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時候,母親送來一只她親自飼養的肥母雞。我見過這只雞,它在母親的樓頂花園里度過了從春到冬近十一個月的幸福時光。慈眉善目的母親常說對人要講人道,對雞要講雞道,因此家里的雞們可以自由自在地追逐于草坪,徜徉于花蔭,嬉戲,戀愛,健康成長。當然雞畢竟是雞,雞輝煌的一刻還是在餐桌上。除夕夜,當我喝下第一口雞湯咽下第一塊雞肉時,心里竟有種久違了的感覺。
那一刻我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好多年沒有吃過真正的雞了。這些年吃到的雞,不過是一種叫“雞”的東西而已,我對雞的概念早已僅限于“十元一斤的”和“五元一斤的”。雞們都沒有確切的名稱了,不論大商場小地攤,商販們一律信誓旦旦地稱自己的雞是“土雞”,但一下鍋一進嘴,統統原形畢露。我有一親戚,是販雞的,他曾對我開過雞的專題講座:五元一斤的雞,是大型養雞場關在火柴盒子里不沾地不吃糧食只吃飼料的雞,這種雞肉質疏松,一煮就是一股飼料味,湯是斷不可喝的;十元一斤的雞,是鄉下養雞專業戶竹籬圈養吃一半糧食一半飼料的雞,肉多,味也還行,但熬湯還是不行,不香不鮮,沒有雞香味。你們城里人想吃的土雞市場上幾乎沒有,要吃只有去鄉下農民家里買。
我還真的去鄉下農民家買雞了。春節期間去鄉下走親戚,回來時想順便買幾只正宗土雞。親戚家沒有,已經殺給我們吃了。隔壁鄰居家不賣,說是留著元宵節自己吃。我們便去鄰近打探。爬坡,上坎,走壩,竄院,轉了好半天,不但雞影子沒有,人影子也沒見到,難道雞們也隨主人一起進城打工了?正垂頭喪氣之時,突然前方竹林邊正悠悠然走來一家子雞:雞爸爸一個,雞媽媽四五個,雞兒女若干。我們欣喜若狂地找到雞主人,那主人卻一口回絕:“不賣,這雞是為我家懷孩子的媳婦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