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森,1964年出生在大別山革命老區安徽省金寨縣,20年前定居鄭州。1992年,在廣州舉辦的中華百絕博覽會上以左手反書“龍”字獲大獎,被譽為“中華左手反書第一人”。1998年,左手反書“善”字參加“長城黃河杯”國際書畫大賽,獲一等獎。2000年在上海舉辦個人書法展,并將作品拍賣所得的全部6萬元人民幣捐贈給了上海福利機構。2001年5月,與河南省登封市穎陽鎮敬老院簽訂“百年壽終”養老送老協議,為10位老人養老送終。2002年10月,義賣手書,將全部20萬元義賣款捐贈給“重慶萬州周森慈善愛心小學”。數年來,周森先后為慈善事業捐助的資金達千萬元之巨,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贊譽,曾一度被河南省慈善總會授予“河南省十大慈善新聞人物”榮譽稱號,被中華慈善總會授予“中華慈善大使”稱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和平獎”和“聯合國和諧友好使者”稱號,并榮膺“世界和平大使”殊榮。
一
大別山金崗臺腳下的安徽省金寨縣,是個出過洪學智將軍的紅色革命老區,這個地方留下了眾多革命先行者的足跡,也為當地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周森是聽著一個個革命傳說長大的,英雄的事跡和精神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促成了他自幼剛毅堅強的個性。艱苦的童年生活給了周森以歷練和動力,他立志擺脫貧困來報效這片熱土,從而形成了他幼年時代的人生目標,從那時起他就對社會弱勢群體產生了同情。
周森出生的那個年代留給他的全部記憶就是貧窮、饑餓。他的童年和大多數同時代的農村孩子一樣:淘糞、砍柴、割麥……在上學之余,還要干著一年四季干不完的農活。在語文課上一個偶然的心得改變了周森的人生航線,也改變了他的命運。
那是周森9歲的時候,在一次語文課堂上他無意中翻到了作業本的背面,發現老師用筆蘸著紅墨水寫的批語透過紙張映成了反字,看上去挺好玩的。于是在這好玩之中,周森找到了靈感、找到了他人生追求的目標。從此,一顆童心對漢字反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琢磨如何拆字、如何反著書寫——連他自己也不會料到,自己9歲時因感到好玩而練習、描摹反字的經歷,其實就是在研究中國漢字的反書,也從此決定了他今后的人生道路。
年滿12歲的周森偶然在朋友家里看到一本破舊的《三希堂法帖》,那俊秀飄逸的神韻和靈動飛舞的線條使他對漢字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再一次激起了他對漢字書法藝術的濃厚興趣。看得多了、聽得多了,慢慢地,周森看出來了,每一個字都是有生命的,每一筆、每一畫都有自己的個性……由于家庭貧困買不起紙和筆,他就到山里去砍柴,然后走上一整天將柴挑到集鎮上去賣。寒來暑往,他為練字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功夫不負有心人,到20歲時他的字已是揮灑自如,得到了一些行家的好評。一個巧合的機緣,周森受到著名書法家費新我的點撥,開始了由苦練8年的右手書寫改練左手寫反字。為了使自己能夠隨心所欲地將各種字體用左手反寫出來,他幾乎翻遍所有能夠找到的字典,研究漢字的結構特點、書寫技巧,以奠定自己扎實的書法基本功、文化底蘊。如果來歷數周森練左手反書以來的艱辛往事,那是數不勝數的,光他練字用過的草紙就有2噸之多,用壞的毛筆有200多支。直到1992年,他左手反書的速度已經超過了常人用右手寫正字的速度,提筆一揮而就,幾乎是水到渠成。
習字過程中,周森始終銘刻在心的是,在他還是懵懂孩子的時候,大伯周實敬在教他寫字時說的一番話。要想把字寫好,首先要做到三高:第一是眼高,就是說要多看,尤其是多看大家的作品,取法乎上,看得多了心眼就通,自然會看出門道;第二是手高,是說要練出手勁,練到手上有意到筆到的感覺,說穿了,就是手上要有功夫;第三是人高,這是最難得的,是說人的格調高,心胸高遠、志向遠大、氣象高大,要成為一個有大學問、大智慧、大胸懷、大氣度的人。
每一個太陽東升西落的日子里,在處理完日常工作事務后,周森都讓自己沉靜地看著筆尖濕潤地親吻一張又一張宣紙,看著一個又一個大字在他的左手下越來越美麗、越來越有款有形地飛舞,他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進入了他所醉心的那種專注境界:“專用為務,鉆堅仰高,忘其疲勞。夕陽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指劃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抓摧折,見鰓出血,猶不休輟……”
周森1992年出差到廣州,恰巧碰上了正在那里舉辦的“中華百絕博覽會”,他以一個左手反書的繁體“龍”字震撼南粵大地,獲得大獎。3天時間,200幅作品被拿走收藏。中國書畫鑒評家賈靖宏為其題詞:“功深百練,華夏一絕。”廣州的這次得獎是周森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1998年,周森以左手反書“善”字參加“長城黃河杯”國際書畫大賽,獲一等獎。中國書法界泰斗、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啟功先生稱贊他“書法獨秀”。2000年,在上海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時,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炳森為他親筆題寫“書藝獨秀”。鑒于周森的藝術成就,國家郵政總局向全國發行30萬張5萬套周森作品的“郵資”明信片,以弘揚他的藝德人品。他最終學有所成,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書法寫作者一躍成為舉世聞名的左手反書藝術家。
以“中華左手反書第一人”而聞名于世的周森,也曾被利益纏繞成了一團麻,出人意料的是他選擇的“逃避”方式竟然是在一家寺院里落發出家。其間,他始終不曾放棄過左手反書,在修行中打磨書法,在書法中感悟人生,無形中許多佛法禪理融入到他的筆端,從事慈善事業成了他的心愿,也成就了他今后發展的方向。
二
帶著對書法藝術的不懈追求,周森離開家鄉,幾年間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到各地去拜訪書法名家、揣摩書法碑刻。也就是在他到外地拜師習字期間,他的母親去世了,此時身在廣州的周森正在某地習字,正處于人生低谷期。當得到母親去世的噩耗時,老人已經去世幾天了。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奔喪回家的他跪行了一里多地,雖是跪爛了雙膝,但當他趕回家鄉時,母親入土已有兩天了。他沒能趕上親自為辛勞一生的母親送終,成為周森心中一輩子也抹殺不掉的遺憾。他跪在母親的墳頭泣不成聲。哭得累了,冥冥中他看到他出生時母親在月子里,喝燉了一遍又一遍、整整燉了一個月的雞湯,仿佛看到了母親剛生完孩子,因為缺乏營養而蒼白的臉。過12歲生日時母親為了不讓他低人一等,吃上染成紅色的雞蛋,在家里連買紅顏料的幾分錢都拿不出來的情況下,她踮著小腳撕掉尚未完全褪色的紅紙的“門對子”上的一塊紙,蘸著水把紅紙抹在雞蛋上,勉強弄成了紅雞蛋……周森暗暗發誓:媽,我沒能給你養老送終,以后我要成名成家了,有能力了,一定好好供養像您一樣的慈母!
周森從未忘卻這個誓言。
2000年5月,周森偶然從一位朋友那里了解到,河南登封穎陽鎮敬老院有10位70多歲的孤寡老人,因為經濟困頓,生活得很苦,他的心再也無法安寧。他親自從北京趕到登封,與10位老人見面。看到老人們飽經滄桑、備受艱辛生活肆虐的臉,周森如見到自己父母般地心酸和親切。敬老院因為資金緊張而簡陋不堪,沒有必備的生活設施。周森打定主意:一定要幫助他們,讓老人們安度一個像樣的晚年!
2004年2月17日,剛剛過完春節,周森就冒著嚴寒又一次從北京千里迢迢趕到登封。這一次,他給“父母”們帶來了10萬元現金。為了一表兒子的“拳拳孝心”,他還冒著凜冽的寒風,專程為“父母”們購買了10袋大米、10袋面粉、10箱蘋果、50公斤豬肉,作為給他們拜年的禮物。23位“父母”見到“兒子”歸來,個個激動萬分。一位老太太不停地抹著眼淚,拉著周森的手說:“孩子,你怎么就想這么周到呢?這個村子里就是有親生兒子的老人,有的也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啊……”老人們圍在周森身邊,爭著和“兒子”拉家常。周森握著老人們的手,望著老人們臉上盛開如菊的笑容,忘掉了旅途的勞累。那親如家人的和睦氛圍,使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從2000年開始,每逢重陽節、春節,周森都盡量抽時間到河南登封專門看望這些老人,關心老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身體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每次他都帶上孝敬老人的禮物。老人們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拉著周森的手不停地噓寒問暖。周森說:“因為我自己的母親不在了,我就把這些老人當成我自己的父母一樣,去侍奉也好、孝順也好,盡我的一些能力給他們出點錢,逢年過節去看看他們,我也想找回我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感覺。”為了能讓這些老人們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周森前后為敬老院的捐款累計超過百萬元人民幣,而老人們同樣也把周森當成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據登封市穎陽鎮敬老院院長說,前年敬老院里有幾位老人身體不太好,周森先生聽說了以后從北京飛回來,給老人們看病,還一塊照了合影。可惜的是那幾位老人現在已經不在了,去世的時候還把周森的照片揣在懷里,當時的情景很是感人。
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再沒有比親身經歷和親身感受更能教育下一代的了。周森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表明,書法家生命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書法造詣上,還體現在對社會的關心上,為老人們營造一個更好的養老環境,在周森看來是分內的事情。看著老人們臉上綻開的笑顏,他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如今,這個敬老院在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的一致倡議下,把名字改為“周森敬老院”。
三
萬州古城,渝東名都。上束巴蜀,下扼夔巫。萬川畢匯,千峰競簇。水陸要津,西部門戶。風光如畫,璀璨長江明珠;賈客若云,繁華千年商埠。踏遍祖國山水的周森當然不會放過萬州這“人間仙境”。2003年,周森來到因“萬川畢匯、萬商云集”而得名的萬州,深入三峽庫區采風創作。萬州有如一幅壯麗秀美的畫卷展示在周森面前,周森被眼前怡人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觸景生情的他感慨地說:“我一定會為您留下美妙的“詩篇”!”
行走在山路曲折美麗的小山村里,每天都可以看到正值上學年齡的孩童在山間割草、放羊、喂豬和嬉戲,根本不知道大山外面的世界,看到因家庭貧困早早就輟學的孩子,周森的心里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辛酸油然而生,恍若又回到了幾十年前他出生的那個年代,仿佛看到父親為了給他湊齊學費把別人送的酒拿到十幾里外的鎮上賣幾塊錢的背影;小小年紀的自己到山里去砍柴,然后走上一整天將柴草挑到集鎮上去賣,換回衣食,還有筆墨和書本;仿佛又回到那艱辛卻又樂趣無窮的童年,又聽到鐵筆透過蠟紙摩擦著鋼板的“噌噌”的聲音,用手工蠟紙鋼板油印機幫老師刻考試卷而減免一半學費的情形……那種窘迫生活留下的記憶,令他終身難忘。
夕陽灑在秀美的小山村里,眼望著孩子們一雙雙純凈而又懵懂的眼睛,周森被震撼了。那一刻他想得最多的是,在這么美麗的地方,如果孩子們不能接受教育,將會永遠生活在蒙昧和黑暗之中,再美的風景也要黯然失色!一縷輕風拂過他緊鎖的眉頭,周森的心有些顫栗,“失學”這兩個字成為他心中抹不掉的陰影,他清晰地感覺到血液從腳下沿著血管向上涌,遍及整個身體。他暗暗下定決心,再怎么難,都不能讓天真的孩子們永遠失學!很快,他與當地干部接觸后,決定為這里建一所慈善希望小學。
為了籌集建希望小學的資金,周森輾轉香港、美國等地,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藝術珍品悉數拿出來拍賣,又將自己新近創作的200余幅作品進行展賣。他記不得自己打過多少電話、聯絡了多少人、跑了多少地方、折騰了多長時間。終于,籌建希望小學的錢湊夠了,周森通過中華慈善總會將拍得的2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重慶市萬州區。一所現代化的漂亮的山區小學在重慶萬州落成了。為了表達對周森慈善之舉的感激之情,當地把這所學校命名為“萬州周森慈善愛心希望小學”。同時,周森另捐1.8萬元人民幣,資助該校10名貧困學生的3年學雜費。
當重慶萬州希望小學落成時,周森去學校參加典禮。孩子們打的橫幅卻是:歡迎周森爺爺,感謝周森爺爺。在孩子們的想象中,來幫助他們建學校的一定是個白發蒼蒼的老爺爺,完全沒料到捐贈人周森竟是個身材魁梧、氣度從容、還不到40歲的年輕人。
在“萬州周森慈善愛心希望小學”里,周森還領養了10個貧困家庭的小孩。當周森去一個孩子家里時,發現他家里非常困難,整個家當如果賣掉的話,也就值500元人民幣。只有一只下蛋的雞,孩子的父母把那只雞抓來要送給周森,讓他去補補身體。周森雖然謝絕了,但他的心再一次被打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周森始終如一的情懷,童年時艱難的求學經歷,讓他更深切地懂得失學孩子的痛苦。周森隨著在文化和藝術方面的造詣不斷加深,會時常想起兒時記憶里那些因為貧困而輟學的同學。自此,周森把關懷的目光又全身心地投注到了孩子們身上。他說:“要在有生之年建100所希望小學。”
在隨后的幾年里,河南的蘭考、嵩縣、商城,山東的泰安,山西的昔陽等地都可以看到周森忙碌的身影。“哪里有需要,有可能我就會出現在哪里。”周森淡淡地說。
2004年4月23日,周森通過河南省慈善總會向蘭考縣谷營鄉四明小學捐贈10萬元,用于學校的基礎建設,讓學校減免貧困家庭孩子們的學費。
2004年11月,為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湯泉池小學籌建教學樓,周森又一次慷慨解囊,捐資10萬元。在落成典禮上,周森又現場為對口扶持的10名貧困學生捐款1.2萬元,為新落成的教學樓捐贈了20臺教學用電腦。
2005年,周森捐資5萬元委托中華慈善總會張漢興副會長,用于中西部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2005年“六一”兒童節前夕,周森在看到《教育時報》發表的有關洛陽嵩縣一家農村幼兒園處于困境的長篇報道后,立即通過河南省慈善總會捐出5萬元,幫助該幼兒園渡過難關。
山東泰安周森慈善小學、河南嵩縣周森慈善幼兒園、山西昔陽靜陽周森慈善小學等,一所所希望小學和幼兒園借周森之力順利建成。每建一所希望小學,周森都會同時救助10個貧困學生。他的善行遍及祖國大江南北。河南信陽、蘭考、商城,貴州遵義,甘肅酒泉,湖北神農架竹溪縣等貧困山區都有周森出資捐建的“周森慈善小學”,他使近千名失學兒童重返課堂。
周森還認養了30多名孤兒,贍養了40多位孤寡老人。他深情地說:“建一所學校,就多造福一方;資助一名學生,就多一份希望;贍養一個老人,就多一份歡笑。”
周森的慈善之舉還遠不止這些,每年,周森都會抽出時間到這些地方去轉一轉、看一看,看看還需要什么東西、看看還有哪些人需要幫助。他說:“我會做更多的工作,積累更多的財富,幫助更多的人,這就是我的心愿。”
迄今為止,周森捐助的資金總計已達千萬元之巨。作為一名來自農村的藝術家,周森對人民特別是較為底層的民眾永遠有著深厚的特殊感情。所謂成功、所謂幸福,在周森看來,也就是能為更多的人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情感,這是最有價值的人生,也是至高無上的幸福。
2005年12月,洪戰輝攜妹求學12年的事跡被眾家媒體報道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周森在飛機上看到了關于洪戰輝的事跡,被洪戰輝與逆境作斗爭的精神深深感動。他毫不顧忌路上長時間的勞頓、奔波,渾身的疲憊,立即轉乘飛機抵達鄭州,主動與河南省慈善總會聯絡,表達自己愿意幫助洪戰輝家人的想法。這個品質高尚的小伙子無時無刻不牽動著周森繁忙而匆碌的心。他多次對身邊的工作人員提起,洪戰輝的家庭實在太苦了,他能在那樣苦的條件下撫養妹妹,照顧家庭,作為一個單位,我們的資金再緊張,也要盡能力照顧好他的父親。
洪戰輝從一名默默無聞的學子,成長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洪戰輝的事跡感動了一直視自己為河南人的周森的心,他為有這樣與命運抗爭的好青年感到驕傲、自豪。洪戰輝的生活緊緊地、無時無刻地不牽動著周森遠在北京的心。當他得知洪戰輝父親患精神病十幾年一直無錢接受系統治療時,絲毫沒有猶豫地慷慨捐資5萬元,專項用于洪戰輝父親治療的醫藥費用。
12月19日,大河報以《圍繞洪戰輝父親的愛心接力》為題,報道了省慈善總會、河南第二榮康醫院、周口市、西華縣有關部門聯合救助洪戰輝犯病父親的情況,消息刊登當天,徐光春對此事進行了批示:感謝省慈善總會的積極工作,感謝周森先生的善舉,感謝省第二榮康醫院的幫助。當天,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志斌的批示是:這件事辦得好。要繼續關注洪戰輝父親疾病的治療情況。應向周森同志及省第二榮康醫院和大河報致謝。
當周森了解到,洪戰輝面對好心人給的善款想到在湖南、河南設立“洪戰輝助學基金”,得以幫助更多像他過去一樣艱難求學的貧困學生早日擺脫苦難,周森再一次被小伙子的精神感動了。當他得知洪戰輝的父親洪心清通過全面檢查和積極治療,病情穩定,治療情況良好時,長時間緊繃著的心終于落到了地上,他欣慰地發自內心地笑了。
2006年3月29日,周森向省慈善總會定向捐贈開封縣土山崗中學現金10萬元和價值20萬元的遠程電教設備一套。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在捐獻儀式上,對周森評價說:“一日三餐三兩米,一夜只睡五尺床,財富再多不帶走,要為社會做貢獻。周森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典范。藝術要講品德,和諧社會就需要更多的人來做慈善工作,這就是品德、藝德。”
周森認為,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趁現在活著,應該利用自身資源優勢,行些義舉,辦些善事。他獨來獨往,從不奢求金錢,只奢求藝術。這就是周森,他的作品與他的人品相得益彰。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他說,至少要過三關,一關是家人關;一關是親情關,家人和親人往往很難理解你家和親人都不顧,去幫助別人;還要過自己的人生價值觀這一關。所幸,這三關現在對于周森來說,都已闖過,剩下的就是終生行善、終生不拿自己的書法賣錢。在他看來,藝術的規律是這樣的:先有好的人品,然后才有好的作品。
周森不僅僅自己堅持善行,還倡導藝術界的朋友參與。2001年,他利用自己擔任中國三峽畫院常務副院長的身份和影響力,組織首都各界藝術家助學義捐;非典期間,由他倡議策劃的“首都書畫名家翰墨丹心抗非典大型捐贈活動”,捐獻作品大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現場,給予高度評價。
四
儒家的古典著述《中庸》里就有“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這一表述實質上是揭示親情之愛,是人類親情的自然表露。親情仁愛的自然延伸,便是對沒有血緣關系的他人的關愛,其中包括同宗人、社區人乃至整個民族,一國同胞,世界兄弟。多次被邀到國外舉辦藝術展和交流考察,信奉佛教的周森一直認為慈善不分國界!他決心用自己畢生的精力為社會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書畫藝術,擴大中國書畫藝術在世界的溝通,使古老的民族書畫藝術和世界姊妹藝術能夠更加便利地交流合作;弘揚中華民族博大仁愛的世界觀,弘揚中華傳統慈善文化,從而形成書畫藝術和慈善文化的良性互動,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書畫藝術、了解中國慈善文化,同時為中國書畫藝術走向世界提供及時的交流互動平臺,周森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周森(香港)書畫工作室。如今,他不但在四海之內結交了一大批朋友,還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鄭州等地建有10多個“周森工作室”。每到一處,他都可以隨時揮毫潑墨。
周森表示,成立周森(香港)書畫工作室除了上述目的外,將主要為慈善事業籌集更多的資金,為世界的弱勢群體以及貧困國家提供更多的幫助。基于慈善事業的宗旨,弘揚利他主義價值觀,要確立四個理念:樹立平等互助的“善行”理念;樹立公民慈善義務的“行善”理念;樹立慈善無界的“善施”理念;樹立全新的“慈善”理念。
周森說:“我是一個佛教徒,我信奉佛家的‘慈悲為懷’的宗教理念。我認為要實踐慈悲與博愛就應該多辦學校和多開展慈善事業,更多地關注現實社會的弱勢群體,改善他們的貧苦生存狀況,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提升社會凝聚力,為增進中華民族的團結與融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長期從事慈善事業的周森,名聲越來越大,不斷地受到國內乃至國外的邀請。2003年,周森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地區高級官員喬治·艾倫女士的邀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捐獻了100幅個人作品進行拍賣,所得款項全部用于資助戰后無家可歸的兒童。2004年,周森應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的邀請,赴紐約參加2004年感恩節文藝餐會及向中國艾滋病防治捐款活動,現場揮毫作畫并拍賣,全部所得捐贈給中國艾滋病防治事業。
周森對慈善事業的突出貢獻深受社會各界矚目,他被中華慈善總會授予“中華慈善大使”稱號,并當選河南省政協委員。他的事跡也廣受新聞媒體的關注,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出版報、光明日報等國家級媒體分別以《中原之子周森》、《認養23個“父母”的左手反書藝術家》、《超越親情的愛》、《他用行動落實“三個代表”》、《這就叫德藝雙馨》等為題進行了詳細報道,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強烈反響。
2004年6月16日,周森出現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他是應邀前來參加聯合國頒發的“世界和平獎”頒獎儀式的!因為周森在捐資助教、扶持失學兒童、贍養社會孤寡老人等慈善事業方面作出的貢獻,聯合國隆重授予他“世界和平大使”殊榮。值得注意的是,周森是此次聯合國授獎活動中唯一一位來自中國內地的書法家。這也是繼1956年齊白石先生榮獲“世界和平大使”以來,中國書畫界第二次有人榮膺此項獎項。周森所得的1萬美元獎金,全部捐獻給社會。
結尾
周森很欣賞司馬遷那句話:“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他相信,真正的富有是內心的富有,真正的財富是精神的財富。曾有記者問他如何看待文化,周森一字一句地說:“文化具象地體現在一個人的身上,應該是他的品性、品德、品質。我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我可以坦然地說,我為社會所做的貢獻,能為別人所做的事情,并不亞于一個大學生,也不亞于一個研究生、博士生。”
周森所有的善行、善舉,并非來自高深的理論和特殊的教育,僅僅是源于一顆善良的心;周森的善款金額數量并不算多,僅僅是源于一顆公益的心……周森的朋友、影視演員郭凱敏說:“他的難得之處,就在于他不是在很有錢之后才去積極投身公益事業,而是憑自己的力量,能做多少就盡力做多少。他富有的是那顆公益之心。”
全國政協常委、中華慈善總會會長范寶俊在接受陽光衛視的采訪時說:“周森在書法家當中,不是有錢的人,也不賣一張字,但他是中國書法界慈善捐款最多的人,我很尊敬他的人品,很佩服他的人品。”
周森在事業上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在精神上是寬裕的、滿足的。常常讓他引以為豪的是,他不僅有自己摯愛的事業,有40多位“父母”,有數以千計視他如再生父母的孩子,還有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的上自各級領導下至平民百姓的知心朋友。
周森是一位當之無愧的愛心大使,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把愛和希望的種子播撒,給他所體會和理解的幸福做了最好的詮釋,他的善行也使他的藝術人生更為光輝瑰麗。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