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學報是高等學校主辦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學為主的學術理論刊物,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同時也是高等學校科研和教學工作的組成部分。學報編輯人員屬于學校教學科研隊伍的一部分,但由于學報編輯工作性質的特殊,因此,評價和衡量編輯的“編績”應與教學科研人員有所區分,且體現客觀和公正的原則。
學報編輯工作的多重職責
學報編輯的任務是創造文化產品,具體地說是搜集、選擇作者的文化產品(學術論文),使其中有價值的部分能夠向社會傳播,以滿足讀者的需要,促進社會進步。
學報編輯的根本職責是辦好學報。衡量學報編輯工作的好壞,最重要的是看學報編輯為辦好刊物所取得的工作業績。而學報編輯是整個學報工作的中心環節。所以,要辦好學報,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編輯的學術素養,即學報編輯是否有能力對來稿的學術水平在第一時間內做出初步的學術鑒定。
首先,學報編輯在履行了一套嚴格的信息采集、選題策劃、組稿和審稿程序后,他能否在充分聽取有關專家的意見后按照刊物的理念做出取舍,并能提出切實可行的修改意見供作者修改。
其次,學報有多重內涵,作為高校展示教學科研成果的窗口,學報編輯部隸屬于學校,它要對學校負責,這就決定了它的一個重要職能是履行學校機關職能,滿足校內作者對公平、公開、公正的需求,利用本校經費,開發本校資源,推出本校成果,代表本校水平。
再次,學報的重要使命是追求學術性,它必須面向學術前沿,提升學術品格,維護學術公正,捍衛學術尊嚴,彰顯學術價值。為此,當編輯把眼光投向學術界的時候,當他發現本校學術資源短缺的時候,他必然會把目光投向社會、投向名流,甚至不惜代價獲取優質稿源,并積極爭取社會反響。
最后,學報作為一種學術媒體,它固然有面向學術界的內在要求,更具有出版物的文化產業屬性。學報只有納入商業的運行軌道進行運作,才能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找到出路。如辦理廣告經營許可證,承接法律許可的各類廣告。鎖定目標客戶,細分市場,加大市場營銷,擴大刊物的發行量和市場占有率。編輯要有資源意識和品牌意識,變無償使用為有償使用,增加學報的生機和活力,適時開發相關衍生產品。堅守學術不等于固守清貧,在追求學術品位的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合理、合法的經濟效益。
學報編輯“編績”的衡量準則
“教授級”的學報編輯取得的“編績”未必優于“講師級”的“編績”,是工作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原因在于評價指標體系不同。其實,“學者”僅僅作為一個要素參與到學報編輯工作中,而職業的學報編輯工作需要對專業的宏觀領悟能力、對知名學者的公關能力、對二次文獻刊物的熟悉程度、對學報編輯技術的駕馭能力,等等。換言之,職業學者未必能勝任職業學報編輯的工作,而職業學報編輯基于對期刊現狀的把握,只要選準審稿學者、善于調動周圍的學報編輯資源,完全可以取代職業學者所從事的學報編輯工作。我們認為,“編績”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去衡量。
第一個層面,從編輯文本衡量。首先,要保證刊物按時按質按量出版,確保審稿、編輯、校對、出版、發行等流程的順利運轉,確保作者稿費的按時足額發放和樣刊的及時寄贈。其次,要精心編輯,在標題制作、文本編輯、語言規范、流暢等方面下工夫。再次,要認真、仔細地校對。要統觀全局,細致檢查。如檢查目錄標題和正文標題是否一致,封面、扉頁、版權頁、頁碼等是否齊全,保證編排格式的標準化、規范化。最后,要因地、因時制宜,努力發掘學報所在高校、所在地域的優勢,突顯學報的特色欄目,打造學報的品牌欄目。作為編輯,首先要立足于編輯工作的技能層面,立足于成為能工巧匠。這是做好編輯工作的第一要義。
第二個層面,從二次文獻的轉載(摘)率和作者作品的被引率去衡量。確認“編績”可以依據國內外權威期刊評價中心的評價為重要依據,如論文的引用率、影響因子,國內外重要檢索類期刊和數據庫引用刊物的情況,并以此作為評價作者及編輯工作成績的重要標尺。這是對編輯學術素養的間接考核,它既表現編輯的學術眼光,又表現編輯的學術影響力。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名編輯學術水平高了、影響力大了,自然會“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刊物才能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術期刊加入光盤版,原發期刊似乎不太重要了,在這個號稱“一網打盡”的網絡時代,作品是否吸引眼球,“點擊”率、“下載”率均可與作者的利益掛鉤,也完全可以與編輯的利益掛鉤。
第三個層面,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去衡量。學報編輯一定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掌握黨和國家的各種政策法規與出版方針,提高政治的敏銳性和鑒別力,把握正確的辦刊方向,杜絕政治性差錯,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由于科技論文重要的衡量標準是被引用率和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程度,對引用率較高的已刊論文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較好的論文的作者及責任編輯,應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學術成果的發表,是科學研究活動告一段落的標志,是作者科學研究活動的社會實踐。承認和肯定作者的勞動,就一定要承認和肯定編輯的勞動。
第四個層面,是否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學報的前途在于發展,學報編輯的前途也在于發展。學報發展的問題首先是質量問題,質量是學報的生命。編輯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根據科學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需要,策劃選題、組織稿件。編輯既可以學科為主題設計欄目、組織稿件,更要以問題為中心設計欄目、組織稿件。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把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際問題研究結合起來、把不同學科之間以及文科和理科結合起來、把出成果和出人才結合起來。
第五個層面,是否不斷弘揚與時俱進精神。學報在定位上要改革創新,學報編輯當然要有改革創新意識。高校學報要為高等教育服務,也要為國內外學者服務,為一切對科學感興趣的讀者服務。要樹立特色化的發展理念,走特色化的發展道路。學報編輯應根據學校的傳統、優勢和特色,集中力量,辦好學報。學報編輯要走內涵發展之路,在保持現在高校主辦的格局不變的情況下,根據各地的實際、各校的特色和科研優勢設立專題欄目,走專題化發展之路。
第六個層面,是否培養了科研和教學人才。高校是專門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學報在推動科學研究發展的同時,是否注重對科研和教學人才的培養,特別是扶持一批青年學者在學術界嶄露頭角,成為教學科研的骨干,在提高學校聲譽、樹立學校的形象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第七個層面,高校學報是否從學校的教學科研實際出發,依靠學校的重點學科和優勢學科,及時發表本校承擔的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和各種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是否成為反映高校教學科研成果的窗口和擴大校際交流、國際交流的重要渠道,是否為高校的學科建設和學術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總之,高校有關管理部門在制定編輯考評政策時不應偏離“編績”的軌道去評價學報編輯的工作,應注重對編輯人才積極性和歸屬感的鼓勵,注重對編輯心態情緒上的疏導,增強并激發編輯的工作動力和活力,使編輯更加快樂地精神飽滿地投入到競爭激烈的快節奏的編輯工作當中。
參考文獻:
①教育部辦公廳文件(教備〔1998〕號),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的通知〔S〕,1998-04-01
②王立名: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
③李安綱:期刊的主編應該“三化”〔J〕,鄂州大學學報,2002-03。
④王振鐸:文化締構編輯觀〔M〕,編輯學通論,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
(作者單位:陜西教育學院《遠程教育》編輯部)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