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倪瓚《霜柯竹石圖》領軍古代書畫多幅近現代書畫名家精品呈現
古代部分由倪瓚《霜柯竹石圖》立軸領軍,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霜柯竹石圖》,據傅申先生研究倪瓚存世的枯木竹石,他所見僅十四幅,除一幅在美國私人收藏外,其余都入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館。今現身的這一幅,數十年間從未問世,想一定能得到愛好者及研究者的重視。除此之外,趙孟頫、鮮于樞等五家元人《書札》匯聚一堂,八大的《小鳥樹石》立軸作為封面,且還有五件石濤不同題材、不同時代的作品,五件王原祁的山水,以及明代沈周《谷林堂詩意圖》、文征明《云壑觀泉圖》、孫克弘《海岳庵圖》、龔賢《漁莊隱居圖》等。
近現代書畫歷來是書畫收藏的基石。我們的拍賣為所有喜愛收藏中國書畫的人而準備,一個長長的書畫家名單: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溥儒、張大干、黃胄……這些經歷時間考驗,占據美術史一席之地的大家的作品將于今秋再次精彩呈現。 孔子說: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這對今天收畫的人或許是一個啟迪。
中國當代書畫:實驗水墨作品集體亮相
自20世紀80年代始,“中國水墨”作為最具原創動力的藝術語言(滋生于本土的繪畫形式,被譽為活著的傳統),正經歷著從傳統轉向現代的過程,從而實現水墨畫的現代轉型,并被逐漸納入現代文化范疇,一部分水墨藝術家在形式、觀念及精神層面進行探索,以一種本土化的語言方式向現代藝術觀念的中心逼進,在不改變水墨自身藝術特質的條件下,以最大的可能與國際當代藝術進行對話。

如今,美術界正在討論如何界定“中國當代藝術”向“后現代”轉型的時候。作為具有深厚傳統文明的中國,如果我們不想附屬于強權文化的西方文化中心論之下,那么我們既要對異邦文化進行兼容,又必須堅守自己的文化立場。同時還要建立自身的精神支點,那么作為傳統的水墨語言,這種具有強烈中國文化符號和文化特質的資源,在進入當下文化現狀的今天,將成為中國藝術家在國際文化已逐漸趨于“全球化”的文化環境中,身份的自我認同與獨立感便更具有與異邦文化對話的話語權。而作為藝術作品流通與存在的一種方式,國際藝術品市場已開始對中國當代藝術開啟了一扇門。
基于以上因素,也同時基于當今藝術市場正在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收藏趨勢與審美標準,我們將征集的表現性水墨、都市水墨、觀念水墨、抽象水墨、新文人畫等這些水墨語言,以不同的作品形式在金秋的展場上與收藏家見面。我們并不想將這些作品類化,這不利于收藏家的獨立判斷,我們僅將中國水墨畫界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的思潮及其相關的重要藝術家的作品與觀者進行視覺上的接觸,并配以相關批評界的文字評述以期更好地與收藏界交流。
中國油畫及雕塑:推出“中國當代藝術二十年”的專場拍賣
中國嘉德2006秋季拍賣會,油畫部將在保持原油畫、雕塑拍賣的基礎上,推出“中國當代藝術二十年”的專場拍賣,這一改革舉措,很可能會成為嘉德秋拍的顯著亮點。
中國當代藝術已成為中國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當代藝術的前瞻性、反叛性、批判性和懷疑主義的藝術態度,使之永遠站在時代文化發展的最前沿,成為引領文化發展的旗幟,成為破除一切固有的傳統文化藝術思維的有力武器,注定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機,也注定了發展道路的坎坷。通過二十年的時間證明,其革命性與創造性已廣泛影響到中國文化進程中的方方面面,其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已得到廣泛認可,不斷有更多的年輕藝術家投身到這一行列,當代藝術已成為中國藝術領域最有輻射力的組成部分。
基于以上的認識,中國嘉德在秋季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二十年”專場拍賣,在拍品的整體設置上,按歷史時間順序劃分為三大板塊,第一,即80年代,重點是85至89,從“前進中的青年美展”到“中國現代藝術大展”其間美術群體代表性人物的作品,如王廣義的《凝固的北方極地25號》、任戩的《被風,觀望再三的后在》、丁方的《劍形的意志》以及肖魯在現代藝術大展上反響強烈的集裝置、行為于一體的作品《對話》等。第二個90年代板塊則重點推出潑普藝術和頑世現實主義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如魏光慶的《紅墻——可口可樂》、方力鈞的《2005.9.1》、劉煒的《女孩與花與烏》等,新生代藝術家劉小東的《樓頂泳池》、韋蓉的《年代》等。第三板塊我們則重點推介當代藝術中的新生力量,如尹朝陽的《女孩兒》、何森的《火紅的年代》、楊冕的《無題》、葉紅杏的《融NO.5》等。
油畫、雕塑專場在與當代藝術分離后,則更凸現其經典、純粹的語言風貌,幾代油畫家的發展脈絡清晰呈現,其中不同時期代表性的畫家的作品都極具典藏價值,老一代如林風眠的《豐收》、吳作人的《歐洲小女孩》、吳冠中的《乞力馬扎羅雪山》、靳尚誼的《塔吉克姑娘》都是極具收藏價值的精品力作。中年一代如陳丹青的《西藏組畫》、王沂東《瑞雪》、楊飛云的《揪辮子的姑娘》,都是能夠充分代表他們藝術風貌的典型化作品。相信行家不會錯過。馬琳的《急雨之二》、范勃的《雙人體》等,則體現了青年一代油畫家開拓性:的油畫語言探索和更為廣闊的藝術視野,市場潛力巨大。
存仁堂藏瓷器工藝品專場:推出多門類重要藏品
清乾隆萬壽無疆紋銅胎掐絲琺瑯碗(10t1804)是一件清宮造辦處御用器。碗外口沿處飾一周夔龍紋帶飾,主體在藍釉地上飾纏枝蓮紋,間有四個圓形開光,內書“萬壽無疆”四字,近足處飾鍍金蓮瓣紋一周。底部刻“子孫永寶”篆書款。掐絲工藝精細,色彩艷麗,鎏金保存完好。除此件之外,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三足爐(lot1805)也以其工藝、標準的色彩、規矩的款識即可稱之為乾隆時期清宮銅胎掐絲琺瑯工藝水平的代表作。
玉器類拍品中,最為引人的就是一件清乾隆青白玉御題詩龍紋如意(lot1808)。此次拍賣的這件如意為大學士三寶進獻給乾隆皇帝之物。凡屬皇家御用作品,以銘嵌御題詩文者為最高級別,本件如意正有御題詩文,應為最高等級之品。如意取整塊玉材雕琢而成,在如意柄的上部陰刻描金御題詩一首:“盈尺和闐玉,良工琢曲瓊。惟堅待為錯,曰白自含英。底藉公孫辨,還嘆惠子鳴。指揮供代語,靜默足沉情。”柄背部陰刻描金“臣三寶恭進”五字。
明清官窯瓷器歷來是收藏家關注的焦點,在專場拍賣中明永樂青花一把蓮紋盤(lot1810)、清乾隆青花纏枝蓮托八寶紋鋪首尊(10t1817)、清康熙模印云龍素三彩花蝶紋碗(lot1819)等都是官窯器。
再次征集到60余尊佛像
60余尊佛像中,明永樂銅鎏金金剛薩埵(413)最引人注目。明永樂銅鎏金金剛薩埵像頭戴寶冠,頂盤橫髻。面相慈祥寧靜,雙耳垂肩,耳珰大而圓,制作精致。上身掛瓔珞,下身著長裙,雙肩搭帔帛,衣紋流暢。胸前V型長珠鏈,與腰帶和衣紋形成的波浪形衣褶相輝映,樸素中透出華麗。右手高舉,執金剛杵,左手當胸結三寶印,雙膝結跏坐于雙層束腰蓮花座上。蓮座正前方有“大明永樂年施”刻款。整體比例勻稱,造型完整,工藝精細,體現了明代永樂時期宮廷造像的典型風貌,是當時中央政府賜贈藏傳佛教高僧的禮物,被學術界稱為“永樂青銅塑像”。

古籍善本集中推出清代歷朝奏折常熟翁氏藏書、世紀學人陳寅恪賸實屬難得
“奏折”為清朝獨有國家上行文書,它基于明朝之奏疏和揭帖融合而成,始見于康熙朝,沿用至清季滅亡。奏折內容系內閣六部、地方將軍督撫、提督總兵及翰詹科道等大員陳事、繳批、請安、謝恩之類,系關軍國大政、外交民生、文化教育,間或有朱筆御批,令后世可直觀所陳事件及其處理經過,故奏折極具史料文獻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清代國家文書,形式繁雜,除奏折外,尚有制、誥、諭旨、敕諭等最高下行文書,題本、揭帖、奏片、折本、表箋等上行文書。本場古籍善本專場通過多方庋集,集中推出了清代歷朝奏折,及其他各類清朝國家文書共四十余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內容之豐富,實難復見。
“一千部”西文善本
自1601年和瑪竇“儒服進京”,其后繼者們先后隨身帶入中國大量的西方最先進的科學書籍、宗教書籍。積四百年來之沉淀,這些西方書籍已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其中竟有三部所謂“搖籃本”,“搖籃本”語出拉丁語“Incunabula”,原意“搖籃”,轉為各項事物的初期之意,嗣后又轉為專指自公元1450年代西洋活字印刷術發明后至1500年間印行的早期活字刊本。中文譯為搖籃本,或云搖籃期刊本。據學者研究,國內存搖籃本僅有四部,據此即可管中窺豹,領略這批令人震驚的西文書籍的文化價值。
常熟翁氏藏書拾零
常熟翁氏藏書,自清咸同年間翁心存始,其后嗣子同書、同爵、同龢分產傳承,各歸其室,多有擴充。雖翁氏藏書迭經戰亂,如庚申、丁丑,及“文革”,僥幸完整者只同書、同龢所藏,前者共和國初即捐獻北京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后者千禧之年收歸上海圖書館。然大戶人家,屋角所遺,在所難免。今征得同書一脈所藏翁氏藏書廿余種,雖無宋元重器,然多有翁心存、翁同龢、翁斌孫、翁之喜等校跋,可見翁氏一門護持藏書之艱辛。內有十九種。
世紀學人陳寅恪賸稿
寅恪先生一生著述雖不可言等身,然融東西方研究方法“縝密到神奇的程度”,且熟用十數種文字史料,“不說空話,無征不信”(以上引季羨林先生語),所論恒有發見。故寅恪先生窮畢生于學問,身后無豐功偉績可供后人膜拜,僅有著述為研究者研讀。
然世人讀寅恪先生出版著作,難知創作過程,惟文稿涂抹刪改可見也,且寅恪先生治學謹嚴,文章有一再修改補訂之處。寅恪先生在世之時即看重文稿收存。寅恪先生文稿散失甚多,有如蔣天驥先生所借寅恪先生書稿,“九一八”事變時,為盜竊去。無獨有偶,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寅恪先生假道越南,書稿又為越人盜去。盜竊財寶者謂之蟊賊,而中外盜書稿者皆有之,謂之何也,茲事殊不可解。故寅恪先生現存文稿,流傳無多,為海內外學者藏者所重。今除個別機構單位有存外,外人鮮有一見者。此次南國征集,得寅恪先生文稿等百余件,不過寅恪先生著述文字十之一二,可謂賸稿。
錢幣專場共有拍品2000余項
鑄幣的銅范是錢幣界最熱門的收藏品之一,由于它本身存世稀少,更成為歷屆專場熱拍之品。本場Lot3200是一件戰國時期燕國的“匋陽”方足布銅范,是錢幣界公認之存世最早的鑄幣銅范,并被奉為“銅范鼻祖”。此銅范是樂毅攻齊時期的產物,它表明了燕國率先開銅范鑄幣之先河,是我國鑄幣技術取得突破性發展的見證,因此極具史料及收藏的雙重價值,加之極為罕見,保存完美。
古錢中要首推Lot 3291遼代“大安元寶”折十錢,其直徑為46mm,是極為罕見的遼代大錢,系遼道宗耶律洪基大安年間(1085-1094年)所鑄,遼代的流通貨幣基本上都是以平錢為主的。道宗為了扭轉財政上的困難鑄造大錢亦為力圖阻止其貨幣貶值之舉措也。此枚“大安元寶”折十大錢原為創見孤品,早年出土于東北遼代遺址,后流失海外為名家所珍藏十數年,一直秘不示人,直至被重金求回后才能使大家一睹尊顏。緊接著Lot 3292亦為一枚遼代“乾統元寶”折十大錢,直徑47mm,系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統年間(1101-1110年)所鑄。此枚“乾統元寶”折十大錢,譜錄中雖已有拓載,但仍為極罕見之遼錢。除上述二枚遼代大錢之外,Lot 3567也是一枚遼錢——“天贊通寶”背上月孕星,直徑23.5m m,“天贊通寶”應系遼太祖所鑄的第一種遼代年號錢,先后已有數枚在遼故地出土,但此種版別未見錄述,極為罕見。
在紙幣板塊中,此次有幸拍賣我國著名收藏家李安深先生的舊藏,李先生一生收藏頗豐,其中精品如Lot 4329宣統元年(1909年)大清銀行兌換券壹圓、伍圓、拾圓、伍拾圓、壹佰圓五枚全套樣票是極罕品,將以全新的品相展現。Lot 4382中國銀行共和紀念兌換券壹圓樣鈔,圖案為袁世凱戎裝像及雙獅圖,印于極薄之白紙上,雕工細膩,印制精美。該鈔并未發行,據知存世僅三四枚,而此種正面全黑印制者當為孤。此種樣鈔在民國時期已享有盛譽,能流傳至今則更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