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不是新東方的老大,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二三號的人物”,負責“想大事”的。他急于表達,語速極快,興奮的時候,口中會冒出大量外語單詞和江浙口音的國罵。他從來不怕出風頭,人來瘋的演講家氣質為他在大學生中贏得了明星地位,而他的博客“郵箱里的燈光”,也成了校園熱門博客。
徐小平主張年輕人在進行人生選擇的時候,不要考慮戶口等因素。他說二十多年前的1983年,他的新婚妻子從老家到北京探親,想請病假多呆幾天,領導不批準。于是徐小平向領導吐出“辭職”兩個字。他認為妻子是拉小提琴的,教教琴也能活。這番較量沒讓徐小平夫婦餓死,倒是校長當時就被嚇哭了。“1983年的時候,他很難想像我們竟然敢辭職!”
高任飛:很多人到現在也無法做出拋棄戶口的決定。你那個時候離開系統,走到體制外,你的安全感來自哪里呢?
徐小平:中國社會的大方向,就是由體制內轉向體制外。人家問我有沒有北京戶口,我說我有戶口,在周口店山頂洞3號坑!
是,是有限制。但政府在一步一步腐蝕這么一個銅墻鐵壁。
高任飛:但是中間有一個陣痛的時間,也許代價很大。
徐小平:你看俞敏洪,他當時要離開北大。他媽說,你要離開北大我就上吊。好,最后他媽沒上吊。我太太辭職了,現在過得比同齡人年輕20歲,為什么?
我的偉大之處,最自豪的地方,就在于從小養成了小鎮的小官僚小公子的習性。為什么不是大公子呢?大公子有權利揮霍,小公子沒有,也沒有資源可供利用,所以我還不得不相當謹慎、相當世俗。在某種意義上,我有那種江南小才子的種種“小算盤”。另一方面,我有一種大的眼光,我特自豪。
高任飛:我現在感覺“海帶”(海歸待業)越來越多。
徐小平:“海帶”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留學規劃不清楚。這個問題相當嚴重,而且類似的問題還出現在本地的本科等階段。
這些問題說明中國人缺乏職業意識、缺乏學習目的。我們的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應該培養幸福的個人,能夠幸福謀生的人。但是現在不講這個。
高任飛:你一再反對盲目出國,出國讀本科看來也存在盲目性。
徐小平:只要你選對學校,那么基本不會錯。本科更多的是一種基礎教育。你接受了西方的基礎教育是不會錯的。你學4年計算機,學4年會計,能找不到工作嗎?
現在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還不夠透徹,所以比較迷茫。以我為例,去年我想讓14歲的兒子去美國讀9年級(初二),但沒有成功。今年我找到一個美國的中學寄宿學校專家,用 5000美金請他幫我兒子找一個好的中學。美國東部有無數中學,他能告訴我在100所學校里哪一所最好。這是他提供的全部服務。
其實這對于我來說是個丑聞。我是全中國最好的留學咨詢專家,竟然找中介幫我的孩子辦留學。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了專業咨詢的價值。
高任飛:新東方應該說是一種教育或培訓的現象了。
徐小平:新東方的存在,這是中國教育失敗的產物,“我為什么要來上口語班?因為我們十年寒窗,仍然不會開口說英語;因為我們十年寒窗,也沒有得到過真正的精神激勵和做人的道理。到了新東方才知道,啊,原來學習以后是要工作的,原來留學不能是盲目的。這些都應該是在學校里完成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