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堅決地把父親的5000塊錢又塞進了他的口袋。我給父親買了車票、礦泉水、零食和水果,裝了滿滿的一兜。
扶父親在他的位子上坐下,旁邊一位大爺笑著對父親說:“老伙計,這是你兒子吧,真細心啊,看樣子是個孝順的孩子。”
父親笑著說:“是孝順。”可是,我分明看到父親的笑分明是那么勉強。
長途客車徐徐出站,我在站臺上對著父親揮手,但父親卻很倦怠也很失落的樣子。他的眼睛無神地望著車窗外,蒼老而又萎頓。
我隱隱覺得那是我的錯,但是,我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做錯了,傷了父親的心。
早晨,我和妻子剛剛起床,父親就大汗淋漓地出現在我們面前。正是農忙的時候,父親的突然出現讓我吃了一驚,以為出了什么事。可是,父親卻興高采烈地拿出一疊錢來,對我說:“聽說你們要買房子,怕你缺錢,所以就連夜給你送來了。雖然不多,但能解燃眉之急。”
父親把錢遞到我手里的時候頗為自得,他昂著頭,連皺紋里都是笑意。可是,我怎么能要他的錢呢?父母這一生,大半的日子都是在困窘和勞累中度過的,我從參加工作起就暗下決心要好好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每個月給父母零花錢,逢年過節就回鄉下看望父母。烏鴉尚知反哺,我只想做個孝順的兒子。
父親的錢拿在我手里沉甸甸的。那是父親和母親不知怎樣節衣縮食才積攢起來的,無論如何我都不能要。我把錢還給父親,父親黑著臉硬要我收下,妻子過來幫著推,她說:“爸,這錢您留著和媽用吧,我們不能要您二老的錢。”
難道父親因為我不要他的錢而傷心?可是他一向痛恨那些向父母伸手,榨父母血汗錢的不孝子啊。我左思右想,百思不得其解。
晚上,給家里掛電話,詢問父親是否平安到家。母親接的電話,說老頭子一到家就唉聲嘆氣,說老了不中用了,想給兒子出把力兒子都不領情了。末了,母親說:“兒子呀,你可傷你老爹老媽的心了。你買房子這么大的事,我們當大人的,啥力也使不上,心里是啥滋味呢?”
我本是一番好意,沒想到卻傷了兩位老人的心,這真是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心里郁悶,便到樓上同事家里坐坐。和同事說起父親送錢來的事,同事聽完后,說:“這錢你應該收下。而且還要裝出剛好遇到困難的樣子收下。”
同事說:“父母對子女的愛就像一把傘。對于已經成年的子女而言,父母這把傘也許已經太小了,他們不再需要這把傘了。但是對父母而言,他們卻希望自己這把傘能夠永遠撐在兒女的頭上,替他們遮風擋雨。兒女成家立業,做父母的不僅僅感到欣慰,也會感到失落。他們會覺得,對于兒女而言,自己已經沒有什么用了。人老了,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這種沒有用了的感覺,他們的兒女從此不再需要他們了,他們為人父母的意義好像也就完成了。年幼的時候,是我們需要父母,但是成年以后,是父母在需要我們啊。他們永遠都不想失去愛和幫助孩子的權利,能夠為子女盡一份綿薄之力,那是他們最大的幸福。孝順是一種美德,但是孝順并不僅僅是付出。適當的時候向父母小小地索取一下,滿足老人家為人父母的一番心意,那也是對父母情感上最大的慰藉。”
細琢磨同事的話,還真是那么一回事兒。以前父母來家小住,我和妻子什么家務也不讓他們干,有時候母親搶著要做飯,也被我細言軟語卻是態度堅決地拉到客廳里坐下。我想啊,父母在農村那么辛苦,到我家當然就應該享清福了,怎么能讓老人家替我們干家務呢?結果,每次兩位老人住不到兩天就感覺無趣至極回鄉下去了。每天,什么事也不做,等著兒子媳婦服侍,對他們而言,不是享受,是折磨啊!
想到自己那么生硬地拒絕了父親,我愧疚不已。隔了一段時間,我給父親打電話,我說:“爸,新房裝修好了,買電器我還差幾千塊錢,你給我送點錢來吧,順便住住你兒子的新房。”
聽得那頭父親的聲音很洪亮,他大聲地對母親說:“老婆子,明兒我們給兒子送錢去。”那語氣,得意而又自豪。
父親和母親再住在我們家的時候,我改變了策略。大部分的家務我和妻子做了,但每天都要留下那么一點點,裝著很忙的樣子,要父親和母親幫我們。兩位老人家樂呵呵應承著,說,你們上班忙,就放心地忙去吧,這點事兒就別操心了。妻子在母親面前撒嬌:“媽,你做的梅菜扣肉特別香,我又饞了,明兒你做給我吃好嗎?”母親連連點頭。
我們在給予父母關心和照顧的同時,也開始向父母“要”了,要他們些微的幫助,也要他們的疼愛和呵護。
父母欣慰的笑臉,讓我看到了為人父母被子女需要的自豪和滿足。其實,對一個人付出是愛,向一個人索取也是愛啊。索取的目的,是為了讓對方知道,你依然需要他。我們愛父母,也要給父母愛我們的機會——適當接受父母的給予,滿足他們做父母的心。
(編輯/田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