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像笑話一樣的“故事”是:皖北一鄉長硬逼著妻子,要她把靠養豬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5萬元存款拿出來買官,并“承諾”加倍償還。妻子舍不得,還數落丈夫是“頭腦發熱”。最后是那鄉長文武相加才如愿以償,鄉黨委書記的官位也終于如愿以償地買到,并在半年后真的“奇跡”般地“連本帶息”一下子還給了妻子5萬元。這時候,丈夫就嘲諷妻子“頭發長見識短”了。
這妻子之所以被丈夫嘲笑,是因為她不曉得居然還有“官市”。
當然,“官市”是不會像農貿市場那樣擺攤做買賣的,但其遵循“市場經濟”的—般規則是相同的。而且“官市”在個別地方,生意還很紅火,即不僅有掏養豬錢的,還有借錢貸款買官的。比如,陜西商洛市商州區的一些干部,就不惜借錢貸款向他們的區委書記張改萍買官。
當地人罵這些買官者是“鬼迷心竅”。實際上,當地的那些人也是不諳“官市”。
他們哪里是“頭腦發熱”、“鬼迷心竅”?他們“頭腦清醒”、“精明練達”得很,他們都知道要戴上官帽該如何操作。我們且聽聽張改萍的“自白”。當公訴人問:“作為區委書記,不同意某一個人的任命時,他能不能被任命?”她“果斷”地回答:“肯定不行。”也就是說,在商州沒有她的點頭,所有的任命都無法通過,常委會、組織部只是“擺設”,程序也不過是“走過場”。
這“肯定不行”,就是“官市”的“邏輯起點”。正因為有大權獨攬的一言九鼎,才催生了買賣:你不走通一言九鼎者的門子,“肯定不行”。于是,為了“行”便只好“投其所好”,而買官賣官就是這邏輯起點“順理成章”的演繹。事實上,賣者和買者彼此都心照不宣。比如,張改萍就是想方設法要把領導干部的提拔任用,變成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有償批發”,還“按質論價”。如教育局長是“肥缺”,叫價飆升到38萬元才“脫手”。而買官者也很清楚,區委書記手里攥著的一頂頂官帽是可居的奇貨,必須“購買”。
當然,無利不起早。這些“頭發短見識長”的買官者也都知道,買官就是投賢,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潤。連妻子養豬攢的錢都要拿出來,不惜借錢貸款去買官,就是期望得到回報。比如,那個花了38萬元巨資謀得了教育局長的買官者,就在一年的時間里利用調動教師的機會,收受了巨額賄賂。而且他們還知道,投資“官市”是回報最豐厚的買賣。不是嗎,短短半年時間,3萬元的投資就獲利2萬元。這也正是前面所說的“邏輯起點”演繹出來的“市場惡果”,即“官市”到最后必然會加劇買官者更瘋狂地撈取錢財。
可見,“官市”真正是“惡的市場經濟”。
從“官市”的“邏輯起點”及其惡的“演繹過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只要官職緊攥在一個人的乎里,權力的授予一人說了算,那么權力終究免不了會變成可以標明價格的商品。而原本應有的公開、公正、公平的程序,變成了暗箱操作,提拔任用也終究會異變成買賣。
所以,要取締“官市”,關鍵在于變權力的授予是“一人說了算”為“群眾說了算”,即變權力的自上而下授予為自下而上授予。否則,民主程序、集體決策,到頭來都會變成張改萍所“果斷地回答”的那樣,一把子不同意“肯定不行”。
自然,張改萍這樣的“模式”,也“肯定不行”。這是我們從最近緊鑼密鼓出臺的一系列領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中可以發現的。從中還可以發現的是,我們黨堅決懲治吏治腐敗,特別是從源頭上預防干部提拔任用腐敗現象的決心。
圖:陸小弟 編輯:韓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