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原因:自身素質與市場經濟要求的深刻斷裂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我國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過程中,企業家通過“修身”提高自身素質,在眾多的機會和誘惑面前,保持現代企業家應有的品格和清醒頭腦,做到既要有對于事業的激情,又不受各種外來因素干擾,這是企業家做好企業、避免落入違法犯罪陷阱的基礎。現實中,我國企業家隊伍在這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第一,企業家普遍缺乏對企業目標和價值的正確認識。
美國管理學家柯林斯在研究企業“基業長青”的經驗時,特別強調企業核心理念所發揮的作用,即確立和灌輸核心價值觀(本質的恒久的信念)和核心目標(高于賺錢的本質原因),并使之成為長期指導決策和激勵員工的原則。
而我國企業家在這方面表現出較大的差距,據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所作的《中國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排在前4位的企業家最想實現的職業目標分別是:提高企業競爭力、被社會認可、實現理想、證明自己有價值。如德隆的唐萬新,在談到選擇產業的標準時表現出的急功近利——“掙錢就是標準”。這些對企業目標和價值的認識,或者將手段當成目標而缺乏終極目標,或者單純為了自己個人,與現代市場經濟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家在為股東服務的同時,還應當為利益相關者服務的要求比較,存在著巨大差距,是導致企業家違法犯罪現象的重要基礎。
第二,企業家對市場經濟基本法則和法律的淡漠和輕視。
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又是道德經濟,誠實信用、守法經營、回報社會是企業經營者應當遵循的基本法則,也是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然而,正如《大敗局》作者吳曉波所作的判斷,“從整體而言,中國的企業家群體至今對市場道德秩序的建立及自律,缺乏最起碼的自覺意識”,相當部分企業家對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和法律的認識十分淡漠和輕視。
同時,相關調查還表明,學歷越高、年齡越低的企業家,在這方面的表現越突出。在對企業家信守誠諾、守法經營、回報社會等認同度及法治價值取向的調查中,呈現出學歷越高、年齡越低得分越低的趨勢。這種對于市場經濟基本道德、法則和法律的淡漠和輕視,尤其是高學歷和年輕化與這種淡漠和輕視相結合,往往導致企業家在經營活動中不擇手段、不按規則出牌、千方百計鉆法律的空子,是企業家違法犯罪的最直接原因。
第三,企業家前期的成功助長了其個人英雄主義。
成功的企業家往往對自己的素質和能力過分自信,過去的成就可以成為其繼續前進的基石,也可以是障礙,它最終實際產生的作用,取決于企業家如何對待這些成功的一念之差。
事實上,違法犯罪的企業家往往是曾經取得輝煌成功的人,不能正確對待前期的成功,并由此助長了個人英雄主義,喪失了對市場秩序和規則的敬畏之心,最終導致他們在經營活動中千方百計地利用目前體制轉換過程中存在的管理空檔,以及法制不健全形成的灰色地帶和空間,甚至肆無忌憚地沖撞市場經濟的法律和道德的紅線,必然難逃法網。
這種情況在民企中尤為突出。由于不少民營企業在初創時期主要依賴于企業家個人的決策和能力,因而個人英雄主義盛行。而這些企業家的早期創業活動,大都帶有很強的機會主義色彩,靠玩政策打“擦邊球”、甚至本身就是靠違法經營起家。個人英雄主義加上這種“成功”經驗,往往誘發企業家違法犯罪。
重要原因:內外部環境因素轉換的嚴重滯后
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陳錦華曾指出:政府和社會也要對企業家的倒下承擔部分責任。企業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行為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由于我國目前仍處于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過程中,與之相適應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法制的健全及人治向法治的轉換、政企關系調整、市場體系完善等都還沒有最終完成,因而使得企業的內外部環境不能有效地制約、甚至助長了企業家違法犯罪現象的產生。
首先,沒有形成對經營者有效的激勵和制約機制。
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產權明晰、權責明確,并具體通過明晰產權主體和建立科學的產權制度、完善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來實現。然而,目前的企業制度改革,在建立科學的產權制度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企業家在推動企業和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其知識和管理能力的人力資本屬性也日益彰顯。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家將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勞動報酬收益,轉而要求相應的資本收益。但在現時各類企業的產權制度中,基本上沒有承認企業家的人力資本性質,從而導致企業家心理上的不平衡,埋下了產生其違法犯罪的隱患。
在權責明確方面,各種類型的企業、包括相對規范的上市公司,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都還很不完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對經營者監督和制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使企業家實際上處于軟約束狀態,所謂的“內部人控制”現象十分普遍,為企業家違法犯罪行為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條件。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家的行為方式主要取決于其自身素質,一旦其人力資本訴求沒有得到滿足的不平衡心理進一步發展,就可能不擇手段,尋求不正當和非法的利益,這在國企尤其突出,主要表現通過職務揮霍、貪污、挪用公款、“59歲現象”等侵犯企業資產的行為。
其次,法制不健全、尤其是執法不力和人治向法治的轉換不到位,影響了法律的權威性并導致各種潛規則盛行。
在企業外部環境中,法制環境本應是制約企業家違法犯罪行為最具權威和最有力的手段,通過健全的法律體系和強有力的執法,可以有效地保護企業家的合法權益、震懾違法犯罪行為。但由于我國社會過去長期在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環境下運行,行政權力和個人權威是主要的治理方式,使我國現代法治運行必需的公民法制觀念、社會的法制文化、法治傳統等社會基礎十分薄弱,人治向法治的轉換遭遇到極大的阻力。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法律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貫徹和執行,法律“白條”成為我國體制轉換過程中普遍的現象,依法辦事不僅不能使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反而常常成為“吃虧”的代名詞,導致企業經營活動中各種不擇手段的違法違規的潛規則盛行。
再次,政府與企業之間關系不順和處置不當,可能導致和誘發了企業家違法犯罪。
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及其領導人,不能擺正自己與企業的關系,有的為自身的政績干預企業的經營活動,甚至不惜鼓動和支持企業家進行違法違規操作;有的濫用行政權力,通過向企業搞攤派、拉贊助等手段,為自身謀取非法利益,將企業是否順從作為政府對其提供支持與否的標準,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在行政權力仍高于法律權威的情況下,遭遇到這種不能擺正政府與企業關系、濫用行政權力的政府部門或領導人,企業家常常可能被動或被迫地從事某些違法犯罪活動。
江蘇鐵本公司和河北大午集團是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轟動全國的江蘇鐵本公司違規建設鋼鐵項目,老板戴國芳的違法行為背后,就有當地政府為了政績而鼓動、支持、甚至直接參與,致使公司從最初提出的項目占地2000畝擴大為5988畝,最終釀成侵犯農民利益、毀占耕地的違法行為。河北大午集團老總孫大午因抵制潛規則而不能通過銀行的合法渠道獲得貸款,被迫走上向民間集資的道路,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最后,社會輿論缺乏對企業家的全面、正確的評判標準和客觀、公正的報道與評論,間接促成了企業家違法犯罪。
社會輿論反映了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判斷,對企業家的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但許多企業家把社會輿論作為不利因素,對媒體更是畏之如虎。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我國目前社會輿論缺乏對企業家的全面、正確的評判標準,以及媒體對企業家的某些不客觀、不公正的報道與評論有關。
社會輿論對企業家行為優劣的評判標準,往往單純著眼于其對企業的資產規模、市場占有率、贏利水平等經濟指標的貢獻,往往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單純以成敗論英雄,缺乏對企業家經營過程中的誠信、守法、社會責任等基本品質的全面考察,失去了社會輿論對企業家行為全面的反映、監督和正確引導作用,助長了不擇手段、甚至違法經營的錯誤傾向。
其次,相當部分的媒體過分熱衷于對企業家的炒作,而不是做全面客觀、公正的報道與評論,影響了企業家對自己行為的正確判斷。許多企業家將媒體視為一把“雙刃劍”,既能將你推向高峰、又能將你拋入深淵,即所謂成也媒體、敗也媒體。正是某些媒體的這種不負責任的炒作,削弱了其自身應有的輿論引導和監督職能,也使一些企業家迷失了自我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