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最早的興城明代炮臺
興城(時稱寧遠)古城略呈正方形,城墻周長3274米,墻頂外沿筑垛口,內修女兒墻。城墻四面正中各設城門一座。東曰春和門,西名永寧門,南為延輝門,北稱威遠門。城墻基礎為青色條石,外砌大青磚,內壘巨型塊石,中間夯筑黃土。各城門上修筑高聳的箭樓,各門內側沿城墻修有踏道。四角筑炮臺,突出城角,架設紅夷大炮。
明朝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兵13萬向寧遠(今興城)進攻。企圖打通遼西走廊,奪取山海關。后金軍一路殺來,引起了關外人民的反抗,紛紛架炮筑臺,協助袁崇煥保衛寧遠。后金攻城一再受挫,傷亡慘重。努爾哈赤面對蒼天嘆道:“朕自二十五歲征戰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何獨寧遠一城不能下耶?”話音未落,便被寧遠炮臺的紅夷炮擊中。努爾哈赤身負重傷,速撤,回盛京。八月,便死于云愛雞堡(今沈陽南20公里)。寧遠大捷,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朱由校高興致及。他說:“虜(指后金)遭屢挫,打死頭目,此七八年絕無,深是為封疆吐氣。”并封紅夷大炮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后金皇太極繼位后,為父雪恥,于天啟七年五月,親自率兵攻戰。但,攻城不下,只好敗下陣來。
海河岸上的天津大沽炮臺
大沽口是守護天津和北京的重要門戶,因而,1816年(清嘉慶二十年)就建立了位于海河河口南、北兩岸的南、北炮臺。結構形式為,在南北炮臺前添筑土壘,土壘前添筑土埝,土埝內添筑炮臺。1840年(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清第六代皇帝道光又委任訥爾經額為直隸總督,直隸總督親臨大沽口加強防御。1841年,經道光帝批準的北岸臨近海口處又增建炮臺一座。這座炮臺先采取的木樁打基礎,后鋪石灌漿,再用三合土夯實。同時,南岸也增設兩座炮臺。此時,大沽口兩岸共有大炮臺5座,土炮臺12座,土壘13座,形成了大沽口炮臺群。
1858年5月,英法聯軍侵略大沽口,3000清兵奮起反抗,先后擊沉敵艦船十余艘。時任防務直隸總督譚廷襄等貪生怕死棄臺逃跑,造成大沽口炮臺第一次被毀。英法聯軍2600余人和26艘艦船漸漸逼近大沽口。無奈,咸豐帝被迫于5月14日與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事隔一月,咸豐帝又委任僧格林沁為欽差大臣,立即督辦海防軍務,重修大沽炮臺。
1858年9月,大沽口炮臺重修工程開始。歷時四個月,共修建炮臺6座。南岸炮臺3座、北岸炮臺3座(其中一座為新建炮臺)。南、北兩岸重修5座炮臺,分別以威、鎮、海、門、高字為號。重修后的大沽炮臺,裝備也為之一新,共耗銀九萬余兩。六座炮臺共設火炮60門,清軍將士做好一切抗擊的準備。1859年6月,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卷土重來,艦船30余艘,兵力2000人駛至大沽口外。此時,清軍將士4000人在直隸總督史榮春和大沽口協副將龍汝元的指揮下,決一死戰。于是60門大炮猛轟敵艦,侵略者傷亡慘重。只好丟下6艘戰艦和478具尸體,狼狽逃跑。清軍僅以犧牲36人的代價,奪取了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的第一個反侵略勝利。
英法聯軍失敗的消息傳回倫敦和巴黎后,兩國政府慚愧至極,于1860年(咸豐十年)6月,又組織了英法艦船206艘,官兵16000余人駛向大沽口。但是,此時的清軍驕傲輕敵,防守出現空虛。終因力量懸殊,無力抵抗,近千名將士陣亡。清朝大臣僧格林沁下令南炮臺守軍撤回天津,直隸總督恒福也掛起了白旗投降。
1870年(同治九年),清朝第八代皇帝同治和他的政府第三次下令重修大沽炮臺。時下出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親督維修大沽炮臺。維修后的大沽炮臺進一步加強了火力設置,新舊火炮達90多門。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6月16日,八國聯軍就麇集在大沽口,決一死戰。清朝第九代皇帝四歲登基的光緒,此時已被慈嬉挾持逃往了西安。清軍將士浴血鏖戰直至17日上午,譜寫了震驚中外的大沽炮歌。八國聯軍悍然炮轟大沽炮臺,大沽炮臺第三次遭到了破壞。現存的炮臺為南岸“海”字號炮臺遺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