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的是酒吧,為什么蘭桂坊的酒吧特別旺?或許與這里濃厚的歐陸文化有關,但我想更主要的原因,是這里積淀的濃厚的另類氣氛。而蘭桂坊的消費,也不是很貴,一般百來元就可以了。
Jazz Club是蘭桂坊內一間我常去的酒吧。在上海從來沒有泡吧的習慣。去到香港,因香港一般沒有邀人入家門的習慣,朋友約會相聚,都在酒吧咖啡室,便也有了泡酒吧的愛好。去多了總會有個選擇。我之所以愛好Jazz Club,是因為它在喧鬧嘈雜的蘭桂坊眾酒吧中,顯得分外清靜。它具備爵士酒吧一貫的沉實成熟的格調。長形的吧臺,配著清一色的棕色的臺凳,燈光處理是暖色和溫馨的。它的音樂雖然是來自唱片而非樂隊現場演奏,但音響效果極好,興之所至,還可以即興起舞。
在這里常會遇到出版界、廣告界和寫作界的熟人。
據說年輕人喜歡泡蘭桂坊,也因為這里是專業人士習慣聚集之處,富有藝術味道。因與FCC(外國記者俱樂部)相鄰,不少外國駐港記者也常會在這里消遣。或許,這正是蘭桂坊的醉人之處。
蘭桂坊的形成與歷史,筆者尚未找到有關資料,似歷史上它并不出名,香港史書中沒有提到過它。只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空襲香港之時,蘭桂坊已經存在。
戰后蘭桂坊經重建。或許因中環洋行林立、外國人工余多喜泡酒吧,蘭桂坊的酒吧業也就應運而生。這可能是蘭桂坊的雛形。不似灣仔因近海軍碼頭,一早已形成酒吧林立的氣勢。
蘭桂坊又名爛鬼坊。據說因常有醉酒洋人滋事,港人便給它起了這么個“雅號”。
蘭桂坊之所以成為今日公認的優皮一族相聚之地,源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少留洋回來的專業人士,對坊內濃烈的歐陸情懷很有歸屬感,他們又已習慣操英語,故覺得洋里洋氣的蘭桂坊很適合他們的口味。
近年來,蘭桂坊的客源也已呈多元化。不少城市另類青年、發型師甚至大中學生,都喜歡去泡蘭桂坊。
因為這里頗具推崇個人的西方文化。任何出位的行為和穿扮,在這里都不會引人側目。這也是蘭桂坊成為民間最歡迎的消費場所的原因之一。同樣的原因,坊內同性戀和大麻吸食者較多見。
從某一角度講,蘭桂坊是外國人在華人集居的香港的一條“唐人街”。令這個區域充塞著形形色色的異國情懷。
蘭桂坊逢平安夜、大除夕和萬圣節等西方節日時,因為外國人聚集,因此很易搞氣氛。雖然空間擠迫,但年輕人仍會絡繹不絕涌向那里,群情高漲,放浪形骸,十分過癮。
去蘭桂坊飲酒,可以拿著酒瓶當街坐,很有法國的馬路咖啡座情懷。蘭桂坊的魅力,在于它散彌著一股獨特的街頭文化。
一條牛仔褲一件T恤,是蘭桂坊的最佳衣著。
蘭桂坊的酒吧起名,十分特別。不少都用年代、事件命名,如50年代、1997……看似來頭不小,其實只是招徠客人的生意經。
去年蘭桂坊新開了一家“酒吧大排檔”。就開在蘭桂坊一號,廣告上大肆渲染其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風情設計。我和友人給宣傳引得沉不住氣——廣告作用真的不得了——喜滋滋地趕去見識一下。但見門面小小的,一入門,走過一條長長窄窄的走廊,然后是陡陡的鋪著綠瓷磚的扶梯,倒挺有上海舊時如“老正興”、“老飯店”等本幫餐館的特色,周璇、白光的綺麗纏綿歌聲陣陣傳來,時隱時現。沿墻掛滿各種黑白舊照片。上完樓梯,才進入吧內。吧內果然清一色的20年代上海裝飾,以我這個上海人看,是十分過關的上海二三十年代風貌。真有點張愛玲筆下的情調。
大煞風景的是,這里的菜全是日式、韓式、泰式等,根本嘗不到正宗的上海式大餛飩、蟹殼黃或咸菜湯黃魚……我懷疑這里的廚師根本就是個菲律賓人或韓國人。什么大上海風貌,掛掛羊頭的!對外國人,或許上海、日本和菲律賓,都屬亞洲風味。但對上海人來講,上海和泰國,差十萬八千里!
不過話說回來,去領略一下那兒的懷舊風味,也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