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時刻面臨選擇。選擇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氣,因為選擇的同時意味著放棄。
在布法羅大學確立搜索研究方向
李彥宏出國時,和北大眾多出國留學的同學一樣,他采取廣種薄收的策略,一次向美國十多所大學遞了申請。申請留學獎學金時,除了相關專業外,李彥宏有三分之一申請的是計算機專業,希望把計算機基礎知識打扎實。很幸運,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也有譯稱“水牛城”大學)計算機系錄取了李彥宏。
在布法羅,李彥宏遇到了影響他人生發展的“三大高人”的第一位,那就是他的導師。
李彥宏攻讀的研究項目并不是搜索引擎類的技術,他的導師也不是專門研究搜索引擎的。李彥宏一進他的項目組,他就告訴李彥宏:你以前瀆本科學的是信息檢索,你來跟蹤信息檢索方面最先進的技術,看看有沒有什么將來可以用在我們這個領域的。
李彥宏在美國讀書的兩年半當中,一直被要求跟蹤最先進的搜索引擎技術或者信息檢索技術,尤其是1992~1994年這個階段,李彥宏在搜索引擎技術研究上的進步很快。
1993年,5~8月是布法羅大學的暑假,呆在學校里也沒有什么意思,李彥宏決定出去打工。李彥宏在網上看了不少招工廣告,覺得合適的,就發一份簡歷過去。很幸運的是,一家叫Matsushita的公司愿意接受他去做實習工作。
有趣的是,曾與他合租過房子的香港同屋問他去的到底是哪家公司時,他不好意思地回答說“一家叫Matsushita的、名字怪怪的小公司”。這位同屋聽后大驚,“這還是小公司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松下呀。”原來,Matsushita是日本松下的日文直譯,怪不得這么拗口!
1993年5月,李彥宏在位于普林斯頓的松下信息技術研究所正式開始實習。實習期間,李彥宏提出一種提高識別效率的算法,受到松下高度重視。當他必須結束暑期實習回到學校的時候,松下竟然打破常規,繼續聘用他做兼職,并鼓勵他把這一研究成果寫出來發表。李彥宏后來在—次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這個研究成果的時候,得到國際OCR學術領域一位“泰山北斗”的賞識,在他的推薦下,這一成果順利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上。
實習回來李彥宏就不安心學習了。又“熬”了一年,通過了博士資格考試,論文也寫得很精彩的李彥宏決定放棄唾手可得的博士學位,闖蕩工業界。
這時候,李彥宏的導師又一次給了李彥宏很大支持。他的導師說:“如果你感興趣的是工業界的事,你也沒有必要讀博士學位了。”最終,李彥宏拿著碩士文憑離開了學校。
“如果那時不走,可能就晚了。”至今李彥宏仍然認為當初的選擇非常正確。
委身華爾街明珠暗投
1994年暑假之前,李彥宏幾乎是同時被兩家公司錄用。一家公司在華爾街,一家公司在硅谷。李彥宏最終選擇了去華爾街的這家公司,因為他們非常看重李彥宏在信息檢索方面的技術背景。
這家華爾街的小公司其實是道·瓊斯公司的一個子公司,很特別。老板非常聰明,是耶魯大學的博士,當年曾進了美國西屋獎的決賽圈,到白宮去了而沒見到總統。這位老板就是影響李彥宏人生的“三大高人”中的第二位。
李彥宏與他一見面就覺得很投緣,談論問題能相互激發各自的靈感,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中國古語云:士為知己者死,最后李彥宏下定決心離開學校,接受了這家公司“高級顧問”的職位。
在這家公司—呆就是三年半。這段時間李彥宏做的是金融信息系統,每天都跟那些實時更新的金融新聞打交道,李彥宏為道·瓊斯公司設計的實時金融系統,迄今仍被廣泛地應用于華爾街各大公司的網站,其中包括《華爾街日報》的網絡版。
在此期間,李彥宏還獲得一項重要的成果。1996年,李彥宏首先解決了如何將基于網頁質量的排序與基于相關性的排序完美結合的問題,即超鏈分析,并因此獲得了美同專利。
理念分歧催生創業念想
1997年夏天,李彥宏離開工作了三年半的那家金融信息公司,從新澤西州踏上去磚谷的第二次創業之路。
當李彥宏把他發明的新技術演示版本拿到硅谷參加學術交流時,微軟、Infoseek等公司紛紛向他伸來了橄欖枝。李彥宏在硅谷轉了一圈,最終選擇了Infoseek。
李彥宏一直想“做大家需要的東西”,加盟lnfoseek讓他夢想成真。李彥宏喜歡Infoseek的開發環境,大家相互之間比較尊重,氛圍輕松。對這位來自中國的工程師的技術功底,幾乎沒有人懷疑。有人這樣評價李彥宏在hffoseek的貢獻——威廉·張創造了第一代Inlbseek,羅賓·李(李彥宏的英文名)創造了第二代Infoseek。
換了環境,李彥宏感到很興奮,準備大干一番。“我甚至下定決心,自己在Infoseek一天,就要保持它搜索引擎技術世界第一的位置。”
但讓李彥宏沮喪的是,這一次,他的宏圖大志仍然沒有得到實現,“公司的方向不是一個技術人員能左右得了的。”
離開Infoseek意味著李彥宏要放棄幾十萬的股票期權,他身邊的朋友都勸他,以他的眼光不如再找一家前景好的公司,趁股票期權值錢早點進去。但李彥宏的想法是:“當時,我已經吃穿不愁了,再多幾十萬股票期權也不能讓我更高興,讓我再撞一家公司靠別人的領導和判斷決定我的命運更不是我希望的。既然我對很多事情能看得比較清楚,能判斷下一個方向是什么,為什么不自己做呢?”
此時的李彥宏,已經萌生創業的想法。
尋創業伙伴徐勇應邀加盟
199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50歲生日。建國50周年的慶典搞得轟轟烈烈。中國政府邀請了一批海外留學生回國觀禮,李彥宏有幸在受邀之列。他看到大家的名片上開始印E-mal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著“.com”的T恤了,李彥宏斷定:互聯網在中同成熟了,大環境可以了,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出現了能為搜索引擎服務付費的門戶網站。而李彥宏個人呢,存折上的錢也差不多了——就算是兩三年一分錢掙不到,也可以保證全家過正常的生活。所以,辭職創業的時機到了。
從“國慶典禮”返回美國的李彥宏已經無心再在Infoseek繼續干下去了,他開始起草商業計劃書,尋找創業伙伴。按照硅谷創業團隊的一般模式,李彥宏是搞技術的,對于市場運作、銷售等方面并不在行,所以他需要尋找一個在開拓市場方面能力比較強的人合作。最初李彥宏找了幾個伙伴,都以失敗告終,而且商業計劃書的創意也被別人竊取了。
正在李彥宏陷入苦惱時,李彥宏的夫人馬東敏向他建言:何不考慮一下徐勇?這個徐勇,就是后來和李彥宏一起創業起家、打拼四年多的百度執行副總裁。
徐勇和馬東敏都是生物學的博士,當時同在一家醫藥公司共事。徐勇就在那家公司做銷售工作,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因為這樣的關系,徐勇和李彥宏1997年的時候就認識了,兩家住得比較近,平常經常走動。只是因為所學領域隔得太遠,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李彥宏設有想到他們在事業上會有交匯。
1999年11月的某一天,李彥宏對徐勇說:“我有個計劃,如果你有興趣,我們約個時間詳細談。”
聽了李彥宏的創業大計,徐舅有些猶豫。
但是李彥宏說:“B2B雖然很火,但是已經有很多公司在做了,我們現在進去不一定能成功,而國內在搜索引擎方面還是一片空白,盡管現在不熱,但是往后看兩年,這個市場一定會火起來的。”
就是這個“往后看兩年”的理念,讓徐勇下定了決心。然后兩人從各自在未來公司的股份到職責分工、發展規劃等,從中午一直聊到第二天凌晨。
李彥宏當時的具體想法是做門戶網站的搜索技術提供商。硅谷的hffoseek、Coogle走的都是這條路。
創業投資助百度
萬事俱備,只欠投資。
硅谷是創業者的天堂,也是VC(風險投資者)的天堂。在硅谷,只要你說:嘿,我有一個很好的“idea”,就會有幾個風險投資商過來耐心地聽你說。
幸運的是,很快就有三家VC愿意為他們投資,他們看重的是三個因素:中國、技術、團隊。李彥宏和徐勇選擇了Peninsula CapitM(半島基金)。
投資商在考察李彥宏和徐勇,而李彥宏和徐勇也在挑選投資商。李彥宏傾向寸:選擇有美國背景的投資者,原因在于“他們開的價碼、條件比較好”。徐勇經過考察,找理由婉言拒絕了其中一家不太理想的風險投資商,另外兩家——半島基金(peninsulacapital)和ilaegrity parmers,熱情得讓人無法拒絕,其中一家甚至想單獨投資,但是李彥宏和徐勇覺得還是兩家一起投比較好。
對于李彥宏這個創業者,打動兩位投資商的是:這位30歲的年輕人,一直在滔滔不絕地講的不是自己怎么厲害,而是怎么去找比自己強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怎么組建最好的團隊。李彥宏給他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年輕人沉穩、可靠。他們問李彥宏這個中文搜索引擎多長時間能做出來,李彥宏說要六個月。“時間太長了吧,我多給你錢,你能不能早點兒做出來?”“不可以,這不是錢多錢少的事情。”后來李彥宏只用了四個半月的時間,就將中文搜索引擎做出來了。
最后的結果是兩家聯手共投120萬美五,各占一半。1999年圣誕節,李彥宏登上了飛往北京的飛機。不知是巧合還足刻意的選擇,8年前的這一天,正是李彥宏離開北大去美國的日子。
(摘編自經濟日報出版社《搜索百度李彥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