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會議報道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的會議新聞出現于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報紙、公元前59年羅馬公告式官方公報——《每日紀聞》,它是羅馬執政官尤利烏斯·愷撒下令每日公布的元老院及公民大會的議事紀錄。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西方的媒體業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會議新聞報道規范。
凸顯新聞,淡化程式
西方對會議報道的研究和實踐運作,已形成規律性的共識,即會議新聞就是抓最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加以報道,不計較會議程式和會議的規模問題,不去刻意隆重地報道所謂重大的會議新聞。這與西方國家的政治結構、價值觀念、新聞體制有著直接的關系。國會、政府或立法機關開會,媒體是從向受眾負責、滿足受眾知情權的監督守望的角度去報道會議的,沒有義務唯命是聽、大張旗鼓地去報道會議新聞。其實核心的問題是他們的媒體幾乎都是私營的,他們報道會議新聞不受政府、政黨的直接干預。他們不存在會議報道改革的問題,有的就是按照會議活動報道規律行事。
深度加工,拓展外延
“新聞報道與事實真相之間的關系第一層次是新聞發布會稿、新聞發布會、演講、聲明;第二層次是證實性材料、背景、記者觀察、自發性事件;第三層次是重要性、影響、原因、結果、分析與解釋。第一層次的收集表層事實等同于新聞記者在表層采礦,報道多數建立在消息來源提供的材料的基礎上?!?sup>①所以傳媒和記者不應過分依賴會議舉辦主體提供的信息,而應進行信息的拓展和加工是西方新聞界的共識。西方國家的新聞媒體也經常采取“以點觸面”的報道方式,即以會議為突破口,全方位、多側面地剖析重要會議,在會議中提取受眾關心的內容。
首先注重新聞背景的運用。西方記者會議新聞報道無論采取什么形式寫作,都十分注意結合報道新聞事件穿插交代新聞背景。他們認為,“不使用背景材料,幾乎沒有什么報道是全面的。忽視這個忠告的記者,他們決不能給讀者和聽眾提供充分的情況。事件不是突然從不知什么地方蹦出來的。記者的任務就是發現它們的起因,說明它們的發展,而且最好在一個最短的篇幅里做到這些。”②
其次是善于進行解釋性報道。解釋性報道不同于新聞背景,而“是一種背景性新聞,是通過大量使用背景材料,揭示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深層意義的分析性報道”。③具體到會議報道中,解釋性報道重在運用背景材料分析會議中的新聞事件發生的原因、意義、影響或預示發展趨勢,從而從根本上克服了動態的會議新聞報道膚淺零碎的毛病,幫助讀者透徹地理解新聞背后的信息。這種拓展會議新聞功能的有效表現形式,在西方媒體尤其是平面媒體上備受青睞,并把它作為報紙與廣播、電視抗衡的主要手段。
側面亮化,變換視角
會議的新聞點不是只局限于會議的主席臺上,不是只能聚焦在主辦方的正面言行上,有時變換一下看待會議的視角,往往能收到獨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這需要記者用非同尋常的眼光來發現會議潛在的亮點、用靈敏的新聞鼻嗅出會議的“另類”價值。西方的會議新聞報道中不乏這樣的精品。
跳出會議,內外結合
西方新聞界自詡為與行政、立法、司法并列的第四權力,他們把行使環境監測、進行輿論監督視為自己的神圣職責,對主辦方操縱的會議議程始終抱有一種審視、懷疑的態度。正所謂“能見度愈高的新聞,愈可獲得記者的青睞,但對新聞媒體而言,其價值卻相對較低,形成‘套餐新聞’?!?sup>④因此,西方媒體的記者在報道會議新聞時,從來不會僅僅局限于會議本身,充當會議發布者的傳聲筒,而是跳出會議,從更廣泛的社會生活中去發現新聞事實,以重新檢視會議發布的信息。
機動靈活,化整為零
西方記者不僅在會議報道內容方面注意新聞價值的提升、開拓和再發現,對于會議新聞形式的創新也同樣孜孜以求。其中對于規模大、性質重要、內容豐富的會議,通過一題多條、集中主題等“化整為零”的辦法,進行連續或者分題報道就是一種別具匠心的會議報道樣式。像美國合眾社一資深記者采訪西哈努克在京舉行的一個記者招待會時,就發了49條消息。
客觀報道,可信度高
客觀報道是西方記者秉持的基本新聞理念,是西方新聞界最重要的新聞理論和新聞寫作理論。客觀報道理論認為,客觀公正是新聞報道的必備特性,忠實地敘述事實,事實與意見分開;冷靜敘述,不過分形容;注明消息來源等是保證新聞客觀公正的要件。相對于會議新聞來說,客觀報道理念早已滲透其中。
重視新聞事實。西方記者報道會議消息,并不是大段大段地摘抄講話者的講稿,使新聞報道變成會議記錄,而是在有新的事實信息出現時才會在文中彰顯。所以我們看到的會議新聞稿件大多不會是會議的原版照錄,而是有選擇地將重要的內容如實報道,這其中一個重要的選擇參考指數就是新聞事實,而非演說者認為重要的強調指出的就一定會濃墨重彩地突出。
冷靜敘述。西方記者的會議新聞報道,總是以平靜的語氣敘述新聞事實,控制使用感情色彩鮮明的詞。我國記者常用的所謂“強調指出”、“熱情洋溢的講話”等更是西方記者所審慎使用的。
引用直接引語?!皼]有直接引語,你的報道就顯得死氣沉沉,甚至變得不可信。”⑥西方會議新聞在報道發言人的某些講話時,并不求全,而是取其一端,突出特點,在關鍵的地方,他們總是直接傳遞發言人的語言信息,而不像我國不少媒體用記者的身份越俎代庖地去轉述發言人的講話內容。直接引語的好處就是讓人物自己說話,傳遞出重要的信息。
生動形象,可讀性強
西方記者會議報道中注意親臨現場,關心會議現場的細節,并在文中穿插現場的小鏡頭,豐富會議新聞的表現形式。一些成功的會議報道常常在報道中以充滿現場感的小鏡頭作為導語,或在文中穿插一些從現場抓到的活潑的細節,以打破會議報道的沉悶感和模式化。他們的會議報道有時也運用視覺新聞的手法,以記者的現場目擊和親身經歷為視點,由記者帶著讀者一起走進現場,去感受、去觀察、去思考,從而大大增強了會議報道的可讀性。如美國記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會議新聞《私家偵探召開首屆偵探公司年會》是這樣開頭的:“本報訊他們走起路來,皮鞋并不吱吱作響,他們也不用撇嘴角示意來代替說話,他們更無意照著什么人的下巴猛擊一拳。這十幾個昨晚在舌爾曼旅館集會的貌不出眾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私家偵探。在那里,他們召開了戰后首屆國際偵探公司年會?!笔中蜗髠魃?,富有可讀性。
注釋:
①【美】梅爾文·門徹:《新聞報道與寫作》,華夏出版社,2003年,274~275頁。
②【美】麥爾文·曼切爾:《新聞報道與寫作》,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75頁。
③劉明華《西方新聞采訪與寫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81頁。
④羅雪科(B.Roshco):《制作新聞》,臺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7頁。
⑤杰克·海敦:《怎樣當好新聞記者》,新華出版社1980年版,第193頁。
⑥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寫作組:《新聞寫作教程》,新華出版社1986年版,87頁。
(作者單位:開封日報社)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