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湖南省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唐吉凱,因“跑官”、行賄受賄等罪名被一審判處有期徒刑7年,并處沒收財產7萬元。唐為謀求官職升遷而涉嫌司法腐敗,理應接受法律的處罰。但在此案中,當事人唐吉凱平時出色的業績與他私底下的腐敗行為所構成的巨大反差,卻不能不令人深思。一個遵法明律的法官的養成該是多么不容易!念及此,我就更為唐吉凱的蛻變而深深惋惜。
2001年,唐吉凱因為主審三湘女巨貪蔣艷萍而成為湖南司法界的明星級人物。他有名校教育背景,有知名學者身份,辦案中的才干和膽識氣魄更令業界同行刮目相看。照理說,像唐吉凱這樣一個頗具實力的新銳人物,在一個公平、公開的制度環境下,他是沒有理由對自己未來的美好前程過于擔心的。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已經身為市中級法院副院長的唐吉凱為什么還要用金錢作敲門磚,那么急迫又認真地跑起“官”來呢?
如果觀察的角度足夠冷靜客觀,我們就不得不承認,與其說是因為唐吉凱追求“上進”的心態過于急功近利,毋寧說是他對身處的制度環境嚴重缺乏信心。他以為除賄賂外已不可能再有其他升遷的途徑。這種嚴重的認知錯位才最終導致他無視賄賂的危險,視犯罪為常態。試想,如果唐吉凱給當時身為省高院院長的吳振漢的那1萬元“初次見面禮”被退回,哪里還會有幾年后的10萬元“跑官”紅包?如果唆使唐吉凱行賄的主要人物李民品性正直,那么他只需通過個人關系將唐的業績和才學向上層傳遞,以履行唐吉凱這個朋友的舉薦之托,又何必非慫恿唐使用賄賂這種下下之策?如果身為高官妻子的李芝潔身自好,不在丈夫吳振漢的工作關系中充當收受賄賂的助手,那李民和唐吉凱的行賄行為豈不是缺少了最關鍵的一環?如果同事能夠善意的提醒,如果下屬能夠負責地諫諍,如果公民能夠有效監督公共權力的行使,如果新聞媒體能夠成為司法公開和透明的有效渠道……令人遺憾的是,至少在此案中,這些“如果”都沒有發生。唐吉凱的“跑官”行賄竟然在陽光下進行得如此正常。唐吉凱的制度環境是由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及其行為構成的,而他的行為又構成周圍其他人的制度環境。正是這樣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使得唐吉凱頭腦中那種要升遷就得“跑”的錯誤想法只能被鼓勵,而不能被阻遏。
筆者無意為唐吉凱觸犯法律的行為開脫,因為法官本應成為敬畏規則和法律的楷模。其實,在唐吉凱案中的相關人等不也和唐吉凱一樣面臨著同樣的外在環境嗎?在他們共同形成的權力尋租的關系網絡中,每一個人不都是在和別人的共同參與中漸漸壯了自己的膽氣,失去了對正義原則以及規則和法律的基本敬畏,才鑄成了那令前途盡毀的大錯嗎?頃讀學者易中天《品人錄》,易中天認為:健康的人性需要健康的制度來保障,而健康的制度需要健康的文化來催生。這種頗具人文關懷的思路或許倒揭示了某些地方的官場腐敗的癥結與根源。
明星法官唐吉凱的蛻變是令人惋惜的,但其中透露出的深層問題更值得人們深思:如果我們不能建構一種健康的制度文化,將這種導致權力尋租的土壤根除,那么我們就還將再看到張吉凱、李吉凱……由大有可為的干才漸漸淪為一種腐敗的文化的犧牲品。而這樣一種積極的文化建構,正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以自己守護正義原則的具體行為參與其中。
圖:季平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