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對話中更吸引我的是另一個內容:主持人請兩位校長分別選出自己學校畢業的五位最優秀的畢業生。
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曾播出了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和耶魯大學校長萊文的對話。北大和耶魯兩所大學分別是中國和美國的一流名校,在這次對話中,兩位校長的教育理念和價值標準的分歧表露無遺,而背后則是兩國高等教育的現實水準和教育目標的根本性差異。
在談話的過程中,主持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學生到大學來,最重要的三個任務是什么?北大校長回答說:“第一,大學生的主要任務當然是學習。第二個應該學會怎么做人,必須有一個基本的人品、基本的道德修養。第三點必須有為社會服務的能力。”而萊文校長的回答是:“首先,對學生來說,就是要對任何事情都提出質疑。第二點是學習,雖然你應該先提問題,但你需要學習、讀書,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來回答這些問題。最后是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
兩人的回答高下立現。許智宏所說的第一點是大而無當的“學習”,學習固然重要,但究竟如何學習,他沒有談及;第二點仍然是大而無當的“人品”和“道德修養”,但做人的標準究竟是什么,他也語焉不詳;第三點更是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強大慣性:個體應當服從于集體,個人應當服務于社會,而絲毫不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個人自由的伸展。相比之下,萊文校長的回答極其精彩:他把“懷疑”作為一個學生最重要的素質,科學的發明和文明的進步正是源于人類的好奇心;他強調學習的目的是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自己探究真理的所在;他還指出,任何結論都必須是自己獨立思考之后得出的,而不能拾人牙慧。萊文校長所談的這三點,恰恰是大學精神的核心。正如現場一位嘉賓的評論:“我們的大學最重要的是要通過自主、自由的學習,培養人的獨立人格。沒有獨立人格的民族,每個人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個人,民族也不會獨立和發展。人的獨立、人的自由發展,本來也是所有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
這場對話中更吸引我的是另一個內容:主持人請兩位校長分別選出自己學校畢業的五位最優秀的畢業生。
在許智宏的名單中是這樣的:“第一位是季羨林教授,他主持北大東方語言系,是歷史最長的系主任。第二位是侯仁之先生,他是搞歷史地理學的。第三位是王選教授,他是北大數學系畢業的,后來轉到計算機領域,是中國漢字激光照排的創始人。第四位是周光召先生,原來的中國科學院院長,是理論物理學家。最后一個是李政道先生,他是西南聯大的畢業生,現在也是北大的兼職教授。”
萊文校長的答案是:“比爾·克林頓,喬治·布什,實際上你可以從第四十一屆及第四十三屆美國總統中,任選一位你認可的布什。希拉里·克林頓,我想她是美國從政女性的杰出代表人物。我還選擇了一位學者,我覺得喬納森·斯賓塞先生再合適不過了,他是一位偉大的中國史學家。而梅麗爾·斯特里普,是一位活躍在英語電影戲劇舞臺上的最偉大的女演員。”
針對兩位校長的名單,現場的另一名嘉賓評論說:“我注意到有一些差異,比如說北大的這個名單上面,五位都是學者。在耶魯這個名單上,就有政治家、科學家和演員,比較多樣化。在北大的名單上五位全都是男性,在耶魯的名單上則有希拉里和梅麗爾·斯特里普兩位女性。”其實,兩個名單的差別并不僅僅是“代表性”,更深刻的差異在于兩位校長對教育、文化、歷史及人生的理解。且不說許智宏列出的第一位人士季羨林教授根本不是北大的畢業生,而科學家李政道,他的主要成就是在美國取得的,得益于美國的大學制度和學術自由,跟北大并無太大的關系。如此生拉活扯過來,能夠為北大臉上貼金嗎?
誰是北大最優秀的畢業生?我相信,每一個北大人、每一個中國的知識分子都會有不同的答案。而不同的答案背后折射出來的,則是不同的價值觀以及對民主、自由以及學術和文化的不同理解。
(范靜摘自《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