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香港記者應邀赴美訪問,美國同行的一句話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有一樣中國東西在美國媒體眼中很正面,就是姚明,他真的很紅。”此外,這位香港記者印象最深的便是“中國制造”的無處不在以及美國人對此的普遍關注。他向就此發問的美國小學生解釋,“中國制造”意味著可以用同樣的零用錢買更多的玩具。
姚明與“中國制造”,中國在美國的兩副面孔,都是一種成功,卻是兩種模式。姚明的“紅”,基于兩點:一是賽場上的超強實力,一是謙虛勤奮的東方特質。“中國制造”日常用品的遍地開花,則主要依靠價格優勢。
美國人為姚明所征服,是敬佩他的能力,是一種欣賞;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美國人卻多少有些無奈。但是,隨著中國人力、環境等各種成本的上升和更多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參與,目前的“中國制造”模式已經受到挑戰。雖然姚明的成功是個人現象,但我們能得到的些許啟示是,競爭最終靠的是能力、品質與特色。
“日本制造”早年在美國曾是低價劣質商品的代名詞,通過日本企業家的不懈努力,日本產品終以高品質獲得世界的認可。
今天,“中國制造”或許正面臨同樣的拐點。姚明有一句名言,“尊重是你自己去贏得的,而不是別人給你的。”“日本制造”可以做到,“中國制造”沒理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