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堂壯歲曾集宋人詞為聯云:身健在,且加餐,把酒再三祝;人已老,歡猶昨,為壽百千春。后李勉達先生于劫余得之,以獻大千。今此聯藏之臺北故宮。
粵人以“糯米稀飯”喻喜聊天,如屁股黏于凳子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術界稱沈柔堅為“東糯”,黃新波為“南糯”,李少言為“西糯”,張諤為“北糯”,華君武為“中糯”,此五君者,均為好客熱情,故有此封號。
劉海粟晚年手顫,作書時右手執筆,以左手扶右腕徐行,故雖筆顫而力透紙背。
孫大光(1917--2004),安徽壽縣人,少年投身革命,轉戰塞北江南。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國家交通部部長,地質礦產部部長。孫氏博識文史,精鑒藏,海內稱富。晚年以所藏珍品悉數贈與安徽博物館。顏其居曰:四味書屋。“四味”者,酸、甜、苦、辣也。
潘達微逝,黃般若挽之以聯:似鐵之蒼,有如此江山無如此筆;其妙在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鐵蒼為潘氏之別字。妙化則為潘氏皈依后之法號。
新會天成寺山后產異花,蔓延丘壑,人莫知其名。以其色淡黃,形肖白燕,故俗以禾雀花稱之,或曰白燕花。雖極蕃茂,然移根別處者必萎謝,百無一爽。唐天如、黃慈博曾征詩以志其異。今不知此花尚存否?
潮陽靈山寺大顛祖堂有一壁蘭,不沾塵埃沃土,不必澆水施肥,久旱不枯,四季常青。每風調雨順之年必吐花穗,馨香盈室。迄今已近三百年矣。1986年,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來訪,揮毫改署方丈廳為信蘭廳。去歲春間,予偕黃苗子、郁風二老及吳公南生伉儷往游,曾親一見之。(附圖)

吳芝瑛為吳汝綸之侄女,工詩文,喜書法,流布甚廣。然多由孫揆均代筆。此聞之啟功先生所言。孫揆均號寒崖,為吳氏夫婿廉南湖之表兄,孫氏擅書,得褚遂良之韻,逸妙多姿,灑脫可喜,以其為吳氏代筆,故書名轉為吳氏所掩。人亦誤以吳氏學褚體。予曾于北京李經國先生處見清末明初諸家吟墨一冊,吳汝綸、吳芝瑛各一開焉。唯吳芝瑛書極拙劣,殊不類習見者。逮即為親筆。亦可證啟老言之不誣。
畫家羅銘嗜酒,故喜著多袋之褲,方便裝酒瓶也。雖潑墨之際,猶不廢飲,真酒中仙也。
畫家梁世雄作事極工細,喜啖蝦,能以啖過之蝦殼復砌成蝦狀。
潮州謎人連大海,齋號“其南軒”,典出韓愈《祭鱷魚文》:“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頗具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