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6月26日下午,紐約曼哈頓喜來登酒店,來自全球的眾多記者正在等待著沃倫·巴菲特解釋他的巨額捐贈計劃:巴菲特準備將370億美元的資產分批捐給由梅琳達和她丈夫比爾·蓋茨共同掌管的基金會。梅琳達比預定時間晚了5分鐘出現在記者面前,坐在她左邊的是她的先生、當今世界第一大富豪,右邊的是今天記者會的主角、世界第二大富豪,二者的財富都將近1000億美元。
身著灰色西裝的巴菲特一頭銀發,態度安詳,看起來和其他75歲的老人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他談吐很是幽默風趣,經常發出陣陣爽朗的笑聲。巴菲特再一次介紹了捐贈方案,他計劃把自己所持股票的85%捐贈給5家基金會,其中,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MG)將收到全部捐贈額的六分之五。
“我非常喜歡賺錢這項工作,而且非常擅長,但經營基金會不是我的長項。如果投資的話,一定要找非常能干的經理人,確保投資最大可能地盈利。將錢捐贈給基金會,也一定要找最能干的人,蓋茨夫婦就是這樣的人。”巴菲特笑著說。
巴菲特給蓋茨基金會的巨額捐贈是美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大一筆慈善捐款,甚至超過大亨卡內基和洛克菲勒兩人終生捐贈的總和。巴菲特為人處世一貫低調,除了炒股手法高超、無人能及而被廣泛尊為“股神”之外,很少大張旗鼓宣傳自己的善舉,甚至有人說他吝嗇得“一毛不拔”。
其實,巴菲特在樂于“斂財”的同時,強烈反對“守財”,這種理念注定他會把畢生的積累回饋給社會。
看不慣富人的某些行為
當有記者問巴菲特:“您的子女做錯了什么,讓您決定把自己的財產這樣分配?”現場一片笑聲。巴菲特回答說,他認為將巨額財富留給子女會使他們失去向上奮斗的動力,也不利于這個社會的平等觀念。“我的子女已經比這個國家99%的孩子有更多的優越感,”巴菲特解釋說,“他們已經生活得非常舒適,把從社會得到的財富回贈給社會,是我一貫的信念。”
記者也曾對巴菲特的3個孩子進行過采訪。據報道,小巴菲特們并沒有把父親當作世界第二富豪,他們只從父親那里繼承少部分的錢。他們都有自己平凡的工作:老大愛紡織,老二在農場干活,老三是唱歌的,三姐弟“活得很樸素”。
身為富人的巴菲特對富人的有些行為極為看不慣。他在宣布向蓋茨基金會巨額捐款之后,對美國《紐約時報》說:“我總聽到富人們一邊議論福利制度如何有害,一邊留給自己的子女們一輩子都花不掉的‘食物券’”。巴菲特強烈反對美國政府制定給富人,尤其是富人的子女帶來好處的法律。他形容布什政府逐步取消不利于富人的遺產稅“是個可怕的錯誤”。巴菲特曾這么比喻取消遺產稅的行為:“就像用2000年奧運會冠軍的長子來組成2010年的奧運會比賽代表隊一樣。沒有了遺產稅,我們等于在實行世襲富豪制,也就是根據出生而不是根據才能,來分配使用國家資源的機會。”
巴菲特總喜歡跳出富豪一貫遵守的規則來看問題。一些被美國富豪一致看好的“美事”,巴菲特也毫不“領情”。美國參院曾討論過的一項議案,提出將2003年股息稅收削去50%,從2004年到2006年則全部免除。巴菲特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文章,抨擊這種做法是“把稅收的天平進一步向富人傾斜”。
在地產稅方面,他也不“放過”自己,曾不留情面地要求政府提高稅收。巴菲特把自己的幾處房產“抖”出來現身說法:他最早的“根據地”、位于內布拉斯加州的住房,目前市場價為50萬美元,最新的年地產稅為14401美元。但是,他于20世紀70年代在加州購買的別墅,目前市價為400萬美元,卻按購買時的地產稅繳費,每年僅繳2264美元。很明顯,巴菲特的后一處房產少繳了很多稅。當富翁都大呼萬歲時,他卻向《華爾街日報》抱怨說這樣的規定“太沒有道理了”,強調按購買日期規定少納地產稅的做法不合理。
對自己很摳門兒
1930年8月30日,巴菲特出生于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他從小就極具投資意識,滿肚子都是掙錢的道兒。5歲時,他在家中擺攤賣口香糖;稍大一點,他帶著小伙伴到球場撿廢棄的高爾夫球再轉手倒賣;上中學時,他一邊做報童,一邊向理發店老板出租彈子球游戲機賺外快;11歲時,他購買了平生第一支股票……
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后,巴菲特沒有找到工作,回到家鄉決定一試身手。有一天,他宣布自己要在30歲以前成為百萬富翁,否則就從奧馬哈市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不久,他拿著自己的100美元,又從親朋們那兒湊了大約10萬美元,成立了“巴菲特有限公司”。當了老板的巴菲特,每天只做一件事——整天躲在家里埋頭尋找廉價小股票,然后將其買進等待價格攀升。不到一年,他就擁有了5家合伙人公司。1962年,公司資本達到720萬美元,其中屬于他自己的有100萬。巴菲特的“狂言”實現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巴菲特憑著他的謹慎、理性的個性和對股票、數字的天賦,在股市中不斷買進賣出,終于成就了“股神”的“金身”。
雖然擁有巨額財富,巴菲特卻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給世人留下“一毛不拔”的印象。對他來說,工作是生命,食物和住所只是小事一樁。他至今都住在自己50多年前用3萬多美元買下的房子里,開著他的藍色“林肯”牌轎車,沒有顧問也沒有仆人。如果用美國大企業通常的標準來衡量,他從伯克希爾公司領取的10萬美元年薪簡直稱得上寒酸。巴菲特夫婦也從沒想過要把巨額財富留給孩子們,在錢的問題上,他對待子女非常沒有人情味:女兒向他要20美元付機場停車費時,要給他帶回發票,當巴菲特給孩子們貸款時,他們要簽訂協議。
在工作中,巴菲特也被稱為節儉的“甩手掌柜”。他持股31%的伯克希爾公司是家龐大而復雜的企業,可口可樂、富國銀行和美國運通的大量股票都在其中。但這樣一家市值達1360億美元的大公司,卻沒有公共關系、人事關系、投資者關系以及法律部門,也不召集分析師和投資者舉行季度收益情況發布會,不對公司未來的收益情況作出預測,公司總部只有17名員工。數十年來巴菲特一直依靠直覺來經營他的這家公司。他的辦公室沒有電腦,也沒有計算器。他說,他的大部分投資決策并不需要很準確的數字做依據。他每天電話少得可憐,據說他一天接的13個電話中,還有些是打錯的;他也很少開會,讓手下的經理們自行其是。
巴菲特的生活一直很低調。奧馬哈市沒有他的博物館,也沒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街心花園。當人們經過巴菲特那座樸實無華的房子時,甚至無法相信這里住著世界第二富豪。而此時,巴菲特可能正在廚房里一邊享用著冰淇淋、可樂,一邊默默注視著外面來來往往的人呢。
妻子去世促使他提前捐款
平日以“摳門兒”著稱的巴菲特,一下做出這么巨大的舉動,別說是外界,就連他的好友比爾·蓋茨都大呼“震驚!”蓋茨夫婦表示,巴菲特的決定讓他們“發抖”。“我們對我們的朋友巴菲特充滿敬意,這將大大促進這個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事業,我們對此非常感激。”比爾·蓋茨表示,巴菲特通過這次捐贈顯示的慷慨、信任是不可想像的,這些捐贈必將深化和促進比爾·蓋茨基金會的工作。
那么,是什么促使巴菲特決定在這個時候捐出財產?巴菲特是這樣解釋的:他一直認為,如果一個人有能力用比較快的速度聚集財富的話,那么他最好先安心創業,等到20年后再去關注慈善事業比較好,因為到那時他可以為社會捐贈更多的錢:如果一個人聚集財富的速度比較慢,那么他最好現在就進行捐贈。所以,在過去很多年里,巴菲特很少進行慈善捐贈,因為他顯然比大多數人更懂得賺錢的辦法。但是,妻子蘇茜的去世,讓巴菲特改變了想法。蘇茜一直希望巴菲特把手里的財富回饋社會,巴菲特原計劃等他死后由蘇茜負責這筆慈善基金。而2004年蘇茜去世了,巴菲特終于決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捐出大部分的財產。
按照巴菲特的計劃,這些捐贈的大部分將歸入比爾·蓋茨夫婦基金會。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安排:世界第二富豪的錢財,進了世界首富的基金會。不僅如此,比爾·蓋茨目前剛剛宣布,將逐步退出微軟公司的管理工作,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比爾·蓋茨夫婦基金會的運作上。這其中有什么特殊的聯系嗎?
巴菲特強調,他的錢不是進了比爾·蓋茨的口袋,而是通過他,為社會服務。這是因為巴菲特認為比爾·蓋茨夫婦在進行慈善工作方面比他更有能力。用盧米斯的話來說,巴菲特捐出個人財富的做法,符合他一貫的行事作風:理智、有創見、打破巨富捐贈財富的常規模式。“股神”用他特有的行事方式,又一次震驚了世界。卡內基曾說過:“把財富帶到死后是可恥的。”而今,在呼喚全社會尤其是富人投身到慈善事業的時候,巴菲特的選擇,讓我們從更新的角度來看待財富的魅力。巴菲特正在靠自己的舉動,詮釋著財富的新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