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獅面人”楊會民手術初告成功后,給《大河報》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楊會民在信中說,連日來,他一直在為將要過上正常人的幸福生活激動不已,這一切是《大河報》牽線搭橋帶來的,《大河報》是他的“救命恩人”,他和家人“一輩子也忘不了”。
為楊會民實施手術的解放軍304醫院院長郭渝成稱贊說,《大河報》是河南的一家地方媒體,為了救助楊會民這樣一位患者,不惜人力財力,數次派記者往返于京豫之間,發揮自身特有的優勢為楊會民奔走呼號。正是這家報紙成功的策劃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才使得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手,楊會民得以順利獲得手術治療,成為一個正常人。
在持續近兩個月、陸續刊發20多篇圖文并茂的稿件之后,《大河報》關于南陽“獅面人”的報道告一段落。面對來自各方的積極評價,重新審視這一策劃報道的實施過程,我們覺得,如果說報道獲得了成功,那么,其成功主要取決于報道決策者以人文關照為主調的報道方向的確定、周密細致的報道方案的制訂,以及報道執行者對報道方向的準確把握、對報道方案的認真執行。
一、有一個28歲的青年農民,少年時患了一種怪病,頭部長出一個腫瘤,覆蓋了大半邊臉,當地人稱他為“獅面人”
2006年3月上旬,《大河報》駐南陽記者站記者把南陽“獅面人”的新聞線索報給了編輯部。唐河縣源潭鎮黨耀莊村陳鐵樓自然村有一個28歲的青年農民楊會民,少年時患了一種怪病,頭部長出一個腫瘤,后來越長越大,覆蓋了大半邊臉,樣子看上去怪異、恐怖,當地人稱之為“獅面人”。因腫瘤壓迫神經,已導致其左耳失聰、呼吸困難、嘴巴變形。20多年來,飽受痛苦的楊會民多方求醫無果。2006年春節,楊會民在母親的陪伴下來到北京市解放軍304醫院求治,經該院診斷確認是十分罕見的“顱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癥”,是中國首例、世界罕見的病例。該院決定為他實施手術,但20萬元的治療費成了攔路虎。
線索立即引起編輯部的注意,認為這是一個值得一做的新聞選題:其一,患者的外在病理特征突出,能吸引眾多讀者的目光,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引發讀者的同情心;其二,此病例為全國首例、世界罕見,在國內醫療界還是一個不太容易攻克的難題,療程較長,容易引起社會對患者命運的持續關注;其三,報道對患者命運的關切若引起社會上愛心人士的響應,有望使患者的醫療費得到解決,幫助患者擺脫困境,解除疾患痛苦。
但是,這一事件最容易引起讀者興趣的是患者怪異、恐怖的外在相貌,報道時稍不注意就可能落入以患者的痛苦為消遣之資、以獵奇取悅讀者的俗套。如果報道出來后只是引來眾多的人看熱鬧,不能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問題,那將有違報道的初衷,是我們不愿看到的。為此,編輯部在策劃論證時,確定整個報道的方向以對患者的人文關照為主調,突出這一怪病20多年來為患者帶來的尷尬、困惑,以及因家庭經濟困難不能得到及時治療的痛苦,呼喚社會向患者伸出援助之手。為達到理想的效果,編輯部制訂了較為周密細致的策劃方案,確定了術前、術中、術后的幾個報道節點,要求注意節奏感,把握好整個報道過程的詳與略、輕與重、緩與急,既能引起讀者對此事件的持續關注,又不使讀者感到膩煩。為使呼吁得到社會的及時回應,切實幫患者解決實際問題,將對為患者提供資助者及時予以充分報道。
二、南陽“獅面人”要換頭蓋骨
3月9日下午,記者首先通過電話連線采訪了解放軍304醫院的專家和在該院住院治療的楊會民及其家人,對楊會民的病情及其在治療費上遇到的困難進行初步了解。下午5時許,記者把關于“獅面人”的第一篇報道發往編輯部后,登上了南陽開往北京的列車。
3月10日,《大河報》在“河南新聞”版頭題位置刊發了第一篇報道《巨額醫療費難倒南陽“獅面人”》,同時刊發了楊會民的“獅面”照片。為吸引讀者閱讀這一新聞,還特意在頭版發了提示性導讀。由于編輯處理突出,“獅面人”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注意,他的病情頓時牽動了許多人的心。
報道發出的當天上午8點,鄭州市的劉先生第一個撥打記者手機索要為“獅面人”捐款的賬號,表示要為“獅面人”捐款500元。已經抵達北京的記者當即找到解放軍304醫院負責人及住院的楊會民,將醫院特意為楊會民設立的愛心捐款賬號告訴他。此后,詢問“獅面人”病情、表示要為“獅面人”捐款的電話不斷直接打來或從報社新聞熱線轉到記者的手機。
記者趕到北京的當天下午,適逢解放軍304醫院的專家會同北京協和醫院、天壇醫院、同仁醫院、北京武警總醫院、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等5家醫院的專家為“獅面人”楊會民會診。《大河報》作為河南唯一一家赴京采訪的媒體,記錄了整個會診過程。3月11日,《大河報》以《南陽“獅面人”要換頭蓋骨》為題,對會診意見進行了報道。
連續發了兩篇報道之后,楊會民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詢問病情、要求捐助的電話不斷打來。河南嵩山少林寺一位僧人來電,表示愿意為楊會民捐款5000元;北京一公司來電,要免費為楊會民定做一個價值5萬元的鈦合金頭蓋骨;解放軍304醫院也行動起來,組織全體醫護人員舉行捐款儀式,為楊會民捐款3萬多元……我們又很快將這些捐助事例集中起來,及時進行了報道。遺憾的是,因許多捐款者拒絕透露姓名,致使我們至今不知道這些好心人的名字。
前幾篇報道發出后的效果這么理想,證明我們策劃選題時的基本判斷是正確的,這更增強了我們圓滿完成這個策劃報道的信心。
三、怪病纏身自我封閉20余載——南陽“獅面人”患病以來的痛苦人生
因醫療費不能到位,“獅面人”楊會民手術的日期無法確定,接下來的報道怎么做?編輯部選題策劃會討論認為,此時讀者最關心的,應該是楊會民患病20多年來的成長經歷和日常生活:這種怪病是怎么得的?為什么一直在發展卻沒有得到治療?患者是如何忍受著與正常人不一樣的生活的?罕見的“獅面”曾經給患者的肉體和精神帶來什么樣的創傷?……一個怪病患者走過的20多年像謎一樣不被人知曉,而這些肯定是廣大讀者急于了解的,有必要就這方面的內容做一篇“特別報道”。
接到編輯部的指令,記者馬上對患者及其親人、鄰居進行深入采訪。在患者悲傷的表情、親人痛苦的陳述、鄰居充滿同情的介紹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堪回首的“封閉人生”——
20多年來,除了看病,楊會民很少出門。他活動的范圍就是自己的家、村衛生所、兩個姐姐家和舅舅家。因為怕見人,他總是戴著帽子,有時就頭頂個布衫。在路上,無論是騎自行車還是開拖拉機,他都是走得飛快。有人跟他打招呼,他也裝作沒聽見。
一次招手攔客車,司機一看楊會民的模樣,不僅不停,反而加速。不管汽車還是火車,無論車上多擁擠,只要他一到,大家都被他的樣子嚇得紛紛躲避。在車上,有的人寧愿站著也不愿意坐在他旁邊。
受到別人歧視時,楊會民總是背過臉就流淚,回到家里徹夜難眠。多年來,他幾乎天天想要自殺。為了治病,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賣了,房子也抵押給了別人。這次到北京治病,如果實在籌集不到動手術的錢,最后也只好放棄。
3月12日夜,記者加班加點,完成了長達4000多字的稿件。3月13日,《大河報》拿出一個整版,在“特別報道”版推出了《怪病纏身自我封閉20余載——南陽“獅面人”患病以來的痛苦人生》。
這篇詳盡的“特別報道”讓眾多讀者的心靈深深為之震撼。也正是這篇報道,引起了河南一家企業老總的注意。
四、“公司原計劃在今年春季舉行的15周年慶典活動不搞了,把節余下來的錢捐出來!”
《怪病纏身自我封閉20余載——南陽“獅面人”患病以來的痛苦人生》發出后沒幾天,南陽供電公司副總經理、河南三色鴿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建新撥通了記者的電話。
“我看到《南陽‘獅面人’患病以來的痛苦人生》那篇報道了,楊會民的醫療費還缺多少錢?”
“10萬元。”
“我們公司領導班子碰了一下頭,決定需要補齊的醫療費我們公司來出。公司原計劃在今年春季舉行的15周年慶典活動不搞了,把節余下來的錢捐出來!”孫建新的話擲地有聲,“北京人都為‘獅面人’伸出了援手,你們大河報的記者也千里迢迢趕赴北京報道呼吁,作為‘獅面人’老家的一家企業,我們看到這些后很感動,也想為‘獅面人’做點事兒。”
聽到這個消息,記者喜出望外。消息傳到編輯部,大家都更為碰到這樣一個捐助大戶而振奮、高興。
3月25日下午,河南三色鴿有限公司舉行了捐助儀式。該公司特意將大河報刊登的報道和“獅面人”的照片放大數倍,制作成版面,放在捐款箱的前面。捐款開始前,該公司還特意邀請記者走上主席臺,向廣大員工講述了“獅面人”遭遇的不幸。全公司800多名職工,當天共捐款3萬元。不足部分,公司決定從取消的企業慶典的預算經費中拿出7萬元補齊。當晚,在南陽供電公司經理孔林理的倡議下,公司領導班子成員又捐了1萬元。捐款總額比原定的10萬元多出1萬元。
3月26日上午,河南三色鴿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德中及職工代表,帶著巨款和三色鴿人的一片愛心,前往京城為楊會民送款。大河報特派記者隨同,第二次赴京采訪。3月27日下午,張德中將10萬元醫療費交給了解放軍304醫院院長郭渝成,另外1萬元作為楊會民及其陪護家屬在北京住院期間的生活費交給了楊會民的媽媽。楊會民的媽媽接過錢泣不成聲,在場的許多人也都跟著流淚。楊會民激動地說:“我再也不為醫療費發愁了!謝謝《大河報》,謝謝三色鴿公司,謝謝解放軍304醫院,謝謝所有關心、幫助我的好心人!”
對河南三色鴿有限公司在南陽捐款的過程和在北京交付捐款的感人場面,《大河報》都文圖互配及時進行了報道。
五、“獅面人”摘掉“獅子臉”
4月4日是“獅面人”楊會民手術的日子。手術是患者治療過程的高潮,也是整個報道的高潮,編輯部決定第三次派記者赴京采訪。
4月4日7點30分,楊會民被推進手術室。看到記者,他眼含淚花伸出右手打出一個“V”字形手勢。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記者在一字一句地記錄著整個手術過程。
已過5日零時,手術仍在緊張進行,而編輯部已到截稿時間。此時,通過大屏幕,記者發現主刀大夫李安民離開了手術室,急忙將其堵到了手術室門口詢問情況。李安民說:“手術還算順利,楊會民目前的狀態很好,他的心跳、血壓、脈搏、體溫,一切正常!”聽到這些,記者又把已經存盤、將要傳出的稿件打開,把這一最新消息補充進去,然后傳到編輯部的電子信箱。而截至此時,記者已在手術直播室連續“盯”了18個小時。
因寫稿比較匆忙,成稿有些粗糙,稿件傳到報社后,編輯又做了大量的修改、補充工作,至版面簽發時,已是5日凌晨3點多了。
4月5日,楊會民手術現場的照片在《大河報》頭版占據了半個版的位置,同時在后面的版面以半個版的篇幅、以文配圖的形式推出現場報道《“獅面人”手術臺上“改頭換面”》,向廣大讀者報告了手術的全過程。
5日凌晨2點18分,手術終于結束。3時48分,楊會民蘇醒,被推出手術室。記者搶先一步舉起相機,記錄了這一時刻。記者看到,楊會民的“獅面”不見了。暫時還不能說話的楊會民,伸出右手緊緊地握住記者的手。
手術結束后,記者緊追主刀大夫李安民不放,從李安民口中又“掏”出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李安民大夫說:“手術的時候我壓力很大,你們《大河報》連續進行報道,河南人民都通過《大河報》盯著我呢!我一直暗暗叮囑自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否則,怎么向楊會民的爸媽交代?怎么向河南三色鴿公司交代?怎么向河南人民交代?現在手術成功了,我一點也不覺得疲憊,相反卻很激動,也很愉悅。”
4月5日,記者又把手術當天報道沒有來得及寫進去的內容,補充寫成《“獅面人”摘掉“獅子臉”》傳往編輯部。4月6日,《大河報》在“河南新聞”頭題位置把這篇報道登了出來。
六、“大河報是一張有社會良心、有社會責任心的報紙”
在幫助病人的同時,又引導了社會輿論,這是《大河報》這次南陽“獅面人”策劃報道的又一亮點。《大河報》關于南陽“獅面人”的頭幾篇報道發出后,在本報“今日觀點”版配發了一篇題為《從“獅面人”的困境看醫生的創新意識》的評論,對我國一些醫生和醫療單位對此類怪病患者所采取的不正確態度進行了深層次剖析,從而使本報“獅面人”報道的主題得以深化,提升了本報“獅面人”報道的高度。
這篇文章說,美國的醫生們如果聽說某地出現了罕見病例,只要與自己的專業有關,就會千方百計地接觸那個病人,免費為其做檢查,建議病人到自己的醫院治療。但是,我們的一些醫生似乎缺少這種情懷和精神,比如這個世界罕見的“獅子臉”病例,就沒聽說有醫院愿意為其免費治療,尤其是那些醫學院附屬的醫院。一方面,我們的醫生因晉升職稱急需發表論文,急需用科研成果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名氣,另一方面,他們卻對罕見的病例缺乏興趣和激情。
文章還說,令人欣慰的是,解放軍304醫院的醫生們從沒見過南陽“獅面人”這樣的病例,他們在網上查閱了國內外相關文獻,也沒查到類似病例,卻決定接收這樣一個病人,為他捐款,并在專家會診確定其病情后決定為他實施手術。文章為此呼吁廣大的醫護人員要向解放軍304醫院的醫生們學習,針對出現在我們面前的疑難病癥,少一點冷漠,多一點創新意識。
《大河報》配發的這篇評論,對廣大讀者特別是廣大醫護人員和醫療單位來說,發人深省,很有啟迪意義。
《大河報》對“獅面人”的策劃報道推出后,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數十家權威媒體及時跟進,全國數百家網站予以轉載,使得由《大河報》率先發起的關于“獅面人”的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更加廣泛的影響。
“我收集了所有《大河報》上關于‘獅面人’的文章,感到這個救助‘獅面人’的故事很特別,也很感人。”一位網民在自己的博客上這樣說。
“《大河報》是一張有社會良心、有社會責任心的報紙。”解放軍304醫院一位參與楊會民手術的醫生這樣評價《大河報》。他說,北京一家媒體在報道楊會民手術時說,“手術后‘獅面人’左眼失明”,這讓醫護人員和楊會民家人很震驚。這家媒體在沒有認真采訪和核實的情況下,錯誤地報道楊會民手術后左眼失明,傷害了患者及其家人的感情,也是對醫院的不負責任。大河報記者為此專門采訪了李安民教授,并在《大河報》上刊登消息,將真實情況告訴給廣大讀者,有效地避免了以訛傳訛。
大河報總編輯龐新智在談到“獅面人”的報道時說:“以人為本,定位準確,通盤考慮,周密策劃,是這次南陽‘獅面人’報道成功的關鍵,報道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已經超出了‘獅面人’本身。新聞媒體有其特定的輿論引導功能、有其特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大河報》就是充分發揮了這一優勢,做了一件對社會、對病人有益的事。”
(作者單位:大河報社)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