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醫”來襲
今年的中秋節,月亮似乎格外的圓,國人過節的心情也好了很多。這可能是緣于這樣一則消息:中秋節已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盡管此舉表達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卻仍容易讓人聯想到韓國成功將“端午祭”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而令國人扼腕不已。最近又有一則消息同樣引起了國人關注,韓國在成功申報“端午祭”之后,正在準備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遺產。韓醫一旦申遺成功,對中醫到底有多大的影響,目前還不得而知。但一個民族自己的文化遺產,卻淪落到被別人更名改姓申報世界遺產,終究不是件高興的事。
和諸多申遺爭執一樣,“韓醫申遺”事件又一次引發了網民激烈的回應,而相對來說,中醫界卻對此反應平平。“只有處于弱勢的東西才會緊張申請保護,中醫目前已經逐漸得到國際主流社會的認可,與韓醫相比我們處于強勢地位,如此我們不擔心會受到沖擊。”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首席專家、腫瘤科主任周岱翰認為,與其緊張申請保護,還不如花力氣做好中醫自身的現代化發展工作。然而,中醫的現狀卻不容樂觀。數據顯示,清末民初我國有中醫80萬人,1949年有中醫50萬人,現在僅有27萬人。目前,全國各中醫院僅有約百分之十的中醫開湯藥方,即按中醫思路看病的不到三萬人。處于如此尷尬境地的傳統醫藥,確實需要必要的保護措施。
究竟是誰在傷害我們的自尊心?
從“端午祭”到“祭孔大典”,再到現在的“韓醫申遺”,我們的民族自尊一再受挫。可在這敏感的自尊心后又是什么呢?
其實,我們眼中的傳統文化,委實憋悶得讓人不知所措。我們的家書越來越少,漸漸成為孤本絕版,相伴而生的中國書法喪失氣息升騰的民間基礎。中國現有可考的275個劇種,現在“有戲”的還有多少?中國民間傳統技藝,也瀕危到了需要搶救的地步。漢服甫一出現,就被冠以狹隘民族主義者的表演。以“孟母堂”為代表的現代私塾,首先從程序上被予以否定。傳統文化的展示,在借助經濟搭建起來的舞臺上,從屬卑微接近“戲子”。這是“沉默的大多數”的桌面下的感受。深層次的文化是什么?文化的表面高溫,與我們內心所感知的文化體溫,是不是外熱內冷?
文革在中國,文革學卻在國外。敦煌在甘肅,而敦煌學卻不在中國。美國有人在研究中國的《山海經》,日本有派出扎在云南的學者研究少數民族文化,韓國人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地學習中國文化。傳統文化前所未有地“不屬于”我們自己,有人比自己更心疼自己的孩子。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似乎只剩下那滿目狼藉的民族自尊。
究竟是誰在傷害我們的自尊心?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難道只是個面子問題?
“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
撒切爾夫人最近說,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從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傳染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鐵娘子”說這話雖然是批駁中國威脅論、為中國解圍,但卻一針見血地說中了我們的要害:一個真正的大國,不是靠賣襯衫給世界貢獻多少GDP就可以的。它還必須在文化、在人類的價值觀上,擁有影響和引導這個世界的文化力量。而這些我們有嗎?
捍衛文化傳統的呼吁與立法,說明我們文化傳統的日漸衰微,這不僅是社會輿論多年耿耿于懷的話題,也成了國家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每年“兩會”,我們總能從各種議案提案中,聽到代表委員們保護民族文化的諸多慷慨激奮的憂心之語,但議論鼎沸,時光流逝,卻并沒有太大變化和反應。如今的立法,固然表明了政府的強烈態度,但如果文化的式微是用法律可以保護、振興的,那么世界上所有文明都可以起死復生、長盛不衰了。
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憑借古老而價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發展才有持久的影響力,只有傳播才有影響力,只有有影響力,國之強大才有持續的力量。以為保留了“遺產”就可以留存文化,以為捍衛了傳統就可以暢達百年;或者以為經濟強大了就成了大國,以為中國崛起了就走向了強盛,不是一種舍本求末的幼稚,就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浮躁。
看看之前的諸多“申遺”爭執,很容易明白我們對于文化的“苦心”,恐怕還不是出于對自己文化遺產的愛護和認同,甚至也不是一種文化自尊和自覺,而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洋人的重視,甚至鄰邦的“搶占”。可即便我們搶先申報,即便我們立法保護,這些節日的文化內涵到底我們還保留了多少?如何讓它存活在生活中而不是記憶里,這才更為重要。
曾經我們有這么一棵參天大樹,樹冠被我們蓋了房子,樹根被人挖去他國生根發芽。我們留下了什么?面子問題,竟然只是個面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