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由國家11個部委聯合組成的協調小組的高調成立,涉及千家萬戶、事關每個人切身利益的醫療體制改革,走到了一個新的關口。一項調查顯示,79.7%的受訪者對即將出臺的醫改新方案充滿期待。他們希望這個方案能夠從體制上把當前醫療界的沉疴痼疾一掃而光。在談到“新的醫改方案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時,58.7%的人認為“如何把政府投入切實用到老百姓身上”才是最關鍵的。
此前,中科院一份調查報告稱,在中國政府投入的醫療費用中,80%是為850萬以黨政干部為主的群體服務的。全國黨政部門有200萬名各級干部長期請病假,其中有40萬名干部長期占據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等,一年開支數百億元。很顯然,用“政府投入絕大部分是用在干部身上”來形容舊的醫療體制,一點也不夸張。在這樣的體制下,老百姓等于是被政府“拋棄”了,面向百姓服務的醫療機構失去公益性,進而看病責、看病難,無疑都是必然的。
現在搞醫改,無論采取何種模式,無論增加多少政府投入,如果不能保證“把錢用到百姓身上”,而是延續“醫療費用80%用于黨政干部”。一切肯定都是白搭。這正是公眾選擇“如何把政府投入切實用到老百姓身上”作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的直接原因所在。醫療改革必須首先破除“干部本位”,而代之以“百姓本位”。所謂“無代表,不納稅”,在現代法治國家,老百姓納稅是為了用相對低廉的價格獲取公共產品,他們有權并且必須享受得到納稅行為帶給他們的“好處”,否則他們就沒有納稅的義務。醫改必須解決政府投入的終極使用對象問題:是給干部使用還是給百姓使用,如何使這一安排更符合公平正義的標準——這是公眾期待“把錢用到百姓身上”的第一層含義。
此外,公眾期待“把錢用到百姓身上”還有另一層含義:從政府投入到百姓獲得,沿途“損耗”會有多大?中間存在多少掠奪層?新的醫改方案是否對此設計了有效的約束措施?經醫療服務鏈層層“雁過拔毛”之后,真正用到百姓身上的政府投入能有多少?
每當有醫療機構呼吁政府加大投入時,總會遭到輿論的質疑甚至反感,原因正在于政府給他們的投入再多,公眾所能得到的好處依然微乎其微。如果政府投入被中間層掠奪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公共醫療投入就不可能用到百姓身上,改革目標也就根本無從實現。所以,新的醫改方案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政府公共醫療投入必須堅持站在“百姓本位”,并且確保在發放過程中不被中間層掠奪。這應該是醫改方案的核心所在,亦是醫改成敗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