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貧困,危險的代際轉移
根據中國社科院公布的《2005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2005年我國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非但沒有如經濟數據一樣令人鼓舞地攀升,反而有所下降。在眾多居民眼中,經濟持續的高增長并沒有明顯地輻射到他們的日常生活。缺乏幸福感,疲憊感與日俱增;不滿意、不輕松的情緒在城市普通人群中蔓延。大多數普通居民對經濟體制改革產生了審美疲勞,失去了熱情。改革這么多年來,他們一直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工作,奉獻自己的青春,現在卻陷入了一種困惑之中——“我的增長在哪里?”
GDP的增長意味經濟的發展,一般來說也意味著人們生活水平的相應提高。但是我們注意到,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由于社會保險、教育培訓、醫療保障等制度上的缺失與不到位,新型的城市貧困正在形成之中。使人雀躍的經濟統計數據背后可能掩蓋著生存艱辛的現狀。2004年城鎮人口貧困發生率為6%至8%,高于同期2.6%的農村水平。
該調查報告最值得關注的是,城市貧困將發生“代際轉移”。即:當城市的貧困者因種種原因難求溫飽的時候,他們的子女由于缺乏知識和技能,只能盲目地在一些大城市頻繁轉移,一年到頭掙得的工資也只夠溫飽,貧窮成為他們擺脫不了的陰影。不僅城市底層群體靠個人努力改變命運的難度加大,其子女通過教育、就業等正常渠道進入更高層次,比如公務員、經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等階層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這個底層群體既包括城市下崗職工,也包括流入城市的大量農村人口。
由于生活的艱難、對前途的悲觀、心理的嚴重失衡,使城市貧困人群強烈地反作用于社會,出現以暴力或非法手段換取更高社會經濟地位的苗頭。據成都、重慶、西安公安機關介紹,現在城市貧困人群的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主要是搶竊、盜竊等侵財類案件比較突出,其犯罪動機大多是“有了錢就能生活得更好”,呈現出“犯罪為了錢——有了錢就揮霍——揮霍完了再犯罪”的惡性循環。
致貧原因,不僅僅是自身問題
相比進城的農民工,城市貧困人群的人格特征有其特殊之處,即工人群體的人格特征。在原有的體制下,工人屬于既得利益階層。國家一包到底的“零風險”就業機會,使得中國從事現代化大生產的產業工人的內心卻遠離現代意識,他們似乎永遠都在等待“安排”。在中國農民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的同時,工人群體的人格特征卻相對滯后。
城市貧困階層形成的經常性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城市貧困居民沒有土地等生產資料,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比農民更加貧困。其次,城市貧困家庭很難有往其他城市和地區遷移的機會和能力。其三,農村貧困人口向城市轉移,更加增長了城市貧困人口的就業壓力。其四,城市貧困人口的人才素質普遍較低。據國家統計局的一項統計表明,有56%的下崗工人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另有13%的下崗工人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知識的缺乏已成為他們就業的主要障礙。其五,城市貧困人群由于自身和環境的因素,收入幾乎處于社會的最低層。企業的高層管理職位和一般職位問的收入差距普遍在20倍以上。其六,龐大的教育花費和醫療花費也是城市居民致貧的原因之一。
城鎮貧困問題的凸顯,源于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過程中各種配套制度的滯后。比如,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沒有優先考慮下崗失業工人的權利和利益,導致其生計沒有著落。與此同時,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又普遍存在著政府甩包袱的思路,財政補貼政策也沒有隨著社會變化而及時調整,導致財政補貼未能覆蓋真正的貧困群體。或許目前城市貧困群體擴大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過度強調經濟增長的規模和速度,忽視了新增財富惠及中下層居民的民權思想。
彌補鴻溝,政府不能推卸的責任
目前中國社會領域影響最大且將長期起作用的問題有三個:就業、收入差距、社會保障。在目前體制框架下,收入差距還會繼續擴大,而且可能對社會穩定造成威脅。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曾經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但那是以犧牲經濟效益和個人自由為代價的。我國當前面臨的就業問題,要比西方世界歷史上遇到的問題困難得多。在失業率居高不下、收入差距難以縮小的情況下,改革的首要問題是政府要承擔而不是推卸自己在社會保障問題上的經濟責任。
政府可以做的是,將失業保險和社會救助并軌,建立以政府稅收為基礎的、覆蓋城鄉絕大多數居民的社會救助制度。解決收入差距過大要利用稅收杠桿。如個人所得稅制度,本來是一種調節過高收入的稅制,但是多年以來中低收入工薪階層卻成了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主體。還有政府職能和財政功能要由經濟建設型轉變為以公共服務型為主。許多地方政府,輕視公共服務,強調市場經濟多了一些,強調社會主義少了一些;而在談及社會主義時,則強調它“發展生產力”的本質即提高效率方面多一些,而強調它“共同富裕”的本質即重視社會公平少了一些。在中國這樣一個法制環境和人治環境下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果不講社會主義,如果忽視共同富裕的方向,那建立起來的市場經濟必然是權貴市場經濟、兩極分化的市場經濟。
和諧社會需要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目前形成的社會結構,既與中國市場經濟不完善有關,也與制度性機制有關。我們需要通過推進戶籍、就業、人事、社會保障等改革,調整城鄉、區域、就業結構,使社會低層逐漸縮小,中間階層逐漸擴大,引導培育形成一個合理的開放的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事實上,階層差別總是客觀存在的,這并不可怕,關鍵是階層之間能否公平合理地流動。就中國而言,目前促進階層流動的最大動力是教育,其他促進流動的方法還包括就業和收入分配.而后兩者又與教育息息相關。階層鴻溝的彌補首先要保證教育的公平。要讓農村的孩子享受義務教育,城市貧窮孩子能上好學校,所有的孩子處在同一起跑線上。讓城市貧困人群及其子女走出生活拮據的陰霾,享受國家和。社會進步帶來的繁榮,這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