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為生動、最有靈氣的地方在哪里?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是人臉。可別小看這個暴露在最外面的五官面孔,據說人的臉部可做出大約2.5萬個表情呢。
可是你知道嗎,人的兩半面孔往往是不對稱的,面孔的左半部所顯露的信息,可能正是右半部面孔所掩飾的,反之亦然。
看左臉,還是看右臉?
上個世紀30年代,德國的科學家沃爾沃在實驗中做了測試,發現了這一現象。他用一張照片的底片,先從正面復制一張照片,再從反面復制一張照片,然后對照片進行重新合并,形成的照片不是正常的左右相連的面孔,而是右邊面孔與右邊面孔相連,左邊面孔與左邊面孔相連。
結果,同一個人的照片,看到的卻是不一樣的人。新合成的這些照片顯示出具有鮮明對照、性格各異的兩個人。如果沒有特別說明,看照片的人已經認不出合成照片上的人和原來照片上的那個人是同一個人。反復的實驗表明,大部分人的面孔并不是對稱的,左右兩半臉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再來看一個著名的例子,這次實驗選取的人物是美國著名的歌星“貓王”——埃維斯·普雷斯利,這是一位很有爭議的人物。雖然許多人都熟悉他那張面孔,但這位英年早逝的“貓王”,他的真實面目到底什么樣,一般人還是很難捉摸。
選取“貓王”童年與長大后的兩張照片,我們不妨劃分左右區域作一解讀,同時抓住最能傳神的眼睛部位。用紙片蓋住兩幅照片面孔的右區。童年時,他的左眼較大,顯得很悲哀的樣子,好像還有點失落和某種渴望;再細瞧瞧他的右眼——較小的眼睛和瞪視的目光,表現出對外界某種冷酷無情的態度和好斗的架勢。到了成年,觀其右眼,那種難以掩飾的憤怒的挑釁眼神依然沒有變,而左眼的那種悲哀、渴望和創傷的表情則比原來更強烈了。那長長的睫毛增添了一種女性的溫柔,這與右眼的好斗神情形成進一步的明顯對照。
我們可以猜測,這位溫柔、悲哀的男子童年時的經歷,讓他的內心深處受到傷害,顯得十分脆弱和極易發怒。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脾氣可能變得越來越壞,同時他又竭力掩飾這種情緒,他必須隨時帶著面具。這是一個性格矛盾、復雜的人,他的兩邊臉孔恰好也暴露了性格的不同方面。
其實,幾乎每個人都是兩面的,而這都可以在人的臉上得到生動的再現。通常而言,面孔的右半部常常顯出比較愉快、敏感、脆弱或坦率的表情;而左半部常常反映出一個人內心存在的隱諱、嚴厲、冷酷或抑郁等方面的性格。或者說,右半邊臉是比較“公開的”外表,而左半邊臉則是比較“隱蔽的”面孔。
左邊比右邊的面孔更富于表情,但左邊面孔又往往可以顯示出更基本的氣質。當然,人與人的差異是很大的,在分析面孔時,又要具體分析。譬如說,如果某人的左半部面孔顯出是活潑的,而右半部卻是冷酷的、含怒的,那么可以這樣推測:這個人原先可能是性格開朗的,只是在后來的生活中,面對特殊的生活環境和經歷,他的面容開始變得冷酷和憤怒起來。
腦決定了臉
上天給了人一張完整的臉,卻又讓臉的左區與右區分擔不同的職責。當你看一張臉時,會留意左與右的不同嗎?為什么會有這么奇妙的不同呢?
我們都知道,左腦與右腦有著各自的職能分工,右腦管的主要是類似直覺、想像力、創造力這樣的思維,而大腦的左半球則更多地涉及到語言、邏輯等較為抽象的思維。神經生理學告訴我們,大腦的右半球控制身體的左半部,包括從頭到腳;反之,大腦的左半球控制身體的右半部。例如,當你運動左腳趾時,就是由右腦掌管的運動中樞刺激激發的結果。
比較深層的情感,即內在的情緒,往往發源于右腦,因而更容易從面孔的左半部表現出來。而另外一些理性的反應,譬如說禮貌的社會面具,這些可能就來源于注重現實的左腦,因而更多地從面孔的右半部表現出來。
當看一張臉時,你會更多地看人的右臉,而你對整張臉的看法,往往更多地取決于右臉面孔。這又是為什么呢?我們右眼的視線往往掃向左臉,而左眼的視線,習慣對著右臉。而就觀察力而言,人的左眼一般更為敏銳,這樣右邊面孔給你的印象也就更深。這似乎也是上天的一種安排,讓右眼面對經過較多掩飾的面孔的左半部,或許也是合理的。當你想隱藏一些情感的時候,當然不希望讓洞察力較強的左眼一下子給看穿了。
研讀自己的面孔,也會讓你有很多發現。對著鏡子,看看兩個半邊面孔之間有什么明顯的區別,這樣你可以更深地了解自己,因為在這些不同中,你可以知道自己性格中存在的沖突的方面。說不定,還可以測出你現在的真實心境呢,比方說,它會告訴你是不是真的高興,真的不介意,或真的喜歡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