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網絡新聞、大報小報滿天飛,不少新聞轉載來轉載去,到最后甚至于面目全非,不僅擾亂了人們的視聽,還攪亂了新聞環境。于是就有人諷刺說,時下記者寫新聞真可謂是:“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與之相反的是“人民記者”穆青在半個多世紀的新聞生涯中,卻有這樣的一種習慣:每次下去采訪,面對別人準備好的匯報和材料,他總是說:“我是記者,我愿意自己去看看。”
革命先驅李大釗說過:“現在的新聞就是將來的歷史。”忠實地記錄歷史,真實地再現生活,譜寫時代的主旋律,這是記者的天職。作為記者,我認為新聞“三貼近”不僅要做到“零距離”報道,關鍵時刻記者更應該在現場。
關鍵時刻記者必須在現場是一種責任。新聞要穿透時空,經得起時代的考驗,首先必須反映時代的最強音。一個前進的時代總有一種向上的精神,一個發展的社會總有積極的主流。這種精神和主流代表著這個時代的本質,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新聞作品應忠實歷史,反映時代。采制這樣的新聞,就要求記者有現場意識,關鍵時刻記者必須在現場,這是一種責任。
2004年的春天是一個喜訊頻傳的春天,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和溫家寶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如春風吹綠了中原大地,祖祖輩輩都要繳“皇糧”的農民,通過減免等措施在三年后不用再繳“皇糧”了,這在我國農業歷史上是一個重大的變革。它在河南農民的心中將會激起怎樣的波瀾、產生什么樣的作用?記者有責任記錄這一重大事件。2004年3月20日,在淅淅瀝瀝的綠色春雨里,我走進了我國糧食主產區焦作市農村,在全國著名的噸糧縣溫縣的西水云村,農民正沐浴著春雨在麥田里拔草。說起中央一號文件,農民笑得合不攏嘴。農民們說,入春以來,明顯感覺到政府從資金、政策等各方面都向著農村、農業傾斜,農民也看到了希望,干農業更有勁頭了。不少農民已經對當年的農事有了新的打算。當地政府也變壓力為動力,出臺了一系列減負增收的新政策。采訪回來后,我滿心喜悅采制了錄音新聞《春天里,聆聽農民的笑語》和錄音專訪《減負增收,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根本措施》,第二天就在河南人民廣播電臺《河南新聞》中播出。由于各地采取多種措施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2004年河南省小麥獲得了全面豐收,實現了“小麥總產、品質、種植面積”三個突破。麥收時節,我又到各地麥區采制了系列錄音報道《心窩里飛出豐收的歌》,來體現政策的威力和農村的巨大變化,及時記錄了時代的足音。
2005年5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鄭重承諾要扎實辦好的10件實事中,就有9件涉及“三農”問題。5月25日,我省小麥開鐮的第一天,省委書記徐光春就頂著火辣辣的太陽親臨南陽市鎮平縣麥收現場檢查工作,體現了省委、省政府保證糧食安全的工作重心。隨后,我又來到了駐馬店市農村,采訪小麥跨區機收大會戰,報道了百臺聯合收割機奮戰麥海的波瀾壯闊的畫卷,并通過《收割機帶出來的小康村》的報道來展現農機經營人活躍的身影。在汝南縣三里店鄉十里鋪村,中年農民牛鐵柱手中過去的幾張催糧要款通知書以及當年的免收農業稅和實行糧食直補通知書,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通過《河南農民的幾張通知書》來折射國家從農業支援工業到城市反哺農村的惠農政策的巨大轉變。歷史的影像在我的現場報道聲音里得到了全景展現。
關鍵時刻記者必須在現場是一種精神。“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距離戰場不夠近。”這句在西方新聞界流傳已久的名言,無疑從一個側面告訴了我們,勇氣和犧牲精神對記者職業的需要。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0年8月8日,美國記者愛德華·默羅站在樓頂上,用慣常的語調告訴等候在收音機前的千萬群眾:“你好,這里是倫敦。我現在正站在樓頂上巡視著倫敦。”這是人類歷史上對戰爭第一次進行現場直播。愛德華·默羅所表現出來的非凡勇氣和創造力,為新聞界同仁樹立了一個典范,就連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也常常守在收音機旁準時收聽“這里是倫敦”的現場報道。過去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有著良好的工作作風,“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雨水,早晨一身露水”,被人民群眾親切地稱為“三水記者”。如今,科技發達,交通方便,深入基層采訪不一定非要擠公交車、騎自行車,但老一輩新聞工作者傳下來的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的采訪作風不能丟,那種靠上上網、打打電話、參加個會議就出籠的作品,絕對不會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考驗的精品之作。
去年7月9日到10日,我省信陽、駐馬店、南陽出現了大雨和暴雨,局部地區出現特大暴雨,持續的降雨導致淮河干流以及支流洪河水位猛漲。7月11日中午12點,我省淮河干流出現了一次較大的洪水過程,息縣水文站洪峰水位是自1968年以來30多年沒有出現的大流量過程。省里有關領導干部赴一線指揮,淮河干流和洪河沿岸的干部群眾連夜冒雨上堤搶險。我也在第一時間奔赴一線報道,一過漯河就看到公路兩邊的莊稼全被淹了,有的路段積水有兩三米深,不少車輛熄火拋錨,我們左突右沖才在下午3點來到了重災區息縣。情況緊急,我們在招待所的房間里用開水泡了兩包方便面,還沒來得及吃就隨著省長助理劉其文上了河堤。下午6點,我采制的錄音新聞《省黨政軍領導一線抗洪搶險》的報道就在河南人民廣播電臺當天的新聞聯播節目中播出。
后來我為了做《淮河第一次洪峰順利通過我省境內最后一個水文站淮濱》的現場報道,一直在淮河大堤上守候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凌晨3點洪峰來臨時才把這個消息現場報出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凌晨6點的《新聞與報摘》節目中播出并上了提要,河南人民廣播電臺也在7點的《河南新聞》節目中播出。上午因為國家防總要來現場檢查,我白天也沒有來得及休息就又上了現場。中午12點整,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午間新聞》節目中,我給節目主持人搞了一個《記者連線災區》的現場播報,下午我又搞了一條錄音新聞《信陽災區,救災的同時加緊水庫加固》,在第二天的《河南新聞》節目中播出,整個算下來,我兩天一夜只在采訪車上休息了3個小時。有幾次,我都覺得堅持不下來了,但當時的情況不允許你停下來,后方在急等著你的消息。我是靠責任和意志頂下來的。當時我下定決心,關鍵時刻決不能掉鏈子,我“拼”上了。
總之,堅持關鍵時刻記者必須在現場,是為了更好地做到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更有力地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堅持關鍵時刻記者必須在現場,是為了更好地鍛煉我們的隊伍,促使新聞工作者邁開雙腳深入基層,抓活魚,搶獨家,在做新聞的同時,把黨的意志和人民的心聲統一起來,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群眾的需要聯系起來,讓受眾感到媒體是其工作學習生活中的良師益友,這樣,記者在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也就起到了真正的作用。
(作者單位:河南人民廣播電臺)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