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七八年來,對于我,最痛苦的事莫過于睡覺。
說得更確切些,是從我爬上床到失去知覺之間那漫長的兩個多小時。在四肢困乏,連呼吸都吃力的凌晨3點,我的思維卻比上午10點鐘還要活躍。腦袋里一遍又一遍“順歌詞”。那一串白天都想不出的復雜繞口令,卻在夜里,在一個極度想把它們排斥在外的腦袋中反復盤旋。為“制造”困意,我曾經數過綿羊,數過兔子,但經常數著數著就又數到周杰倫的“你發如雪凄美了離別”上去了。
我似乎患上了睡眠恐懼癥,常常一想到要上床睡覺就怕得直哆嗦。“今晚又會失眠嗎?”
我問自己,可這一問,整個上半夜就在清醒中過去了。
最近一個月里,我只有一天晚上睡得安詳,但那不是在我自己的床上:兩個禮拜前的一天,我去深圳出差,順便在大學同學的新房里住了一宿。在他那間不大的臥室里,在那張碩大的床上,我睡得鼾聲如雷。
一覺醒來,已是第二天中午。
我第一次開始認真考慮這個問題:導致我失眠的可能不光是工作壓力,也許真像某些人說的,還有臥室的環境。是什么讓我那天睡著了?或者反過來說,是什么一直以來動了我的睡眠?床?房子?方向?位置?
追剿影響睡眠的疑兇
疑兇一:睡覺的方向
最常見的理論是睡覺過程中人體應當頭朝北,腳沖南,和地球磁力線方向一致。因為,如果人的睡眠方向與地球磁力線方向垂直,地球磁場就會影響人體生物電流。人體為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就必須消耗大量熱能來提高代謝能力,睡眠自然受干擾。不過我咨詢的幾位專家卻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我們為什么會感覺疲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頭部供血不足引起的缺氧。為什么躺著比坐著、站著更容易恢復體力?表面上看是軀干和四肢得到了放松,其實更重要的是平躺使得血液循環更方便運行到腦部??茖W家曾經做過測試,短時間內的倒立要比平躺更快讓人恢復精力,雖然在倒立過程中身體依然是在用力的。
因此,睡覺時應當頭部朝西。因為我們知道地球是自西向東轉動的,頭朝西等于借了地球自轉力,讓血液更加容易向頭部聚集。
疑兇二:臥室面積
有的人認為臥室面積在25平米以下是合適的。因為過大的空間會使人感覺渺小,會造成心理壓力。人都有控制欲,假若人體感覺對所身處的空間失去了控制,就會產生焦灼感,甚至產生幻覺。
但是,每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面積。房間大小帶給人的舒適感其實只是一種心理判斷,取決于個人習慣和社會文化背景,不能將每個人畫上等號。例如普通白領認為個人擁有十多平米的辦公空間已經很奢侈了,但大老板的辦公空間幾十上百平米也是很常見的。臥房也一樣,有的人覺得七八平米的臥室睡得安穩,有人覺得三十多平米的臥室才睡得舒坦。顯然,人對睡眠空間的要求與人的心理空間有關。換而言之,人有多大的心理生活空間,就需要多大的物理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