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魚永遠隨波逐流。這是一句膾炙人口的英國箴言。這句話反過來成立嗎?
海洋中的魚類往往是群居的,因為群居是它們防御掠食者的一種手段:當掠食者出現時,群居的魚會給掠食者提供眾多目標,讓它不能漠視大部分目標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目標上。有些魚類聚在一起形成一個軀體而像條大魚,使許多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掠食者怕被悶死而不對其侵擾。
因此,許多魚都是成群結隊地涌向預定水域,就像陸地上的候鳥似的,因季節的不同而作一定方向的遷徙,形成所謂洄流。有的是因為繁殖的目的,每年從深海、外海游向淺海、沿岸或江河產卵;有的為了追逐游于水的上層,白天棲息在海底,作垂直式洄游。當水流出現細微的變化,魚就能通過側線感覺到,即離開原來的水域;而海洋的流動每年是有一定規律的,因此魚也隨海流作有規律的洄流。
活魚洄流的依據雖然離不開外界條件的刺激,但更多是出于自己內在的需要,因此,無論它們與環境構成一種怎樣的關系,是順流還是逆流,是向上游還是向下游,都是出于自己的生存需求,都是它們活著的一種表示。活魚洄游的多向性,使得那些以為“逆流”才能顯示生命強大的意識,成為另一種形式的隨波逐流,而這正是英國那句諺語所要強調的,也是它要反對的。
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是這句英國箴言最有趣的地方。死魚永遠隨波逐流。我們是“活魚”,按這句箴言的教誨,我們有時候也要反一下潮流,包括對這句箴言本身。也就是說,如果大家都認同這句箴言所倡導的不隨波逐流,這本身就是一種潮流。如果不想當死魚,就要隨“不隨波逐流”的波而游。這還是在隨波逐流。這還是死魚。是隨波逐流好,還是反潮流好?學學那些活魚吧,它們沒有這樣的擔憂,怎么讓自己生存得好就怎樣游,而不是為某個外在的潮流的方向而游。或者說,活魚只隨一種波而游,那就是自己的生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