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族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人口只有28萬。東鄉族所在的東鄉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古絲綢之路就從東鄉族所在的黃土高原旁邊穿過,千百年來,漫漫古道上,只有風沙和駝鈴......
東鄉人,在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方面,基本屬于穆斯林世界。但他們只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自己的文字。這個曾經在商貿往來中極為活躍的民族被大山擋住,很難與外界交往。當地近一半的適齡兒童因貧困上不了學。東鄉縣人口約25萬,有近200所小學,分布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幾十道山梁、幾十道溝里,有時候,為了上鄉政府所在地聽一節示范課,有的人頭一天晚上就出發了。
犇綠問嵌繾遄災蝸匾桓齙緋〉墓と?,几年来,她是一边工作一边剁傟大专的。她作?004年甘肅代表團中最年輕的人大代表參加了討論國計民生的“兩會”,她提出的8條議案中,其中一條就是關于改善教育環境。在她看來,沒知識就不能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可自己的民族中有文化、有知識的人目前還太少。穆濤還說:“大家也許不知道,我們那里最缺的是水和教育資金!前幾年,農民吃的水要從20里之外用毛驢拉來,有時就等雨水下來,積存到水窖里。后來中國婦聯大地之愛的小水利工程,支持了我們20萬元水利建設的資金,從20里外的大夏河引來了水。東鄉人終于喝上了自來水,還種上了新鮮的蔬菜。”用穆濤的話來說,這是她在23歲之前經歷過的最讓她激動的事。那時,村子里有一個104歲的老人,每天都蹲在地里看著蔬菜生長。
談起這些,愛笑的穆濤眼睛中有淚光瑩動?!拔覀儢|鄉現在吃水的困難基本解決了,有了水可以灌溉,吃糧食也不用政府再往我們山里運了。剩下的最大困難,就是教育問題!我就是想在人民代表大會上,呼吁政府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資?!?/p>
為了改變東鄉的教育落后問題,在甘肅省原副省長饒鳳翥的努力下,國際扶貧組織把視線投注到這里。
歷史上,東鄉縣山大溝深,干旱缺水,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是國定扶貧縣。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于2003年援助846萬元,在東鄉縣啟動農村綜合發展項目。同時經省慈善總會推薦,全球性慈善機構——英國國際咨詢與資源企業也對東鄉進行援助,于2000年籌資10多萬元在免古池鄉建立馬場恩溢小學,解決了周圍206名適齡兒童無法上學的難題。目前資助全校250名學生免費上學。
國際上有5個慈善機構向這里共投入了1000萬元。在東鄉的小學教師的墻上,掛著一排圖冊,那些圖冊上是贊助款項的管理辦法和免費午餐登記名錄,是1999年英國政府國際發展部(DFID)給臨夏回族自治州最貧困的四個縣提供幫助,為期5年。越走越寬的路打開了孩子們通向外面的世界。
國際社會的援助,與中國各界人士的愛心交匯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為東鄉落后教育狀況的改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2004年夏季,中國幾十位女市長在陶斯亮會長的帶領下,她們手牽著手,冒雨踏著泥濘的路往山里走,她們給東鄉送去電腦,并很快聯上了網。北京市原副市長張百發、甘肅省慈善總會會長饒鳳翥也加入了這支援助的隊伍。已經四次到過東鄉扶貧的陶斯亮女士說:“欲望是走出貧困的力量,而這欲望很多情況下是要靠外界去喚醒的。我們就是要把希望的種子種在大山里?!?/p>
在東鄉一所小學的操場,社會各界人士援建的新電腦教室落成儀式上,當印著大紅喜字的紅布從電腦教室的牌子上滑落時,孩子們興奮地鼓著掌歡叫著。有個臉曬得黑紅、頭上戴著小白帽的回族小學生回頭望了一下,不出聲地用鼠標在電腦上畫了一個大大的紅心圖案,表達著孩子們發自心底的感激之情。
編后記:前不久,中國媒體針對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一位銀行家和一家銀行一事發表評論說:“本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一個銀行家和一家銀行,是這個獎項歷史上的第一次。”評論還說:“我們如果仔細觀察戰爭,就會發現戰爭不是破壞和平的根本原因,戰爭的背后其實是人類的各種差異和矛盾。而孟加拉鄉村銀行及穆罕默德.尤努斯所作出的努力,就是消除人類的一項重要差異——貧窮與富裕,也就是減少人們相互之間的矛盾,增進社會的和諧?!庇扰购退麆撧k的銀行獲得2006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這體現了全世界對反貧困事業的認同和支持,也表達了全世界主流人群的熱切愿望和社會良知。
距離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達成期限還有3000多天。登錄聯合國網站,發現這個發展目標已進入倒計時,而中國在國際組織的援助下,扶貧工作正在向縱深發展。在此專題采寫過程中,作為作者,我們從內心中升騰起一種對扶貧事業的希望及信心,其感受也格外強烈。
走進那些中國貧困地區,看到那里的人們在中國政府和國際扶貧援助組織的共同努力下,無論是生存狀態還是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那一張張布滿笑容的臉上,你可以感受到擺脫貧困帶來的生命尊嚴,還有創造幸福生活的自信心。這也給正在等待幫助的貧困人群帶來美好的憧憬,給扶貧事業帶來強勁發展的動力。
我們還看到,在新的扶貧理念指導下,中國扶貧已不是簡單的“空降式”的物質扶貧,而是在主動式的參與中培養人們對生活的信念。這樣的扶貧不會造成對當地人生活的“顛覆”,不會引起文化鏈的斷裂。人們對世代居住的土地充滿了感情,那里的傳統文化包括晚輩對父輩的孝道,鄉親鄰里之間的禮讓和友愛,這些都是應當被尊重的文化。
中國的扶貧官員在帶領民眾脫貧的道路上,胼胝而行,這使得中國的扶貧事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任何一個國際扶貧組織,都希望自己的投資有最大化的效果體現,那些為中國提供貸款的國際扶貧機構,也都希望自己的投資能良性循環。正因為如此,他們在中國看到了希望。
中國老百姓淳樸善良,他們對于幫助過自己的國際社會心懷感激。雖然中國的扶貧事業還需要更多的投入,但中國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盡力“銜恩回報”。
當外國發生地震、海嘯時,中國總是積極提供援助。那些失去家園的難民,總是能很快地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幫助。2004年,在印度洋海嘯發生后,中國政府和人民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對外救援行動,共捐贈人民幣近13億元,這相當于中國一座中等城市一年的財政收入。中國同時還向受災國家派遣了醫療隊、救援隊,運送了帳篷、線毯、發電機和食品、藥品等。這對一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剛達到1000美元的國家來講是何等不易。
在本專題即將完成之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文化部、國務院扶貧辦公室三位領導的話回響在耳畔:
“向世界說明中國,讓世界更加準確地了解中國”;“改革開放使中國受益的是了解了世界的變化,同時也應該傾聽世界的回聲”;“希望媒體更重視人類共同情感的溝通工作”。這也正是我們外宣工作者情感和責任所在。
本專題在撰寫過程中,得到國務院扶貧辦公室蘇國霞女士的幫助,世界銀行駐華代表處李莉女士的幫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新聞官張薇女士的幫助,在此我們向她們致以深切的誠意!這里,我們還要感謝國務院扶貧辦外資項目管理中心李慧女士和廣西扶貧辦馮敏先生提供的幫助。還要特別鳴謝新世界出版社為此專題給予的支持。目前,此專題的內容在新世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與指導下作了進一步的充實,即將結集出版,敬請讀者垂注。
——雪石
責編: 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