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李白,一生愛好旅游,樂善好施,留下許多懲惡揚善、扶危濟困的佳話。
有一年秋天,李白游了黃山,來到黟縣城內,正在一家客店吃飯,見一位青年走到柜前與老板結賬,卻被老板一把抓住衣襟,二人于是大吵大鬧起來。李白不知何故,連忙放下酒杯,走上前去,向老板詢問根由。
原來那位秀才模樣的青年姓汪名倫,是涇縣桃花潭有名的歌手,能夠自編自唱。因家父被惡人誣告遇害,只身逃到此處避難,在這家客店賒吃賒住,今日老板被人提醒,恐怕汪倫一旦欠賬開溜,豈不苦了自己?故而令他將所欠銀兩全部付清,而汪倫離家時十分匆忙,身上未帶分文,根本無法還賬,老板怎能不怒呢?
李白問明了情由,問老板:“這位兄弟欠你多少酒資飯錢呢?”
老板看過賬簿,說:“幾日下來,共欠七兩七錢。”
“好吧,我來替他償還。”誰知,李白一摸身上的錢袋,發現其中的銀兩僅夠自己的飯錢,怎么辦呢?李白靈機一動,讓老板取出筆墨紙張,大筆一揮,寫下“李白在此測字”六個大字,貼在了客店門前。
卻說當時正是州試之時,這里住著許多等候開榜的考生。于是,客店前一下子熱鬧起來。其中有個考生來到李白面前,開口說道:“小弟久仰先生大名,今日幸會,特來請教一字。”
李白一看那人,就知是個有名無實的紈绔子弟,本來不想理睬他,又一想今日是掛牌測字,應該來者不拒,便隨口答道:“世兄請便。”
那人又問:“卜金幾何呢?”
李白答道:“本人測字一向是以字論價。”
那人聽后暗想,我倒要用一個拆不開的字讓他出出丑,便說道:“請仁兄就測一個之乎者也的‘也’字吧。”
李白知道那人故意刁難,從容不迫地問道:“不知要問何事。”那人得意洋洋地說道:“本次州考,我自覺順暢,你看我能否高中呢?”
李白想了一下,突然拍案叫道:“照字看來,世兄與這次州考無緣了,還是早日回府,閉門苦讀,下場再試吧。”
那人一愣,忙問:“此話從何說起?”只聽李白說道:“你不是問功名嗎?你看,‘也’字旁加一個‘水’不是‘池’字嗎?現在池無水,蛟龍不出。你再看,‘也’字旁加一個‘土’字,正是一個‘地’,現在地無土,草不生,花不發。你再請看,‘也’字旁加一個‘人’,是一個‘他’,若問功名,付予他人矣!”
那人一聽啞口無言,呆若木雞,周圍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又聽李白說道:“至于卜金,‘也’字,不正是含著‘七’、‘十’、‘七’三個字嗎?就請世兄付紋銀七兩七錢吧!”
圍觀的人連連贊嘆,卜金以字而論可謂一絕,李白真不愧為當今名士。
聽到這里,那個紈绔子弟一下子像個泄了氣的皮球,只得如數付了卜金怏怏而去。李白轉身將卜金給了客店老板,便與汪倫告辭。
汪倫對李白感激不盡,向李白一揖到地,謝道:“仁兄滴水之恩,小弟定當涌泉相報,望仁兄一路平安,后會有期。”
冬去春來。翌年三月,汪倫父親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汪倫終于回到了家鄉桃花潭,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這時恰好有人告訴汪倫,李白此時正在九華山。汪倫一聽大喜,便用最好的糯米高粱釀了美酒,窖在地下,又馬上修書一封,派人去尋李白。
差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找到了李白。李白拆開汪倫的書信一看,上面寫道:“仁兄好游乎?我處有十里桃花。仁兄好飲乎?我處有萬家酒店。”看罷書信,李白欣然應允,立即隨來人趕往桃花潭。
汪倫簞食壺漿,早已迎候李白。二人開懷暢飲,共敘別后之情。李白說:“我是特地來觀賞十里桃花、感受萬家酒店的。”
汪倫不好意思地笑道:“仁兄請諒,所謂桃花者,潭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只乃酒店主人姓萬也。”
李白聽后,非但沒有惱怒,反而對汪倫爽朗地笑道:“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啊!”
汪倫見李白果是“詩仙”風度,更是敬佩萬分,盛情款留,不僅待以美酒珍肴,而且將自己編定的歌曲及收集的民歌唱給李白聽。李白聽得津有味,兩人甚是相投。
李白快活地住了數日,又要去別處游覽,汪倫特地贈予李白名馬八匹,宮錦十丈,一路唱歌一路送行。李白感謝汪倫的情誼誠篤,特作桃花潭絕句為贈: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后來,很多人到涇縣桃花潭尋覓詩人遺蹤,可惜,潭已壅塞。清朝時有一位叫做張惺齋的詩人,來到桃花潭后,緬懷李汪的友誼,感慨世態炎涼,也留下一篇動人的詩章:
蟬翻一葉墜空林,路指桃花尚可尋。
莫怪世人交誼淺,此潭非復舊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