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特殊人員,他們中有的因不懂法碰上了“高壓線”;有的因一時喪失了理智觸犯了法律;有的為牟取不義之財鋌而走險,鋃鐺入獄;有的劣性難改,幾進幾出監獄……他們在喪失人身自由的同時,渴望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渴望知曉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他們在回歸社會的同時,渴望被社會容納,渴望得到家鄉人民的關心、幫助。
然而,這些曾經給社會造成危害、給人們帶來傷痛、連自己的家人都深惡痛絕的人,在走出大墻后,幾乎成了被遺棄的角色,在居住、就業、就醫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種種困難,于是,自暴自棄,“橫到底”的心態,使這些刑釋解教人員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誰來關注他們!誰來安置幫助教育他們!這乃是涉及到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穩定的一項大工程。
“監所內必訪,出監所時必接,戶口必報,基本情況必知,有困難必幫,重點對象必控。”上海市委副書記劉云耕為此早在4年前對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提出了“六必”要求。
以“六必”為主線,突出“監所內必訪”的安置幫教工作的上海市奉賢區,幾年來已形成區、鎮、村三級安置幫教的工作網絡,并形成了“政府主導推動、社團自主運作,社會各方參與”的有效工作模式。
走訪幫教他們記住了“司法所”
從奉賢司法局了解中得知,在該區每一個鎮、開發區都設有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辦公室。安幫辦的日常工作歸口在司法局的派出機構——司法所。
四團司法所,是奉賢區司法局派出在該區東部的一家基層單位。已解教回家的李軍,帶著十分感激的心情告訴筆者,如果沒有司法所的及時幫助,他可能再次蹲監獄。
去年5月,在市第三勞動教養管理所勞教的李軍從妻子的來信中得知,他家要動拆遷。想到妻子老實不會辦事,怕她吃虧。李軍整日憂心忡忡,思想情緒很大。
時值四團司法所的安幫干部到監所走訪,李軍即提出要求,希望動遷辦和村委在簽協議時必須征得他的同意,有他本人的簽字方能生效。
“否則的話,以后定會找有關部門算賬!”末了,他甚是激動地對安幫干部說道。
此事對四團司法所來說十分棘手。
考慮到李軍提出的要求,是在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對此,四團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責成司法所牽頭,專門成立了由動遷辦、所在村委、開發商等有關部門參加的協調小組,研究商量解決辦法。最終,大家達成一致意見,為維護社會穩定,開發商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盡可能考慮到李軍家庭的實際困難;村委積極做好李軍家屬的思想工作,通過該家屬說服李軍顧全大局,依法辦事;由區司法局向第三勞教所聯系,落實簽約場所。
不久,一場別開生面的簽約儀式在第三勞教所舉行。司法所、動遷辦的有關人員及村書記會同開發商等一行9人,與李軍及其家屬就房屋動遷的具體賠償進行協商。勞教所的領導亦列席參加。
在大家耐心細致的解釋和政策宣傳下,通過李軍家屬的密切配合,李軍與開發商心平氣和地達成了協議。
這一特殊的簽約活動不到1小時就圓滿結束。
真切關懷感受“娘家人”溫暖
前不久的一個酷暑之日,筆者隨同青村鎮司法所的安幫干部來到了青村鎮的敬老院。正在擦玻璃窗的李秀得知我們的來意,由衷地感慨道,“想不到政府對我這個有罪人那么關心。他們比我娘家人還好!”
陪同的安幫干部告之,離了婚的李秀因帶著未成年的女兒共同盜竊摩托車,于1995年被奉賢區法院判了11年徒刑,剝奪政治權利3年,其女兒被判刑3年。1998年,女兒刑滿釋放后就與她斷絕了來往。期間,李秀多次寫給女兒的信,猶如沉入大海毫無音訊。想到自己回歸社會后,孤獨一人,無處安身,李秀情緒很低落。安幫干部在市女監走訪時明確對她說,社會不會拋棄他們的,政府會幫助他們的。
“原以為安幫干部只是說說套話而已,想不到我人還未到,村委就已在幫我蓋房子,隨即就為我落實了戶口,解決了工作,還讓我們母女相認。那份感激之情真是無法言表的。”李秀情不自禁地插道。她在說這番話時,一臉真誠與感激。
在李秀的居住地灣張村,村書記袁明章很坦誠地告之,解決李秀的困難,實質上是在承擔社會責任。李秀的父母早已過世,三位哥哥與她斷絕了來往。李秀離婚時,房子判給了前夫。如果李秀沒有安定的住處,她就會到處漂泊,說不準哪一天老毛病又犯了。到時,既害了她自己,又害了社會。
去年10月中旬,當安幫干部告知李秀因提前釋放于月底就歸來,希望村委幫助解決李秀的居住、戶口入戶等問題時,班子成員達成一致共識,由村委出資建造兩間平房,面積約50平方米。房屋的宅基地使用權歸李秀,產權歸村集體所有。日后,李秀有能力再一并支付房租。同時,村委負責做好李秀前夫及其女兒的思想工作,讓李秀借他們的門牌號申報戶口。
就在村委緊鑼密鼓地造房時,李秀穿著獄友送的衣服,兩手空空地回來了。由于她的三位哥哥不讓她暫時入住,青村鎮政府就安排她在招待所臨時住幾天,并將她安置在敬老院工作。
在李秀入住新居時,村委、司法所為她添置了日常生活用品及一些生活設施,安幫干部與社工還從家中拿來了衣服。
當時許多村民不理解,一個吃官司的人,為何能得到如此關愛?村干部們從維護社會穩定高度,耐心細致地向村民們解釋、勸說,動員大家接納她,容納她。村委還指派治保主任負責化解李秀母女之間的疙瘩,最終使她們和睦相處。
以心換心扭曲的心靈得到撫平
在奉賢區,有一批熱衷于安置幫教工作的人員。他們中有各鎮、開發區司法所的專職安幫干部,有各村、居委會治保主任兼任的安幫志愿者,還有社會上自發參與安幫工作的有關人士。他們不圖名不圖利,用真誠喚良知,默默地幫教著一個又一個對象。
奉賢區海灣鎮安幫干部張怡,就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
說起張怡,熟悉她的人都會夸道,“她是善于撫平扭曲心靈的矯正師。
張怡,從1974年高中畢業后一直在奉賢五四農場工作。2002年,她專職從事安置幫教工作,先后幫教了10多位大墻內的服刑勞教對象。至于為刑釋解教人員幫助解決住房、戶口、工作、低保等諸多問題,更是無法統計。
三年多來,張怡用真摯溫暖的愛心矯治了一個又一個扭曲的心靈,揚起了一個又一個新生命的希望風帆。為此,她在去年被評為“2000年——2004年上海市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工作先進個人”。
前年5月,她隨區安幫辦走訪北新涇監獄時,發現呆在一旁的一個瘦瘦黑黑的年輕人,盡管很沉悶,但眼神中流露出的期盼,引起了張怡的特別關注。
監獄管教介紹,他姓邱,2002年參與團伙盜竊被判14年徒刑。因老家在四川,從無來人探監,情緒一直很低落。
回家后,張怡就開始與他通信。
在信中,張怡真誠地寫道,“14年的改造是一個漫長時期,你要把刑期當,學期,多學點文化技術。”當小邱來信告之,他想參加監獄組織的書畫班,但無錢購買學習用品。張怡就毫不猶豫自己掏錢買了一大堆毛筆、顏料、畫冊等學習用品。
那天,她冒著酷熱,輾轉幾輛公交車趕到監獄時,已是汗流浹背。在會面時,張怡殷切地叮嚀小邱,好好珍惜監獄提供的學習機會,多一份努力,多一分收獲。
一個素不相關的人,如此關懷他!小邱完全被感動了,他哽咽著說不出話,只是默默地連連點頭……
凡得到過張怡幫助的人都深有同感,張怡幫教真誠真心。
回歸社會正常生活的小吳,永遠不會忘記初見張怡的那一幕:去年9月的一天,窗外正下著傾盆大雨。當管教告之有人探監時,他很納悶,入獄4年多來,從未有人來看望,會有誰來呢?
走進接見室,只見張怡渾身濕透,唯有送給他的日用品及書籍包得好好的,沒被雨淋濕。張怡一邊擦著臉上的水,一邊親切地對他說,“不要自暴自棄,哪兒跌倒哪兒站起來。我會在你身后為你助力!”
小吳當時感動得真想哭。多年來自我封閉的他第一次向張怡打開了心扉:父親在他很小時因犯搶劫罪被槍決,母親改嫁。失去家庭溫暖的他軋上壞道,參與團伙搶劫,被判6年徒刑……
時隔3個月,入冬的第一次寒潮降臨申城。
冷得瑟瑟發抖的小吳正為無錢添置衣服犯愁時,張怡又來探監,帶了一套嶄新的加厚內衣。今年初,監獄組織電腦培訓班。張怡得悉后又及時匯款100元報名費。
前不久,他因勞動改造出色被提前釋放。在出獄的那天,已失去聯系的母親竟然站在大墻門口迎接他,令小吳驚訝不已。當他踏進家門,明亮的臥室,整潔的床鋪,讓他重獲了家的溫暖。
母親告訴他,這一切都歸功于張怡,她還在為他的戶口、工作忙碌著。小吳頓時熱淚盈眶,趕緊拉著母親直奔張怡辦公室……
解決刑釋解教人員的就業問題,是做好安置幫教工作的關鍵。在政府有限的能力下,只有讓企業參與,才能顯示無限的力量。據不完全統計,在奉賢區有幾十家企業接納解決了刑釋解教人員的就業崗位,有90%的刑釋解教人員通過社會各方幫助得到了安置就業。
編輯:靳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