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加上全國統一命制的2套試題,全國高考語文試題共計有17套。由于重慶語文試卷命制定了2道作文題(一大一小),所以,今年共有18道作文題。下面,筆者從不同角度對這18道作文題進行綜述評價,不當之處,敬請行家同仁批評指正。
一個新課程導向
隨著第八次課程改革的推開與第三個分省命題年頭的到來,高考語文命題改革已經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盡管2006屆高中畢業生并沒有接受新課程教育,但高考試卷已經明顯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的導向。2006年全國17套語文試卷中的18道作文題,分別從不同角度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的基本導向,諸如關注社會熱點、體現地域個性、注重審美感悟、引領文學欣賞、倡導綜合探究、強調真情實感等方面。北京題“北京的符號”既關注北京這一地域特點,又緊扣首都這一文化現象,乃至暗扣2008年奧運會。天津題“愿景”,本身就是國民黨前主席連戰訪問大陸時特別說到的一個詞語,典型地反映了政治熱點。廣東題“雕琢心中的天使”非常美,“天使”是“心中美好的東西”,通過比喻給人以美麗的聯想與感悟。山東題出示一首詩《星星》,讓考生寫“不同的聯想或感悟”,引導考生進行文學欣賞。江西題“雨燕減肥”側重讓考生探究寓意中的詩意與哲理。高中新課程標準強調作文須寫真情實感,今年高考作文題大多有利于考生抒寫真情實感,用我手寫我心,表達真實的豐富的內心世界,上海題“我想握住你的手”尤其具有這個特點。高中新課程標準認為,優秀的高考作文總是建立在深入的生活思考、豐富的文化積淀、真實的情感體驗與睿智的聯想感悟的基礎上的。今年好多試卷的命題者深諳此道,直接在命題中啟發考生:“談談你的感受或看法”(北京題)、“請根據你的聯想或感悟寫一篇文章”(山東題)、“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你的真情實感,也可闡明你的思想觀點”(浙江題)、“這三個話題引發你怎樣的想像、感悟與思考”(福建題)、“可以引起我們對自然、社會、歷史和人生的種種感受、聯想和思考”(重慶題)、“讀是探索,讀是了解,讀是感悟,讀是品味,讀是溝通……”(安徽題)。從中不難發現“感受”、“感悟”、“聯想”、“想像”、“思考”、“探索”、“品味”、“溝通”、“身邊”、“真情實感”等《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出現的一系列“高頻詞”,從這一個角度來看,2006年高考作文題進一步體現了新課程導向。
兩大基本題型
從語言的表述角度來看,2006年的18道作文題,可以分為兩大基本題型,一是直述型,二是比喻型。前者往往直接告知考生作文的基本內容,如“愿景”(天津題)、“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題)、“生無所息與生有所息”(浙江題)、“意氣”(湖南題)、“車站一瞥”(重慶題)、“問”(四川題)。后者主要是通過比喻手法形成一種概念或判斷,在這樣的概念或判斷之中,隱含著作文的基本內容,如“烏鴉捉羊”(全國Ⅰ卷)、“北京的符號”(北京題)、“雨燕減肥”(江西題)、“雕琢心中的天使”(廣東題)、“人與路”(江蘇題)、“肩膀”(遼寧題)、“走與停”(重慶題)。
無論是直述型的作文題還是比喻型的作文題,都要求考生審準題意,定好意旨,選好題材。直述型作文題的審題主要是直線思維,比喻型作文的審題主要是曲線思維;所以,比喻型作文題審題要比直述型作文題審題的難度大一點。直述型的作文題,無論是話題,還是標題,或是材料,其基本內容考生一看便略知一二。比如“愿景”,是“一種向往的前景”,考生構思文章可以直接根據這種題意,運用“大題小作”或“虛題實寫”的技巧選擇所寫的材料。既可以寫自己的愿景,更可以寫別人的愿景;比如寫魯迅,先想學醫,愿景是救治如同父親一樣被庸醫耽誤的病人,后來棄醫從文,愿景是救治國人的精神與靈魂。而比喻型的作文題,考生在審題時先要進行一番類比推理將其變成與直述型文題相當的概念或判斷,然后才可以從事“大題小作”或“虛題實寫”等活動。若有考生不進行類比推理,錯誤地把“烏鴉捉羊”、“雨燕減肥”之類的文題當作直述型的命題來處理,其立意只能是幼稚的、狹隘的、淺薄的。
三種命題思維
命題者設置題目的過程是思維建構的過程。借鑒心理學聯想與想像的思維理論,可以把2006年18道作文題的命題思維分為如下三種模式:
一是模仿性思維,即命題者直接模擬與仿照以前的命題思維。如7個話題作文(浙江的“生無所息與生有所息”、江西的“雨燕減肥”、重慶的“走與停”、四川的“問”、廣東的“雕琢心中的天使”等),其文題基本是由“話料”、“話題”、“要求”三大部分組成,而且“要求”部分的提示基本都是“三自兩保”——“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為什么會出現如此驚人的相似?因為命題者模仿了近幾年話題作文命制的基本形式。當然,作文命題中的模仿性思維不能一律責之以思想僵化、守舊落后,而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正確的、有效的模仿當然還是應該肯定的。不過,作為話題作文已經出現了七八年,應該有新面貌為好。
二是再造性思維。心理學認為利用與改造已有的辦法去解決常規性的問題叫做再造。作文命題中的再造性思維的基本特征,就是利用與改造已有的命題方式。全國I卷、II卷的作文題,既利用了往年高考中的材料作文形式,又進行了一番改造,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礎上,“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給了考生較寬的選擇空間。江蘇題盡管模仿了過去常寫的作文“路”,但是增加了“人”這一要素,再造為“人與路”,建構了一種關系性命題。福建題出示三個話題——“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萬支”、“戈多今天已經來了”、“留一點空白”,讓考生“選擇其中一個話題”進行寫作,也有耳目一新之感。
三是創造性思維。心理學認為應用與創設新的辦法去解決前所未遇的問題叫做創造。作文命題中的創造性思維的基本特征,是新創前所未有的命題方式。湖北題盡管是一則材料作文,但要求考生根據“三思而行”、“三省吾身”、“舉一反三”等熟語中的“三”,思考其中的社會生活現象或人生經驗,以及文化意蘊和人生哲理,根據聯想與感悟寫一篇文章。其中,命題選擇的材料,思維方向的啟發都是新創的。上海題“我想握住你的手”,既是感性的,更是動作性的,也是一個創舉。“我想握住你的手”,既隱含著先前發生的情況或內容,不然何以“我想”;又飽含著以后發生的情況或相關內容,如握手之后又如何,值得考生聯想、創造的空間比較大。
四種作文形式
2006年高考作文題的形式是多樣的,包括如下四種形式:
話題作文。2005年是高考話題作文命制得最多的一年,共有9個話題作文(全國Ⅰ卷、全國Ⅱ卷、全國Ⅲ卷、山東卷、江蘇卷、浙江卷、江西卷、廣東卷、湖南卷)。2006年減少為7個話題作文——“讀”(安徽卷)、“生無所息/生有所息”(浙江卷)、“雨燕減肥”(江西卷)、“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萬支”、“戈多今天已經來了”、“留一點空白”(福建卷)、“走與停”(重慶卷大作文)、“問”(四川卷)、“雕琢心中的天使”(廣東卷)。隨著命題形式的多樣化,話題作文的減少是勢在必行的。
命題作文。近三年來命題直線上升,2004年僅1道命題作文(北京卷),2005年上升到4道命題作文(北京卷、天津卷、遼寧卷、重慶卷)。2006年繼續上升,為7道命題作文——“肩膀”(遼寧卷)、“北京的符號”(北京卷)、“愿景”(天津卷)、“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卷)、“人與路”(江蘇卷)、“談意氣”(湖南卷)、“車站一瞥”(重慶卷小作文)。可以預測,明年或今后幾年,命題作文仍然會成為高考作文中的一種基本形式。
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1999年以前全國高考作文題的主要形式,2005年高考出現了兩道材料作文題,即上海題與湖北題。2006年上升到3道材料作文題——全國I卷中的“烏鴉捉羊”、全國II卷中的“圖書閱讀率與網上閱讀率”、湖北卷中的“‘三’的聯想與感悟”。這類無話題、無命題材料作文,雖然是對過去材料作文的一種恢復,但是已經有了新意(比如既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又要求考生選擇一個側面或一個角度寫作文),而且已經形成了一種勢頭,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
讀后感。這里的讀后感與傳統的讀后感不同。傳統的讀后感僅僅是議論文,而高考中的讀后感一般文體不限,要求考生根據閱讀之后的聯想與感悟,寫作不同體裁的文章。如山東題,要求考生閱讀雷抒雁的一首《星星》,然后“根據你的聯想或感悟寫一篇文章”。這類讀后感,盡管也是對傳統讀后感的恢復,但是已經有了新意,要求考生選擇一個側面或一個角度寫作文,也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總之,2006年話題作文與命題作文平分秋色,都是7道題,從中可以看出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話題作文與命題作文仍然是高考作文的基本題型,材料作文存在逐步上升的勢頭。今后考生,應注意不同類型的作文的寫作訓練。
五個命題趨向
意蘊化趨向。高考作文應是龍井茶,不是白開水。關系型作文題是意蘊豐厚的典型題,如“人與路”、“生無所息與生有所息”、“走與停”。但有些單一要素的作文題也隱含了一些關系,比如“愿景”隱含著“前景”與“現實”的關系,再如“雨燕減肥”隱含著“肥”與“瘦”的關系。有的單一性作文題雖一個字,或一個詞,但也能引發人聯想,也能承載豐厚的意蘊,如安徽卷題目“讀”貌似大眾化,但包含了豐富的哲理,讀書之“讀”是本義,讀父母、讀人生、讀山、讀海、讀天、讀地之類的“讀”是比喻義,審題時自然不能把思維局限于讀一般的書籍這個范圍內,這個“書”可以是社會,可以是人生,可以是自然,可以是父母同學,這些“書”都需要用心去讀,所以,文題中的“讀”應該是一種解讀,一種思索與感悟。筆者以為,以后高考作文應該朝著意蘊豐厚方向發展,不會出現初中生或小學生也能寫的作文題。
方法論趨向。前幾年的作文如“誠信”、“選擇”,多體現社會價值、倫理道德對學生的影響,是一種外在價值觀的灌輸,是道德教育的強化。今年的作文題不然,強調思維方法,要求能閃現人生的智慧,強調學生自己對人生的內在反思,對生活的理解和把握。這對未來的中學教育是一個信號,即教育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單純地灌輸、簡單地要求學生“怎么做”,而應當引導學生學會思維,掌握方法——研究與掌握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與表現生活的方式方法。2006年全國各地的作文題都力避耳提面命的教訓,都能關注思維方法,尤其是辯證思維。這類作文有時有效地進行道德觀、價值觀教育,能表現“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所以,側重方法論的命題是將來作文命題的一個重要趨勢。
無標題趨向。無標題作文,表面上看是材料作文,但與傳統的材料作文是有區別的,就“文體不限”而言,就是對傳統材料作文只要求寫議論文的一個突破。2005年上海、湖北、福建三家作文題只出現材料而沒有標題,以利于考生的選擇與發揮。2006年高考作文在此基礎上有所增加,全國I卷、全國II卷、山東卷、湖北卷之中的作文題既不用話題,也不用命題,給一段或幾段材料,讓考生自己擬題,寫感悟,寫聯想。盡管有考生不太習慣這種開放的材料作文,但這種作文仍然是將來作文命題的一個方向。
命題材料化趨向。2005年四個省市的高考命題作文不給材料,只出題目,這既是對近些年來話題作文的一種創新,又是對若干年前傳統命題作文的恢復。2006年無材料的純命題作文減少到3題:遼寧的“肩膀”、上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重慶的“車站一瞥”。但有4題都是先給材料后命題,如北京的“北京的符號”、天津的“愿景”、江蘇的“人與路”、湖南的“談意氣”。在給出材料基礎上的命題作文,既具有開放度,又具有啟發性。應該說,命題材料化可能是今后命題作文的重要趨向。
“一大一小”雙作文趨向。2005年16家試卷中,唯獨重慶恢復了傳統的“一大一小”作文形式。有人批評,小作文與第六大項“語言表達題”重復。但是2006年重慶卷仍然堅持“一大一小”雙作文,命題者自然有他們堅持的理由。筆者妄測,一是雙作文化60分作文為40分和20分,目的是為了減少作文批改方面的主觀隨意性;二是雙作文能從不同文體與不同角度考查考生的作文能力;三是第六項“語言表達題”(仿句、改寫、造句等)并不能代替小作文。所以說,一大一小雙作文,在以后的高考之中還有可能出現。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邗江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