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是“引領未來的方針”,是“十一五時期的戰略重點”,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要求:“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力度”,“依法嚴懲制假售假”。在這樣的會議上如此反復強調知識產權保護是很不多見的。
中國只用20年時間基本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用一、二百年才建立起來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我國在專利、商標、版權、反不正當競爭等方面制定了比較完善的國內立法。對于音像制品、植物新品種以及知識產權海關保護也頒布了特別規定。我國《刑法》中還單列了“侵犯知識產權罪”,構成犯罪的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此外,中國參加了幾乎所有的知識產權保護國際組織和相關條約。我國的《專利法》經兩次修改后,在專利保護范圍和保護期限方面都達到國際較先進水平,成績頗為驕人。當然對《專利法》及其他有關法律也還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中國近年來不斷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和司法。2004年我國知識產權行政主管部門就處理了3965件冒充專利的案件,358件假冒他人專利的案件,51861件商標違法案件,其中涉外案件5494件,查繳各類違法音像制品1.54億張。
中國檢察機關在2004年批準逮捕侵犯知識產權案件犯罪嫌疑人602人,提起公訴638人;2005年批捕845人,同比上升40.4%。
全國法院在2004年審結了8332件知識產權一審民事案件,判處犯罪分子528人。2005年地方各級法院審結的知識產權一審民事案件高達13393件,同比上升38.04%。另外,最高法院直接審結的重大該類案件就有77件。成績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為何仍有許多外國企業不斷抱怨在中國“飽受假冒之苦”,有的國家更因此頑固主張將中國列入未能充分保護知識產權的“優先觀察名單”。
其實,中國當前知識產權侵權頻發的局面有其深刻、復雜的“歷史因素”,很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但下述三種因素不能不考慮:
其一,從歷史上看,出現知識產權侵權“高發期”并非中國獨有。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后曾經大規模侵犯英國的版權和專利權,二戰后的日本也曾大規模地侵犯美國等國的知識產權。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幾乎都走過簡單模仿發達國家新技術的路。我們現在正處于同樣無法逾越的歷史階段。
其二,發達國家正進入“服務型社會”,勞務成本居高不下,紛紛將制造業轉移到中國,或以更簡單的方式向中國企業下訂單按其要求生產。2004年9月在德國漢堡,海關以“侵權”為由,公開銷毀了一萬多只在中國生產的咖啡杯。據后來進一步了解,這批產品是按德國某一公司的委托根據對方所提供的“來樣”生產的,也就是說這個中國企業在不知曉的情況下被利用而導致侵權。目前條件下,我國有很多企業還未能及時了解并掌握海外各國的專利信息,這樣的事情很難保證不會再出現,可以說,這也是逃脫不了的歷史際遇。
其三,發達國家的某些行業往往有壟斷性的行業標準,它實際上是行業壟斷的屏障。畢竟保護壟斷利益是極為不合理亦不公平的。后發國家的產品只有依照其規定去生產,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立足,而一旦按標準生產,即便是“自主技術”,稍不注意就跌入侵權陷阱而被控假冒、侵權。這種情況幾乎是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難以回避的噩夢。
上述三點使我們清醒地看到知識產權保護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只希望通過各方努力能較快地渡過這段“陣痛”。
建設創新型的國家戰略已經確定,涉及到新的知識產權領域必然會越來越多。在這次兩會上也有人要求縮短某些專利審查的時間,從而呼吁再次修改《專利法》。目前,發明專利的審查批準工作的速度從提出申請到授予專利,一般需要3年到5年,中間若要復審,時間就更長了,從而導致大企業錯過良機,中小企業更是等待不起、負擔不起。特別是外觀設計上的創新過了3年就已成流行式技術。商標注冊申請的批準也得2年到3年。所以說政府職能部門行政效率的提高就是對自主創新提供充分有效的支持。
打擊制假售假的重點應放在打擊制假上。那些走街串巷的販假者是應該取締,但即使把他們弄得“雞飛狗跳”,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有人戲稱這是“看見兔子就開槍,遇到老虎就燒香”。燒香大可不必,大概也不會有,但不敢開槍頗為可能。因為一些“地方保護主義者”經常堂而皇之地出面庇護這些“老虎”,最“硬”的理由是“納稅大戶”,如果當地的“稅源”主要靠制假,那么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前景就很可悲了。
知識產權保護光堵不疏也不行,地方有關職能部門要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具體要求和困難。組織各方專家“會診”并開出一個可行的“藥方”,幫助企業從規避侵權到真正走自主創新之路。果能如此,功德無量。
在這次“兩會”上,“兩高”的工作報告都強調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提供法治環境、司法保障”,與此同時,一家全國性重要報紙刊登了以《創新難,難在知識產權保護》為題的一篇專訪,被訪者是國務院科技部、高新技術司的領導。看了以后百感交集,決定寫下這篇短文,可喜的是《檢察風云》早在半年前就開辟專欄討論“要重視自主創新人文環境的建設”,可謂眼光獨到。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編輯:孫薇薇
關鍵詞解讀
關鍵詞一:自主創新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已進入必須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要把加快科技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要提高產業技術水平,關鍵是要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目標,全面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關鍵詞二:自主知識產權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強調,要在一些重要產業盡快掌握核心技術和提高系統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標準。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鼓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產品出口。
關鍵詞三:知識產權保護
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依法嚴懲制假售假、商業欺詐、走私販私、偷逃騙稅、金融證券犯罪和侵犯知識產權等行為。這些都是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強調的內容。在“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中也單獨設一節規定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立知識產權預警機制,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
關鍵詞四: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強調,要繼續深入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要強化市場法治,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要強化市場法治,其中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有法可依。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一個前提就是要有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一套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但需要完善的地方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