在這里,不掙他們的錢掙誰的錢!嘿,說來也怪,內聯升能走成的發財之路,擱在瑞蚨祥身上還就是不行。眼看到了開業第三年年底,進的高檔綾羅綢緞又快成壓庫底子的舊貨了。洪鐘這個急啊,每天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開始懷疑“起名齋”劉老先生起的這個店名來,猛地一機靈,莫不是劉老先生敷衍了我,收了我的銀子是小事,要是壞了我的買賣,絕對不能便宜了他!
洪鐘派人找來劉老先生,面上還是和和氣氣。可劉老先生來到瑞蚨祥后,就覺得心里堵得慌,聽瑞蚨祥掌柜的話音,也沒有當年的底氣了。俗話說:“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照常理,起個店名、圖個吉利,以后店是好是賴,與己無關。可劉老先生是個仗義之人,進了瑞蚨祥店門,看著冷清的柜臺和售品,心里也猜出了八九不離十,到了掌柜洪鐘面前,將自己的心里話說給了洪鐘。洪鐘聽完后,不僅沒有抱怨劉老先生,還設下酒席熱情款待了一番。
劉老先生說給洪鐘的話是什么?
原來,早年老北京流傳一句民謠:“靈簽第一推關帝,更向前門洞里求。”意思是說在北京正陽門甕城內的關帝廟雖然不大,卻至為神靈。這里的關帝廟是皇帝敕建,且為儒、釋、道三教所共同敬仰。特別是圍繞正陽關帝發生的故事,使其名氣越來越大。正陽門關帝廟中的關帝塑像為金身,栩栩如生,而且靈驗,因此被皇帝偷偷調了包,將宮中的關帝塑像轉移到這里。從此,宮中失火不斷,人們都說這是因為皇上偷移了關帝塑像,觸怒了關帝,最后皇帝不得不將關帝塑像送回原處。說也奇怪,從此宮中的火患就明顯減少了。后來,正陽關帝成了商界守護神的標志。據說,關公年輕的時候在家鄉從商,以販賣布匹為業,精于理財之道,最擅長算數記賬,曾設簿記法,并發明日清簿——這是一種清楚、可行的記賬法——即為現今一般商人所使用的流水賬。關公所用的青龍偃月刀,十分鋒“利”,與生意上求“利”同音,求之獲得豐厚的“利潤”。一般合伙做生意,最重義氣和信用,關羽信義俱全,因此被后世商人尊為商業守護神,尊他為保佑人們發財的武財神。
劉老先生說:“其實,說正陽關帝至靈,是因為前門地區商賈云集,凡在經商過程中,恪守‘正’、‘義’、‘信’這三個字,生意就興旺、長久。”
一席話說得洪鐘茅塞頓開,看著眼前的這位劉老先生,洪鐘有點明白什么是“天意”了。今兒個劉老先生敢來,不就是應了關老爺的“義”字嗎?他悔恨自己太急功近利,實際上違背了“天意”。他已經從這三年的失敗中感受到,當下最需要做的是要把自己眼光放長遠、放到“正”、“義”、“信”這三個字上來。
第二天,洪鐘好像變了一個人,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到大前門甕城內西側的關帝廟去祭拜,回來后就把自己僅存的銀子均分給了店里的十幾位伙計。他用洪鐘般的嗓音對眾人說:“這三年來,苦了弟兄們了!從今往后,咱們瑞蚨祥要把眼光放在普通百姓身上,為他們的穿衣、買布著想,今天均分給大家銀子,因為大家伙也是普通百姓。有困難要回家的,當做給你們的盤纏;愿意繼續留下來的,咱有難同當,有福同享!”說罷,潸然淚下。
一位伙計道:“洪鐘掌柜,我們當中也有人在別的店鋪當過伙計,跟您干了三年,都知道您的為人,您今天這番話,在我們伙計看來,就如同仗義勇為的關老爺顯圣,我不走,跟您跟到底啦!”
“我也留下來!”
“還有我!”
“我們大家都不走!都跟著掌柜的!”
自打瑞蚨祥老板與伙計們隔三差五地去附近的關帝廟祭拜,他們便改變傳統的經營方式,把眼光投向京郊農民,采用了允許農民記賬賒布、在秋后還錢的方法,生意越做越大。一次,一位河北辛集的農民入冬后來到京城,在“五牌樓大街”(即前門大街)逛,買了不少年貨,進了瑞蚨祥,一看有這么多適合家鄉人穿的布匹,愛不釋手,結賬的時候,尷尬的事情發生了,錢花得差不多了,只剩下這批貨的零頭。伙計告訴他:“沒關系,年關到了,如果急需,可寫個字據,把貨先拿走,何時再來,補上欠款就是了。”這位辛集農民萬萬沒想到,家鄉辛集鎮的店鋪都不賒賬,天子腳下的瑞蚨祥竟這般仁義,一邊辦妥了提貨的手續,一邊暗暗下了決心:“我后天回到辛集,拿上錢,別的什么都不干,專程要到京城瑞蚨祥把錢呈上,人心換人心!”
還有一次,一位上貨的老板,手上的貨在別的店賣得不是太好,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來到瑞蚨祥,對洪鐘掌柜的說:“不瞞您說,我這是‘死馬當活馬醫’,賣得出去就賣,賣不出去您就自行處置這批貨物吧。我一不要現在結算,連供貨手續也免了。”洪鐘說:“這現在不結算可以,但字據我們給您立上,到期是一定要還上的,還希望您抬舉我們的買賣,多產一些對路子的商品呢!”不到一年工夫,瑞蚨祥就把這位老板的貨款按規矩給送過去了。自然,這位老板也就成了瑞蚨祥的“鐵桿”供應商。
庚子之變,大柵欄洋貨莊被燒。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瑞蚨祥同前門地區的許多商號都未能逃此厄運。別的商家紛紛倒閉,或躲債追款。這時,瑞蚨祥卻做出一個驚人決定:瑞蚨祥欠的外債分文不差,別人所欠瑞蚨祥貨款不必追究。此舉一出,得了個滿堂彩。當時,瑞蚨祥部分賬本被燒,但憑著十幾位伙計的回憶,所有的欠款都給還上了。瑞蚨祥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也吸引了不少前門地區商號掌柜的老到這里來取經,瑞蚨祥的掌柜說:“大家都知道‘靈簽第一推關帝,更向前門洞里求’這句老話吧,我們就是受了關帝爺的啟發,守住‘正’、‘義’、‘信’這三個字,人心換人心,買賣才做得長久、舒坦、痛快。”
現如今,前門地區的瑞蚨祥和許多老字號正是履行了武財神關帝爺的“正”、“義”、“信”的精氣神兒,才發展成百年老店的。
“靈簽第一推關帝,更向前門洞里求”的諺語猶如洪鐘,越來越響,傳遍了京城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