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媒體的多名記者面對同一新聞資源(比如會議、事件、人物等)進行采訪所產生的新聞稱為“同源新聞”。由于同源新聞的來源相同,所以極易出現千人一面的現象。實踐告訴我們:同源新聞也能寫得“出彩”、產生精品佳作,關鍵是記者要有高度的新聞敏感和見微知著的洞察力,要有從新聞資源的“相同”中尋找“不同”、從“一般”中發現“特殊”的真本領,寫他人未寫的角度,發他人未發的聲音。
慧眼識珠——“看”出來的名篇
同題新聞如何戰勝和超越對手呢?記者的一雙眼睛,對事物要有獨到的觀察力、很好的透視力和真假是非好壞的鑒別力。有這樣的新聞眼,才能在眼花繚亂、紛繁復雜的事物面前捕捉到常人不易發現的美好、珍奇的東西,寫出獨具特色的好新聞。
如1984年,北京天安門廣場慶祝建國35周年,新華社資深記者在浩浩蕩蕩的人群中看到了有人舉起“小平您好”的橫幅,于是寫下了不俗短文——《告別萬歲》,這篇用眼睛看出來的新聞成為歷史事實的優秀記錄,成為有口皆碑的名篇佳作。
鼻靈巧辨——“聞”出精品
人們形象地比喻記者要有“新聞鼻”。記者的“新聞鼻”對來自采訪現場的信息資源要有良好的吸收功能、辨別香臭味道的功能、“濾塵”功能和調節“溫度”“濕度”等功能。一旦進入工作狀態,記者就要充分調動這些功能,四處搜索有價值的信息,往往會有新的發現,寫出獨樹一幟的力作。2005年11月29日,省人大常委會第一次審議《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條例》(草案),河南省會各家媒體對此事均有關注,但在旁聽審議時,大河報記者注意到一個情況——《條例》(草案)中竟有三分之一是處罰條款,其中48種情形均是罰款200元!法律是“以人為本”教育為主還是“以罰代管”罰款為主?懷著強烈的疑問,記者寫出了4000多字的獨家厚重報道——《民本思想對撞罰則過濫》,不但超越了同城媒體,更促使省人大常委會迅速將《條例》(草案)向社會公布,公開征求群眾意見。
嘴巧善問——“問”出貼近性新聞
新聞講究貼近性。貼近性可以是地理上的貼近性,也可以是心理上的貼近性。國內的一些空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地震、中國人在巴基斯坦遭綁架等,就地域而言,這些常常只是一些國內和國際的“同題新聞”,但有時,類似新聞的追問常常使新聞“本地化”,照樣可以做成出彩的獨家新聞。
2002年6月23日,伊朗發生6.3級大地震,6月24日《北京青年報》頭版刊發了一位被從廢墟中搶救出來的伊朗女孩照片,在一旁配發的一條新聞是《伊朗地震華人平安》。這種做法可稱為“追問式報道”。在大家就事論事的報道新聞和關注新聞之外,他們往往能抓住受眾的心理以“追問”的方式“做”出一些很有價值的新聞。這其實是一種事半功倍的新聞“做”法。上面這則新聞只需打個電話給中國駐伊朗大使館即可。操作很簡單,但其中反映出來的新聞運作思路卻非常獨到。
劍走偏鋒——“切”出獨家視點
新聞競爭,有時會用得上避實就虛。避實就虛,不僅要避當前的對手,還要避以前的對手,也就是避從前人家多次報道過的老套。避實就虛包括逆向思維,從看到杯子“已經裝滿一半”轉變為“還有一半是空的”,那么就存在著重大的創新機會。
1996年,北京各報宣傳李素麗,消息、通訊四面出擊?!侗本┣嗄陥蟆穭e開生面,開辟一個征文專欄《我坐過李素麗那趟車》。充分利用李素麗的特點——對其宣傳可以被大眾印證,讓群眾“發言”來夸勞模。僅半個多月,就收到100余封來信。報紙刊發了《好奇》、《讓座》、《暖流》、《同行》、《進京》等有代表性的文章,感染了更多的群眾,為了驗證,一些人悄悄去乘李素麗的車,弄得那趟車異常擁擠……
耳聰善用——“聽”出大作
記者的一雙耳朵,不論面對任何采訪對象都要處于“臨戰”狀態,對人們說的每一句話都不放過,都要側耳傾聽、聽得入耳,并保持高度敏感,盡一切可能從人們的言談之中發現有價值的東西。這種“聽”不僅在采訪現場,就是在用餐、閑聊等活動中也要一絲不茍地堅持下去。這樣,往往能聽出真話、反話、弦外之話和要害之話,經過分析、加工、提煉,發現他人所未發現的有重要新聞價值的線索,寫出有別于他人的精品。
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期間,我國代表團奉命向大會主席透露,將邀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到中國訪問。一次,大會主席與另一人小聲議論此事。在場的許多記者都沒有在意,只有日本共同社的一個記者留心聽到了,他意識到這是化解中美關系20多年堅冰的信號,于是抓住這一線索進行采訪,從體育外交的角度發了一篇關于打開中美友好大門的政治性報道,轟動了全球新聞界。
心靈善思——“想”出好角度
“準確的新聞辨別能力”是指新聞記者判斷哪些事物值得采訪報道的能力。判斷某些看來不太顯著的社會信息和新聞線索能否引發出重要新聞;判斷某個已經報道的新聞背后是否還隱藏著更深的新聞內容;判斷新聞報道中有無適合進一步擴展報道的內容等多個方面。在同題報道中,這是戰勝對手的一個重要方法。
2006年3月,俄總統普京訪問少林寺,河南媒體各自拿出看家本事,報道精彩紛呈,給讀者全面呈現了普京訪問少林寺的方方面面。但筆者注意到,精彩之中也有小遺憾——3月27日晚,央視新聞會客廳播出了對少林寺和被普京扛上肩的8歲小和尚的專訪,釋永信講述了“(保鏢與少林武僧)不比武是因為雙方都輸不起”等鮮為人知的細節,小和尚也首次透露為何要到少林寺習武的故事,這些內容都是河南媒體所沒有報道的。
央視其實是贏在一個“想”字上。想出好角度,邀請少林寺方丈到報社接熱線連線讀者,當時河南紙媒如果想到,應該一樣能夠做到。
腿勤手勤——“搶”到第二落點后來居上
盧斯(美國《時代》雜志的創始人、總編)曾提出“快新聞”與“慢新聞”。借用這個區分,“快”是搶新聞的“第一落點”,是先發制人的時效競爭;“慢”是在不失時效的前提下搶新聞的“第二落點”,是后來居上的質量競爭。以第一點新聞為由頭,挖掘新線索,歸類綜合,引出更多的觀察與思考,把人家的小新聞接過來做成自己的大新聞,這是常見的搶“第二落點”的手法。2004年10月,某報首先報道——《明年3月——鄭洛宛三城市電話號碼升為8位數》,隔了一天,漏掉此稿的大河報找到了自己獨家的“第二落點”——《升位方法為前頭加6》,并對此次升位進行了詳細解讀。
當然,記者的這種功力來源于刻苦學習文化知識、認真積累社會生活實踐經驗、熟知政策法規、把握宏觀世界動態、洞察微觀世界情狀和矢志不渝的追求等等。
(作者為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駐焦作記者站站長)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