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當代世界各國反腐敗斗爭的歷史發展與現狀,我們發現,反腐敗斗爭,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反腐敗斗爭,能否取得顯著的成效,關鍵在于采取有力的措施與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專門機關顯神奇
在任何國家,專門機關都是反腐敗斗爭的主力軍。一套高效、獨立而權威的反腐敗機構,一支精干而廉潔的反腐敗隊伍,都是有力地打擊和預防腐敗的必要條件。
加強反腐敗專門機關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是其最顯著的特點。
一是直屬最高層領導。只有從體制上使反腐敗機構擺脫其他機關的牽制和干擾,才能落實懲治腐敗的法律措施,有效地打擊腐敗行為。1970年以來,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加強了反腐敗的機構建設,其基本趨勢就是專門機關的獨立性越來越強。新加坡的反貪污調查局曾經先后隸屬于4個不同的部門,但效果都不理想。1970年后,反貪污調查局直屬總理領導,得到總理的支持,保證了它順利地開展反腐敗工作。不論是在東方國家,還是在西方國家,在反腐敗斗爭中取得成功的機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國家權力核心在哪里,反腐敗機構就直接從屬哪里。
二是自成體系,不受地方勢力干擾。當代許多國家包括聯邦制國家,傾向于采用中央主導型的反腐敗模式,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獨立于地方政府之外的反腐敗偵查系統。美國在中央設立聯邦調查局,對一切濫用職權的官員的行為均有調查權;建立了遍布全國的偵查網絡,同時也重視同地方部門的合作,注意中央與地方在資金和技術上的相互補充。
保障反腐敗專門機關順利開展工作,這也是一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賦予其特別偵查權。反腐敗機關要有效地開展工作,不僅要擁有普通偵查機關的偵查權,而且要擁有一些特別的調查權或偵查權。以色列的國家審計長辦公室對政府機關包括軍事機關等涉及公共利益的一切領域,擁有廣泛的調查權(如秘密監視)和查處貪污行為的手段。
二是保證專門機關的活動經費。在一些西方國家,反腐敗專門機關的經費預算由議會單列,保證活動經費充足,而且能夠直接申請議會撥款,數額不受限制。
三是建設素質高、待遇優厚的反腐敗專業隊伍。專業隊伍的素質是提高反腐敗工作效率的基礎。沒有高素質的專業隊伍,反腐敗斗爭就不可能取得顯著的成效。所謂素質高,主要是政治覺悟高、專業水平高和工作能力強。一般來說,要建設高素質的專業隊伍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有優厚的待遇吸引人,二是有良好的機制選拔人。
發揮新聞媒介作用
在西方國家,新聞媒介被稱為國家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之外的“第四權力”,是社會系統的信息通道。新聞媒介在反腐敗的斗爭中發揮著兩大職能:“警犬”職能和“鼓手”職能。
新聞媒介被稱為反腐敗的“警犬”,是因為它們出于本能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監視著政府高級官員的活動,在反腐敗斗爭中經常報警。近幾年來,國外的一些重大腐敗案件大多是被新聞媒介披露出來的。如美國的“伊朗門”丑聞、日本的利庫路特案等。不管這些新聞單位的主觀愿望如何,客觀上做了這樣一件事情:揭露腐敗行為,提供偵查線索。
新聞媒介是反腐敗的“鼓手”。在西方國家,腐敗分子不僅害怕新聞媒介警犬般的嗅覺,而且害怕新聞媒介的宣傳會引起廣大民眾的關注和憤怒,并督促國家專門機關有效地開展偵查、控訴和審判活動。
近幾十年來,某些在任的總統、總理等高層領導人被趕下臺,前任的總統、總理被判刑,絕大多數是通過新聞媒介的宣傳鼓動,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以后,才得以實現的。
從制度上防止腐敗滋生
法律制度是遏制腐敗的基礎設施。
完善公務員制度,保證公務員隊伍的素質。西方國家大多采用了公務員制度,并把廉政的原則貫徹其中,從而保證了公務員隊伍具有較高的整體素質。新加坡比較早地采用了現代公務員制度,通過公開考試,擇優錄用,科學考核,量績晉升,有效地堵塞了人事管理制度上的漏洞。
以法律形式確立財產申報制度和金融實名制度。財產申報制度,即有關財產申報、登記和公布的制度,被稱為“陽光法”。美國于1965年頒布了《政府官員及雇員道德操行準則》,對各類高級官員及其配偶、子女的財產申報作了規定,1978年美國國會又頒布《道德法案》,對此問題進一步作了全面而系統的規定,堪稱財產申報立法的典范。
韓國1993年公布了《公務員道德法》,法國制定有《政治生活財務透明度法》,泰國制定有《關于申報資產和負債的王室法令》,澳大利亞制定有《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條例》,印度制定有《防止腐敗法》等。
哪個國家的財產申報法律規定得細致、執行得嚴格,哪個國家的腐敗現象就比較輕微。
制定專門法規,鼓勵和保護公民參與反腐敗斗爭。從理論上說,公民有表達政治觀點的權利,同時也有打擊違法犯罪的義務,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舉報人會遭到打擊報復(對美國233位舉報人調查的結果顯示,90%的人因此受害)。所以,近年來許多國家通過立法或其他手段保護舉報人。美國在1989年頒布的《舉報人保護法》已經成為其他國家仿效的對象。墨西哥采取了如下措施:允許和鼓勵公民來人、來函、使用公開的免費電話線路,表達他們的控告和建議;設置專門機關對說明真實身份和聯系地址的人,必須給予適當的答復。
對腐敗實行“輕刑必罰”
中國古代法治實行的是“重刑必罰”策略,而西方現代法治實行的則是“輕刑必罰”策略。
首先,大量的犯罪學調查顯示,貪污賄賂犯罪人對判刑的可能性的關注遠勝于對判刑輕重的關注。這說明“重刑”(懲罰的嚴重性)不如“必罰”(懲罰的必然性)能有效地遏制犯罪。其次,重刑的消極作用頗多:傷害社會的文明和秩序,削弱刑罰的預防效果,這說明重刑不如輕刑。
近代以來,“必罰”已經成為法治國家遏制腐敗工作的重點。對于腐敗分子來說,要害不在于判多少年的刑罰或是否判處死刑,而在于送上法庭的可能性有多大;對于國家防治腐敗的成效來說,關鍵指標不在于每年對多少腐敗分子判處了死刑或其他刑罰,而在于有多少隱案或犯罪分子未受到懲處。
“讓陽光照亮體制”
西方國家所謂“讓陽光照亮體制”的機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立法貫徹政治公開化原則;二是通過權利救濟、新聞自南等制度打破掌權者設置的禁區。政治公開化原則內容廣泛,但主要是指議會活動的公開和政府文件的公開。例如,美國國會先后通過了《聯邦行政程序法》、《情報自由法》、《陽光下的政府法》、《議會公開化法》、《私人秘密法》等,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
公民和法人的權利救濟機制,是對政府行為的最經常、最普遍的監督。只要這種機制能夠有效運轉,廣大公民和法人就會積極地、自覺或不自覺地發揮其監督政府的作用。二戰以后,許多西方國家取消了對新聞出版的事前監督和檢查,取消了警治制度,改用事后審查和追懲制度,最終實現了依法管理新聞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