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在西歐謀生發展的行業大抵這兩類居多:一是做玩具或服裝等商品外貿生意,再者就是開中國餐館。感謝中國的傳統飲食名揚海外,讓走出國門的同胞們憑此在當地立足生根求得發展。僅法國巴黎說得上名字的中國餐館,就有百余家之多。而在德國哈勒,一對越南夫婦開出了一家名為“上海飯店”的中國餐館,天天倒也顧客盈門,只是我們這些上海游客吃了好幾頓飯菜,實在品嘗不出一絲上海風味。
開在西歐的中國餐館,適應當地人的消費水平和審美觀念,店堂裝潢考究,陳設精致,處處體現中華民族特色。踏入店堂,金龍銀鳳大紅燈籠如來菩薩瓷器花瓶滿目皆是,主色調均為大紅色,桌布乃至筷套均如此。在德國萊比錫的一家飯店里,老板在店堂一側布置了假山竹林水池等造型,讓人不由產生高雅的氛圍,多少也讓人忘卻這是在異國的土地上。
說完全一樣也不可能,稍加觀察也能發現許多入鄉隨俗的地方。譬如餐桌是西式的長條形,每一個客人面前的餐具除了一副筷子外,必然還有不銹鋼的刀叉,菜單則以當地國家的文字印制。外表有變化,菜肴的口味變化則更大,所有的菜肴為了適應當地人的口味,廚師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調整。歐洲人忌咸,偏好酸甜,于是所有菜肴明顯比我國人少咸多酸偏甜。中國菜進入異國也是這樣,外國食品進入中國也是這樣。那次在意大利高速道路畔的休息地吃匹薩,里頭的配料可比我在國內吃得酸多了,店里的女服務員為表示對中國客人的友好,又捧來好幾袋番茄醬,外加幾大袋炸薯片。薯片被笑納了,眾人對送上的番茄醬只好連連擺手,因為酸得實在吃不消。
中國餐館與國內飲食習俗也有所改觀,基本是按照歐美人的習慣上菜。入得席來,先是上一壺花茶,然后上湯,無非是紫菜蛋湯、番茄蛋湯、大白菜番茄豆腐湯之類,算是開胃。爾后是正菜,有紅燒豬肉、紅燒排骨、油炸帶魚、洋蔥土豆炒肉片、麻辣豆腐炒蔬菜,最后是一盤水果。每家餐館大都如此,論品種論口味,與國內餐館自然無法相比。他們不需要挖空心思搞“創新菜”、“品牌菜”,不需要在高手林立的餐飲市場另辟蹊徑擁有特色,但是他們必須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需要過硬的衛生環保環境要求,歐美人在這方面絕不允許有絲毫馬虎。
在西歐的中國餐館吃飯,最詫異的是同胞之間的漠然。可能這幾年去歐洲的國人越來越多,店主對來自大陸的華人早已沒有了“異鄉遇老鄉兩眼淚汪汪”的親熱不說,相反還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白的冷漠。中國人進入店堂,一律安排到樓上或角落里入席,近門口的座位絕對不會留給你的:他們擔心中國人吃飯時大聲喧鬧影響生意。同時在好幾處中國餐館都看到了反用中文標示的告知:“本店謝絕自帶酒水入席”——乖乖,在中國本土也開始在整治這種霸王規定,想不到在異國卻有生存之地;“本店電話傳真機謝絕外人使用”、“禁止大聲喧鬧”、“禁止吸煙”等等告示語,僅有中文而無其它語種,見著這一切真想扭頭就走。心中明白是出游的同胞中的某些人將劣習帶到了國外,造成了店主反感所致,但心中的不舒服也是實實在在的。
在法國巴黎的一家中餐館,聽說了這樣一個事例,有對在國內頗有名氣的歌星伴侶上這里就餐,恰好被中國留學生瞧見,于是上前請求簽名,結果遭到拒絕。以管窺豹,海外華人的精誠團結互助合作是不盡如人意的。
歐洲旅游15日,所有的中餐館吃過后并沒有留下多少美好的印象。最后一餐是在慕尼黑宮廷啤酒館,人家那里并不禁止吸煙與喧鬧,相反德國人在里頭載歌載舞,隔桌還相互碰杯說話,里頭的聲音比上海小菜場還熱鬧。桌旁坐著一行中國人,看人家又是喝又是鬧又是唱又是跳,儼然倒看不懂:莫非這是在中國本土的大酒店里?導游介紹說這里天天如此。歐洲人讓人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