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目前,很多新聞媒體都存在著會議新聞多、領導人活動報道多,報道基層少、報道人民群眾的活動少;報道領導新聞視角多,群眾新聞視角少;新聞工作者浮在上面多,真正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少,了解民心、民意、民情少的問題。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只有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為群眾辦事,身子才能下移,視角才能下移,才能以百姓的視角看問題、想事情,才能以小見大,采寫出的作品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發生在基層的實事,才能真正把群眾關心的事情與服務大局結合起來,也才能寫出更具有可讀性和指導性、符合時代要求、群眾又喜聞樂見的富有生命力的好作品。
“貼近群眾”是黨報對新聞工作者的根本要求
黨報的生命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這片沃土之中,黨報能否贏得最廣大的讀者群,這就要看是否擁有一支善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走群眾路線的新聞隊伍。
其實,好的新聞作品,靠什么?靠的是好的新聞素材。要獲得好的新聞素材,就需要記者邁開雙腳走出去,到群眾中去、到基層去、到實際生活當中去,去做深入細致的采訪和深入扎實的調查研究,去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好的作品準備足夠的“原材料”,否則,眼皮只盯著上邊,時常充當領導的影子,基層就算有再好的素材也會與之擦肩而過。
記得1997年春節剛過,我被派到市委組織部農村基層組織整頓辦公室幫助工作,在各縣區匯報工作時得知一個集體上訪長達9年、矛盾雙方為上訪告狀花費20余萬元,直接經濟損失300多萬元,且驚動國家六部委和省市主要領導的全國“知名”上訪大戶——原郊區東風鄉紅旗村,通過8個月的農村基層組織整頓工作,實現了由亂到治,使昔日的“上訪”大戶變成了全區的先進典型,成了郊區真正意義上的一面“紅旗”。隨即我就萌生了一個念頭: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把這個典型報道出去,通過新聞媒體用正確的輿論去指導當時的農村黨建工作。
為了挖掘這一典型,我先后6次深入該村,走街串戶,到田間地頭、村辦工廠等,找當時上訪雙方的帶頭人,挖矛盾的由頭、問題的癥結,找前后9年間參加過上訪的人,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經濟狀況;找群眾座談經過農村基層黨組織整頓后,新班子給村里帶來的變化。
通過一個多星期的采訪,先后走訪群眾百余人次,我掌握了充分的第一手資料,最后寫成了長篇通訊《黨建隊春風化雨紅旗村由亂到治》,在《安陽日報》頭版頭條發表,并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對當時農村黨建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整頓亂村提供了有力的借鑒。市委主要領導到該村考察后,把該村的發展變化形象地概括為:昔日鬧矛盾“你死我活”,今朝求發展“你追我趕”。
“貼近群眾”是黨報記者職業道德的具體體現
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就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說群眾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做群眾想做而做不到的事。能否做到這一點,是一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具體體現。
1994年冬,在一次與朋友的閑談中了解到,不少單位的領導或為領導開車的司機,每天用公車接送孩子上下學的特別多,尤其是名牌學校。且不說每天上下班時間接送孩子的小車能把道路堵塞,僅車輛維修費、汽油費每年要給國家造成多大經濟損失,群眾怨聲載道。聽罷朋友的議論,新聞記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當即就促使我下定決心,要把這一現象用記者的眼光、群眾的口吻在報紙上曝光。為了抓到現場,我幾次犧牲吃飯和休息時間,提前趕到市某小學附近,不僅記下了車牌號,采訪到了開車人、騎自行車接送孩子的家長,還采訪到了不少從小轎車里走出的小學生。經過幾次現場采訪,并走訪了幾家汽車維修廠家和加油站,最后我寫出了一篇極有分量的調查報告《公車接送“小皇帝”的連鎖“效應”》。該文從公車的維修、汽油費、道路的暢通,寫到對孩子的影響,一直寫到黨的干部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該文見報后,不僅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還引起了市領導的高度重視。隨之而來的也就可想而知了——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小轎車不見了、道路暢通了,群眾的怨言消失了、干群關系密切了。看到這一現象,作為一名記者,我既感到欣慰也感到責任的重大。
“貼近群眾”是新聞工作者的最高境界
在新聞一線工作了20年,我深切地感受到,作為一名黨報的記者,如果把自己比作一棵小草的話,群眾就是自己扎根的那片沃土。要想使自己不斷成長、壯大,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就永遠離不開群眾這片沃土。
改革開放已經20多年,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人都感受到了社會生活的變化。群眾的生活豐富了,社會內容就豐富了,“活魚”多了,我們采訪的新聞內容也隨之豐富起來。不僅有了“活魚”,還可以在“活魚”中挑選更新鮮的“活魚”。
2003年春節,我和愛人、孩子回老家過年(在此之前,我已經幾年沒回去過年了)。這次回去看到了家鄉的巨大變化,以前的年三十晚上,家家的婦女都拿著大包小包的香、箔到廟上去燒香、磕頭,向各路神仙祈求來年的全家平安和農作物的豐收。而這次,不見了燒香、磕頭的,多了學習電腦的,她們說學電腦能及時了解和掌握致富信息,能學到農田管理技術。聽到這些,真使我耳目一新。為此,我一有空就走東家、串西家,了解新時代農民的想法、心思和愿望。通過多方走訪,我從農民那里獲取到許多在城市難以找到的新聞線索和老百姓贊揚黨的好政策的生動語言,回來后,寫出了《農村嬗變話桑梓》、《少了磕頭的多了上網的》等一組與他人角度不同、語言樸實、感染力強、字里行間都體現出是黨的好政策讓農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好稿件,在版面的顯著位置刊出,贏得了一致好評。所以說,“貼近群眾”,深入到群眾當中去,潛入到“深水”,就不怕沒有“活魚”,就能寫出反映時代風貌、讀者喜聞樂見的好文章。
(作者單位:安陽日報社)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