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語言是指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口頭語言、詩歌、順口溜、成語典故、俗語諺語、歇后語等。民間語言通俗易懂,膾炙人口,比如毛澤東引用“孫猴子鉆進鐵扇公主肚子里”的典故來主張開展對敵斗爭,形象生動。《官場現(xiàn)形記》引用“殺雞嚇猴”的俗語,比喻懲罰一個人以警告其他人,生動有力。民間語言源遠流長,舉不勝舉,我們在新聞寫作中,巧妙地運用這些民間語言,可令文章增輝,可以增強新聞作品的可讀性和生動性,從而寫活新聞作品。
在新聞寫作中巧妙地運用民間語言,可以增強新聞作品的感染力、說服力,使作品顯得生動,有情趣;換句話說,就是寫活了新聞作品。那么,如何運用這些民間語言呢?筆者以為重點是把握好五點:
一是引用的民間語言要生動。
如:2004年湖北新聞獎一等獎《尷尬的阻擊戰(zhàn)——雙匯市場遭遇解析》開頭:
“到底還是被我們逮著了!”這聲音劃破深夜的寧靜,從黃石市的一條小巷中傳出。車剛停穩(wěn),王細花緊張的腳還未落地,就被“埋伏”在這里的市肉食稽查隊7名隊員團團圍住,尷尬和無奈寫滿這位女老板的臉。車上2噸雙匯冷鮮肉成了稽查處的“戰(zhàn)利品”。
“到底還是被我們逮著了!”這一聲再直白不過的口頭語言,生動、鮮活地反映出湖北鄂東11個縣市食品公司對雙匯產品競爭帶來的急迫,憤怒的心態(tài),也生動地展現(xiàn)出雙匯女老板的尷尬和無奈心情,達到了傳神、生動的效果。“埋伏”、“戰(zhàn)利品”是戰(zhàn)爭中經常使用的語言,引用這樣的語言,又很好地深化了主題“阻擊戰(zhàn)”。一場戰(zhàn)爭,當然就有描寫戰(zhàn)爭的語言,但是這場戰(zhàn)爭又不是應該發(fā)生的戰(zhàn)爭,因此,所謂的“埋伏”、“戰(zhàn)利品”為“尷尬的阻擊戰(zhàn)”作了很好的說明。同時引用這樣的戰(zhàn)爭語言來描寫經濟行為,使文章情節(jié)顯得緊張,充滿著火藥味,扣人心弦,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中國記者》評價這樣的語言是“用簡潔明快的語言酣暢地表達主題(《中國記者》2004.06期第40頁,羅以純《突破慣性的桎梏——評〈尷尬的阻擊戰(zhàn)〉》)。
二是引用的民間語言要典型。
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一等獎作品《看個“咳嗽”要掏1065元》。文中引用的“咳嗽”一詞,實際就是民間百姓對傷風感冒一類小病的典型口語表述,可就是一個“咳嗽”微不足道的小病卻反映了醫(yī)德醫(yī)風的重大問題。
如: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中國制造”搶走了“山姆大叔”的飯碗?》,文中“山姆大叔”借用了民間語言,一看便知道指的是誰,比起直接用“美國”一詞,典型含蓄。
三是引用的民間語言要準確。
如:榮獲第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微笑并保持微笑》,文章最后兩段:
……我們應該多問問別人,也多問問自己:“你的心情,現(xiàn)在好嗎?你的臉上還有微笑嗎?”(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詞)
我們應該多提醒自己,也多提醒別人“讓我們把手洗干凈,然后握得更緊;讓我在18層口罩后面,看看你微笑的眼睛……”(一則正在流行的“民謠”)
文中引用的流行歌詞和流行民謠,突出了在特殊時期,“微笑就是力量”,“微笑就是感染力的主題”,“構成了非典時期樂觀向上的主旋律”,“也使文章更具可讀性和感染力”(2003年度第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作品選》作品評介第16頁)
四是引用的民間語言要簡練。
1999年11月,《人民日報·華東新聞》發(fā)表的消息《夏汛冬防,防重于搶》,導語引用長江下游廣為流傳的順口溜“要想防汛少吃苦,只要冬修多挑土,冬修資量不好,夏汛紕漏不少”。短短26個字說明了“修重于防,防重于搶,寧可做過,不能錯過”的夏汛冬防,有備無患的道理,語言簡練,說理深刻易懂。
如:第十四屆中國新聞獎《說了“禁語”“砸了3個飯碗”》:
7月17日,成都高新區(qū)一機關干部,因在接聽來訪電話時,使用了禁語,闖了“紅燈”,丟掉了飯碗。這一消息在成都市機關干部中引起強烈反響。
“紅燈”一詞是交通管理中一種語言,也是民間常用的習慣用語。闖“紅燈”意味深長,內涵豐富,如果要把其內涵說清楚,語言肯定復雜,但是引用這一語言,讀者很快就明白其意義,十分簡練明白。
五是引用的民間語言要翻新。
翻新就是指要有新意,要能點鐵成金。榮獲第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評論《筑起我們新的長城——論抗擊非典的偉大精神》,文中第一句話引用了國歌歌詞“把我們的血肉筑起我們新的長城”表現(xiàn)了面對非典災害,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的偉大氣概,賦予了國歌歌詞的新含義,鏗鏘有力,雄渾激昂。
要做到巧用民間語言,記者還要多向民間學習,多向古今中外的書本學習。在日常生活和采訪活動中要做“有心人”,擇其佳者,裝它一肚子,而且要原句原話記錄下來,要像掌握信息那樣做到“四個心”即:“有心牢記,耐心儲存,精心運用,留心提高。”如果我們肚子里存有大量生動的民間語言、故事、詩歌等妙言佳句,動起筆來就能運用自如,文采飛揚,寫出的新聞作品就會生動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