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世紀的時候,在德國紐倫堡附近的一個很小的村子里,住著一戶有著18個孩子的家庭。18個孩子!哦,要知道這該是一個多么大的家庭啊!也正因為如此,作為一家之長的父親每天為了這一大家子人的一日三餐忙得焦頭爛額。他是一個金飾匠,每天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之外,還盡可能地幫左鄰右舍做些雜事,以獲得一些報酬,他每天的工作時間幾乎都要超過18小時。即便如此,他掙的錢也只夠它們一家人勉強維生。
盡管生活艱難,前途渺茫,但是老阿爾布雷切特·丟勒家的兩個年長一些的孩子阿爾布雷切特和艾伯特仍舊對未來充滿著夢想。他們都想發揮自己的藝術天分,開啟自己的藝術生涯。同時,他們都非常清楚,父親根本沒有能力送他們中的任何一個到紐倫堡的高等藝術學院學習。
每到晚上,兄弟兩人就躺在擁擠不堪的床上商討著對策。經過長時間的討論,他們達成一個協議:以投硬幣的方式來決定彼此的命運,投輸了的那個人要到附近的礦井里去做工,掙錢供贏了的那個去上學。而當贏了的那個人完成學業之后,也要在那以后的四年時間里,想方設法地掙錢供養輸了的那個人上學。雖然,他可以通過出售自己的作品掙錢,但是,在必要的時候,他也得到礦井去工作掙錢。
就這么決定了之后,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做完禮拜,他們就開始投擲硬幣。結果,阿爾布雷切特·丟勒贏了,于是,他就動身去了紐倫堡。而艾伯特則到危險的礦井里去工作。在那之后的四年時間里,他拼命工作,全力資助丟勒。丟勒果然沒有辜負艾伯特的期望,他的作品很快就在藝術學院里引起了轟動。無論是版畫,還是木刻,或者油畫,他的造詣都比大多數的教授要高出許多。到他畢業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接受別人的委托創作作品了,并賺取數目相當可觀的報酬。
當這位年輕有為的藝術家回到家鄉的小村莊時,家人在自家的草地上舉行了一個慶祝晚宴,以迎接丟勒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晚餐開始了,大家開懷暢飲,草地上不時響起歡快的音樂聲和歡樂的笑聲。這時,坐在那象征著榮譽的首席位置的丟勒端著酒杯站了起來,向兄弟艾伯特敬酒,感謝他這么多年來為自己所做的犧牲,感謝他幫助自己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理想。最后,他說:“艾伯特,我親愛的兄弟,現在,該輪到你了,你可以到紐倫堡去追尋你的夢想了,我會全力支持你的。”
頓時,餐桌上的每一個人都轉過頭去,滿懷期待地注視著坐在餐桌最遠處的艾伯特。但是,艾伯特卻不停地搖著他那低垂的頭,兩行淚水禁不住順著他那蒼白的面頰流了下了。“不……不……不……不!”他嗚咽著,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
良久,艾伯特終于止住了哭聲,并且抹去淚水,然后站了起來。他環顧著坐在桌旁的每一位親人的臉,然后,他抬起雙手,舉到他的右臉前,平靜地說道:“我親愛的兄弟,我不能去紐倫堡了。因為,對我來說,已經太遲了。你看,這四年艱苦的礦工生活已經把我的雙手摧殘成什么樣了!我這雙手每根手指的骨頭幾乎都至少被砸斷或者砸碎過一次,而且,最近我的右手又得了嚴重的關節炎,我甚至連端杯回敬你都不行了,又怎么能夠手握畫筆在羊皮卷或者帆布上勾勒出精美的線條呢?所以,我親愛的兄弟,別為我感到難過,對我來說,它真的是太遲了。”
為了表達對艾伯特的敬意,感謝他為自己做出的莫大犧牲,阿爾布雷切特·丟勒情注畫筆,精心地畫下了他兄弟的那一雙倍受摧殘的手。畫面上,那雙削瘦的手正雙手合十,手指指向天空,仿佛是在默默祈禱。他簡單地將這幅力作命名為《手》。但是,當這幅滿含深情的作品一問世,立即就引起了轟動,整個世界幾乎都被它所折服、所感染了,并稱這件愛的禮物為《祈禱之手》。
無論你什么時候再看到這幅感人至深的作品時,千萬不要移開目光,請再看一次。讓它成為你的座右銘,時時提醒你:沒有誰的成功是只靠自己的力量單獨完成的!
王月薦自《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