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報人、作家蕭乾先生曾說:“以刊登創作為主的文學副刊,是中國在世界新聞史上一個獨有的特色。”在世界范圍內,只有中國的報紙副刊對文學史的構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說起《新民晚報》,人們自然會想起《夜光杯》;提起《花地》,人們自然會想起《羊城晚報》。一張報紙和它創辦的文學副刊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還有《天津日報》的文學副刊《文藝百家》等。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富有地域性和鮮明風格的文學副刊為這些地域性的報紙獲得了全國性的影響。
黨報文藝副刊是黨報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體現黨報質量與聲譽的重要方面。目前,報業競爭十分激烈,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具體到副刊,基本上達成了兩項共識,一是副刊的新聞性,這既是報紙作為一張新聞紙的要求,也是報紙副刊區別于雜志的本質屬性。二是大副刊理念,如今的副刊已由過去單純的文學副刊發展到生活、文化、教育、法制諸多領域。然而,在大副刊的格局下,又出現了報紙擴版的減“副”現象。即純文學副刊的大量縮水。
許昌日報創刊于1986年,文學副刊春秋樓自創刊起從不間斷,已出版近800期。在有些人眼里,經營一份純文學副刊,在版面不是太寬裕的地市報,不是太劃算。然而,《春秋樓》卻以它清新大方的風格贏得了讀者的青睞,成為許昌日報的品牌之一。除了編者吃透了副刊固有的特點與優勢外,還與它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辦刊思路有很大的關系。
貼近生活滿足讀者需求
和上世紀80年代相比,經濟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活更多彩了,人們關注的話題更多了,文學從一個公眾關注的中心位置退到了邊緣。純文學雜志發行量大量滑坡。那么,就由此可以斷定文學副刊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了嗎?文學雖然不再是文學青年改變命運的籌碼,不再有附帶的政治社會晴雨表的功能,但文學反映社會的認識功能、審美功能與情感的凈化功能還一直存在。它要求文學副刊更貼近群眾的實際生活,更熱切地關注讀者的生存狀念,更深入地觀察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更敏銳地捕捉人們情感、心態、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文學是人學,是在表現人情、人性上有新聞作品無法達到深度。能否遵循“三貼近”原則,滿足讀者的新需求,成了新形勢下文學副刊成功突圍的關鍵。
明白了讀者的閱讀需求,編輯在編輯稿件時便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春秋樓》經常刊發的小小說、散文、言論等,不僅僅是體裁的劃分。其中,小小說以描摹世態百相、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容為主,如2006年春節前夕,連續刊發了反映干部廉正問題的小小說《看門人》、《十月的雪》、《高人》,這些作品以幽默、諷刺的手法切中時弊,在讀者中引起了較強反響。有人說,越是高科技的時代,越需要深厚的情感支撐;越是快節奏的生活,越需要細細地品味生活;越是浮躁的社會,越是需要心靈的安寧。《春秋樓》刊發的散文以優美的文筆,個人化的角度,或敘事、懷人,或記錄心靈的片刻感悟,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審美的愉悅獲得心靈凈化、情感抒發的滿足。
現代人面對的是信息爆炸生活節奏快的社會,所以,怎么在讀報時快速獲得有價值的信息,需要編輯的引導。自2005年起,春秋樓推出了“編輯手記”專欄,對當期發表的作品進行推介與評點,兼具評論與導讀多個功能,很快成為版面的亮點。同時,由于社會分工的細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越來越重要。為此,春秋樓設置“讀者、編者、作者”專欄,為三者之間搭建互動的平臺,傾聽讀者的心聲,即時作出反饋,是該版面實踐“三貼近”的又一舉措。
貼近群眾與新聞聯動
毋庸諱言,近年來,一些文學副刊失去了讀者的喜愛,甚至給人造成了這樣一種印象——文學版要么是發些風花雪月式虛無縹緲的文字,要么是“小女人“、“小男人”散文的平庸瑣事。總之,嚴重與現實生活脫節,畫地為牢,局限在文人墨客的小圈子里,讀者群日益萎縮。“春秋樓”作為許昌日報的黨報副刊,新聞紙的一部分,它的內容始終貼近現實生活、并通過策劃與新聞版面形成聯動,使之成為重大新聞事件報道的深化與回響。2004年,著名民俗學家在發表了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抵御洋節入侵的言論,一時成為媒體的焦點話題。副刊編輯在春節前夕約請該市著名作家撰寫了一組許昌節慶習俗的散文,起到了引導社會輿論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2005年,襄城縣籍大學生張尚昀背起母親上學的感人事跡在河南日報新聞版刊出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春秋樓版編輯向該縣詩人約稿,刊發了謳歌張尚昀精神的七言歌行體長詩,同期刊發了描寫普通人親情的一組文章,配發編輯簡評,這樣的文章緊跟新聞事件,是前者細節的補充,意義的升華,又有消息、通訊不能比擬的情感的濃度,自然吸引了社會各階層的讀者。
面對大時代中的大事件,副刊不應該是“失語”的,要想有所作為,關鍵是搞好策劃。新聞版策劃在具體執行時主要由專業的記者、編輯完成,而副刊版要向社會各界的作者約稿,他們和報社不存在什么契約關系。需要編輯在平時的工作中注意對作者的培養與聯絡,形成一支核心作者群隊伍,了解其中每個人寫作的優勢,針對其特點向其約稿,有效地引導作者關注現實生活,使“三貼近”原則在操作層面得到了保障。
貼近實際提高文化含量
在傳媒人構建的大副刊格局中,包括衣食住行、情感生活各個方面,由此有人得出辦好副刊的關鍵在于服務,滿足群眾對此類信息的需求。但是,如果由此得出文學副刊無法提供實用性信息將逐漸式威卻有失偏頗。隨著改革向縱深發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在低層次的物質需求滿足后,便凸顯出來。報紙的文學版滿足的便是讀者審美的、情感的、文化的需求,它和副刊的服務性并不矛盾,是堅持“三貼近”進一步深化的結果。尤其是構建學習型社會成為高端讀者共識后,滿足這部分讀者的需求,引導廣大群眾的閱讀從消遣性提升為充電式,成為文學副刊必須考慮的問題。為此,春秋樓版設立了閱讀視窗版塊,下設“淘書”、“博覽”、“經典”、“期刊”等欄目,向讀者提供最新的閱讀資訊,并策劃了“最近你在讀什么”、“一個人的閱讀史”系列文章,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隨著通訊、交通的迅猛發展,人與人、不同地區交流的頻繁,世界越來越像一個地球村。然而,歷史悠久的城市因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淀還依然保持著獨有的特色與魅力,許昌就是這樣一座城市。漢魏故都、戲曲之鄉、中國五大名窯之一鈞瓷的誕生地,發掘其中的獨有的地域文化,吸引當地讀者的興趣,是文學副刊實現“三貼近”的一條專用通道。“文史漫筆”、“賞鈞”、“中原方言擷趣”是其中較為成功的專欄。許多讀者反映該欄目的文章被他們剪下收藏。評估版面質量的一個最好評估指標就是可剪性,也就是資料性。由此可見,這些稿件在可讀性與實用性上略遜一籌,但卻提升了版面的品位,吸引了目標讀者群的關注。
(作者系許昌日報社副總編輯)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