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萌生采訪胡舒立的念頭,是聽一位國內有影響的報社主編談起她在一家雜志座談會上的一件事。據說,在征求對該雜志意見時,多數人都很溫和地表示肯定,爾后再婉轉地針對質量問題提出批評,這時候有一位叫做胡舒立的女士站起來發言,她坦率得出奇:“雜志的質量首先反映的是主編的水平。鑒于這本雜志目前質量問題比較突出,應當換一位更稱職的主編?!币粫r四座皆驚。一個咄咄逼人、話鋒銳利的職業女性形象立即浮現我的眼前。
有意思的是,在拿著這個“段子”去向新聞財經方面的朋友們求證的時候,他們都撫掌大笑,因為有關胡舒立的“傳奇”還遠不止于此。
“豈止咄咄逼人,她是那種急了會跳到桌子上,拍案大罵的女人。奇怪的是,她手下那么多員工,卻都心甘情愿地為她做事。胡舒立風格在這個圈子里有口皆碑,你見了她,一定會印象深刻?!?/p>
“她會在與同事一起吃飯的時候旁若無人地討論工作,嗓門大得整個飯館都聽得見。有一次,她跟一位同事發生了分歧,固執已見,把人家氣跑了??蛇€沒走到馬路對面,那位同事和街上所有的人都聽見她的聲音從屋里傳出來:‘我想通了,你是對的,就按你說的辦?!龑κ窒氯硕际沁@樣:你有才華,她重用你;你做得不好,她會罵你?!?/p>
“她帶著一個記者到美國微軟公司的總部采訪,進門之后就攔住她碰到的第一個微軟員工,劈頭一句:‘我是中國(財經)雜志的胡舒立,請你帶我去見比爾·蓋茨?!侨吮凰睦碇睔鈮褑柪懔耍粫r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墒?,很多精彩的訪問都是這樣被她闖出來的。”
“很少看到像她那樣坦率的女人,在任何時候她都會提醒你:我是胡舒立。在一次會議上,一位與胡舒立年齡相仿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剛巧坐在她對面,引起了胡舒立的注意。于是,一聲鄭重其事的‘你真美’成了當天會上獨一無二的發言開頭?!?/p>
站在我面前的胡舒立與預想中的形象不是沒有落差的。坐在客廳,看著身材小巧、樸素平凡的她走進來,然后蜷縮到單人沙發里的樣子,看不出太多叱咤風云,倒是多了幾分家常味道。只有比一般人稍快的語速、肯定而果斷的口氣,還有那爽朗的笑聲,透出幾分不尋常的犀利。做出中國自己的商業周刊。
“當記者是一輩子的堅持”
談到自己的職業,胡舒立自言比較幸運,“總是在別無選擇情況下作出選擇”。而正是這一次次別無選擇,交織成了她的人生道路。
同大多數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初中生一樣,少女胡舒立也曾到山西農村插隊,說起這段沒有戶口、沒有身份、做農民又當兵的日子,她說并沒有留下太多苦難的記憶。顛沛流離的生活反倒使她過早地開始獨立,樹立起樸素的“社會平等意識”和對社會生活底蘊細致入微的觀察力。
知道了這段經歷,也就明白,為什么胡舒立身上沒有傳統知識分子常有的迂腐氣和清高,為什么她總是能很快從表面的現象中透析出更本質的東西,令財經時論擺脫膚淺和人云亦云,也就明白了為什么她的笑總是有一股少見的爽朗,沒有太多的猶疑。
1978年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的胡舒立,笑著把找到自己的終生所愛——新聞“歸功于”當時多少有些強制性的分配。當年為了重新組建人大,學校特別從已經考取北大中文系的學生中挑選出一批優秀生,而胡舒立就是其中之一。從中文到新聞,也就成了她別無選擇中的選擇。
再后來,因為從事經濟報道,在業界多少有了些知名度,接觸的人中不乏商界名人,開始有人或正式或開玩笑地邀她下海,甚至提出職位安排。身在工商界和傳媒界,說沒有誘惑是不可能的,只是胡舒立從未動心,她自謂是有自知之明?!耙驗樗记跋牒?,總覺得自己是在觥籌交錯的酒席中半途就會逃回家的人,無論如何不適合,于是作罷。”
舒立說:“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我還是干新聞吧?!逼鋵嵁斢浾叩纳钬S富多彩也很令人艷羨,許多她采訪的名人在聊天時都表示過向往之心。而于她自己而言,一是對新聞這種興奮而富于變化的生活感到陶醉,不愿改變生活方式;二是感到自己沒有其他專長,而做新聞最合適也最快樂。哈,又是一個別無選擇。
不愿作加州陽光中的一粒塵埃
胡舒立有過好幾次去美國采訪、研修的經歷。1987年,她獲得美國事件新聞研究所(WPI)獎學金,在美國做了歷時4個月的采訪,足跡踏遍25個州、40多個城市。1993年,她又有機會隨中國女記者代表團赴華盛頓接受外國記者中心(COFJ)的專業培訓,并趁此良機采訪美國社會問題,主題涵蓋民權問題、女權運動、同性戀、艾滋病研究等方方面面,她還作為共產黨國家的記者首次參觀了位于加州的美空軍基地和核能研究所。這些都大大開闊了舒立的視野。
對于她這樣洞察世事的女子來說,對國內外的差距當然也有著自己的觀察與理解。就如她在《新金融時代》的題記中寫到:“就中國投資銀行業的成長來說,我們離華爾街還太遠太遠?!彼裁靼祝拖裰袊豢赡芤幌伦釉斐龈L仄囈粯樱瑖鴥茸顑炐愕挠浾叩男匠陼簳r也不能與國外三流記者相比。更何況在斯坦福大學進修過發展經濟學和國際金融課程的她,憑資質、語言水平和努力,未嘗不可在美國做一名“安富樂道”的中產階級。她為什么選擇回國呢?
聽完我的疑問后,她點頭:“不是一點都沒有考慮過的。我也沒什么么特別高尚的目的。當時也和別人一樣,沒出過國特想出國。”
最大的原因當然是她為之熱愛的職業一當記者。舒立說,她想來想去,發現自己最大的愉快就是將自己的東西變成方塊字登出來,讓許許多多人看見。她無論如何不可能滿足在美國當中文小報記者。要知道,中國有13億人啊,還是在這塊土地上當記者最愉快。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她的愛人,他傾心于明清史的研究,說什么也無法為了物質上的利益而拋棄所愛。在這一點上,夫婦倆意見十分統一。
斯坦福大學是個精英薈萃之地,有羞全美國最美麗的校舍,筆直的棕櫚樹,還有灣區四季如春的氣候和著名的加州陽光。但是,美國人太“忙”,忙得無人與你聊天,忙著生存,忙著尋找HAPPINESS(幸福),甚至忙著組織跟鄰居家的小豬賽跑。用她在斯坦福的一位臺灣校友的話來說:“加州的陽光雖然溫暖,然而我們只不過是陽光中的一粒塵埃?!庇谑且磺械囊磺?,那無數人苦苦折騰過苦惱過奮斗過的目標,在轉念之間,就被她輕輕松松地放下了。
愿做平凡而幸福的女人
有怎樣膽量和氣魄的女人,才適合涉足男性天下的財經界,報道風云變幻、起伏跌宕的資本市場,才會有筆下的逼入的文字和鋒芒?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或許發生在紐約的一件小事,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胡舒立。當日她和另一位日本女記者被安排在哈萊姆貧民區參加警察巡夜。約好了要在晚上10點到警所,警察們事先千叮萬囑,讓她們一定要乘出租車去。但兩人硬是乘紐約地鐵,然后一路打聽著到了警所。警員們看到她們氣定神閑的樣子不敢置信,連問:“你們竟然乘地鐵,然后走到這里?”這位身材不高大不強壯的東方女記者開心地笑著說:“我們逢人便問警所在哪里,誰還敢招惹我們廠毫無疑問,又是典型的胡舒立風格。
但問及男女差異對職業的影響時,舒立并不表贊同。她不同意簡單地把女性描繪成脆弱、情緒化,而且以性別來判斷是否成功也并不恰當。我接觸過好幾位成功的女金融家,包括美國高盛投資銀行的AnnaCohen,此人預測股票市場的走勢驚人地準確,有‘華爾街女巫’之稱。但她們在形象氣質上都是典型的女性?!蹦敲矗浾吆湍杏浾哂惺裁磪^別呢?舒立笑說,“我不知道,因為沒做過‘男記者’。男女其實沒什么大的差別,關鍵是社會角色。不少女人在結婚生子后會發生變化,特別是嫁了杰出的丈夫后,就不很重視自身的發展了,這樣有可能退化。說到底,還是自我選擇的問題?!?/p>
舒立甚至坦承自己結婚以后,也有一些“退化”跡象。愛好歷史的她早在大學讀書時就遭遇了日后成為終生伴侶、有著相似插隊、當兵際遇的歷史系高材生苗棣。嫁給了歷史學家后,有事便問,原先的歷史知識就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事實上,舒立一直在努力保持自我,她在事業上、愛情方面的取舍都有透徹的獨家觀點,“做什么都是想清楚了再去做,開始做了就會堅持到底。”
別看她在工作狀態是如此強悍有力,回到家里卻又能極其自然地轉換到溫柔賢慧的妻子角色上來。胡舒立也稱自己在工作之外是個再平凡不過的女人。問起從美國回來,最懷念的是什么,她說是美國的百貨商店,因為特別喜歡購物。逛得興起的時候,丈夫只能可憐地坐在商店的大椅上打瞌睡。平時閑下來,她也喜歡看言情的電視5幸續劇。由于這樣的“庸俗愛好”,也時常遭到丈夫“歧視”。同所有的女人一樣,她也有著無數煩惱的家庭瑣事,然而,無論何時總能理解她、支持她、彼此心領神會的丈夫令她感到莫大的幸福。
在生活中,她活得“舒展而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