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報學專家戈公振曾說過:“報紙之元素,新聞而已。”英國著名記者斯蒂德也說:“報紙最大的功能便是采集、傳播和解釋公眾所關心的新聞。”而一般說來,“新聞信息與受眾的距離越近,新聞價值越大。人們會特別關注一些與自身在地理上接近的信息,因為這些信息與他們的生活有更直接的聯系。”①尤其是對于在互聯網、電視、廣播和中央、省級大報夾縫中生存的地市黨報來說,充分重視、挖掘、利用好本土新聞資源,不失為提高報紙質量、贏得讀者青睞、提高報紙市場占有率的有效途徑。
正是基于上述認識,有著50余年辦報歷史的開封市委機關報——《開封日報》2006年全新改版,把做強做大做深做活做透本土新聞當成了改版的一個重要內容,并新設了專門的本土新聞版——開封新聞版。該版是整張報紙的小封面版,是除了一版以外的另一個臉面,位置十分重要。在不斷摸索改進中,《開封日報·新聞版》逐漸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一、平民視角,人文關懷,增強本土新聞的貼近性
《開封日報》的本土新聞報道由居高臨下的“俯視”轉向深入普通人生活的“平視”,用著名學者、記者范敬宜的話來說,就是“同中央精神貼得近些近些再近些,同群眾脈搏貼得近些近些再近些”。在報道中,注重關注人的命運、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關注人與社會和諧發展、關注人如何在變革的社會中完善自己的心靈訴求、關注歷史文化在社會發展中受到的沖擊……普通人、開封尋常百姓成了新聞主角,來自基層第一線的真實感人、現場感強、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時代精神的鮮活新聞占據了不少版面。“通許保姆在北京”系列報道連續在開封新聞版頭題等重要位置刊出,讓那些過去不為人重視的保姆、農民工成了焦點人物。
對于本土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對于百姓的一些煩心事、難心事,《開封日報》也不回避,而是在“幫忙不添亂”的前提下,聚焦熱點,攻克難點,化解疑點,讓老百姓覺得報紙不但貼近,而且“貼心”。報紙開設了《民生熱線》、《社區故事》等欄目,與市長熱線等聯動,讓諸如下水道堵了等小事情在這里得到反映和解決,狂犬病增多背后隱藏著什么,炎炎夏日“烤問”我們的綠陰哪兒去了等大問題也在本土新聞版面上得到探討。
二、解疑釋惑,發布信息,增強本土新聞的服務性
“有用的就是最好的”,這是一句廣告詞,也是報紙參與競爭必須明白的一個道理。從信息的絕對容量來看,《開封日報》沒有優勢,不可能超過其他動不動就出四五十個版的報紙,可《開封日報》注重強化有效信息量,來對抗其他媒體海量信息的競爭。報紙注重以創造性的思維來挖掘、利用地方新聞資源,“善于從老百姓的視點來報道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大計,從保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角度來報道有關的法律法規,從市民的角度來報道黨和政府的相關會議和活動”。②
《開封日報》開設了《生活資訊》欄目,這個欄目就像“幫你辦”、“包打聽”一樣,將低保金如何申領、下崗職工子女入學有哪些優惠政策、良種補貼券是怎么回事等問題一一解答,并講解“高溫紅色預警”表示溫度達到多少攝氏度等小常識。
2006年各類各級考試開始之前,我們又開設了《升學進行時》欄目,全方位報道幼兒園、小學入學及小學升初中、中招、高招的有關政策。開封小學升初中的學區劃分是怎么劃的,一些熱門學校今年藝術特長生招多少、薄弱學校“分配生”指標如何分配等,這些只有《開封日報》才會登的新聞,這些“人無我有”的報道,吸引了讀者的眼球,提高了讀者對《開封日報》的忠誠度,讓他們一有事情,就去找、去問《開封日報》,看它怎么說,讓它幫忙辦。
三、加強策劃,吸引讀者,增強本土新聞的互動性
作為一張地市黨報,如果沒有策劃,僅憑記者采寫的稿件和通訊員自發來稿,也不難填滿版面,但這樣報紙會顯得被動、零碎、缺少主題和風格,有限的本土新聞資源也會流失,在報業市場上就會失去競爭力。而且,“如果說,在都市報誕生之前,市民不過是新聞的旁觀者,那么隨著都市報的出現及發展,他們已從旁觀者變成積極的參與者。可以說,都市報的蓬勃發展培育了民眾參與輿論監督的意識,鍛煉了他們的能力,并且激發了他們急于在新聞事件現場表現這種參與的欲望。”③
花園小區是開封市建設較早的一個安居小區,由于種種原因,該小區治安不好,屢屢發生被盜事件,小區居民反映強烈,《開封日報》在對小區情況進行客觀全面報道后,又深入一步,分析問題出在哪里、有沒有解決辦法。在報社的“撮合”下,小區居民代表、物業管理、公安部門等第一次坐在了一起,從自身找原因,平靜地商討解決辦法。亂開的門堵上了,保安制度健全了,居民的防范意識增強了,小區的治安狀況好轉了,很長時間沒有再發生盜竊事件,居民代表來到報社報喜。《開封日報》并沒有就此停止,而是進一步解剖麻雀,找找我們身邊還有多少“花園小區”,出路又在哪里,“關注花園小區治安狀況”系列報道一連數十篇,反響較大。
《噴過藥的葉子全落了青葡萄再難成熟了今秋的希望落空了(引)令王振北心酸的青葡萄(主)》一文一見報,就以其醒目的標題引人注目,讀者紛紛打電話要求好好查一查事件的真正原因,絕不允許類似坑農害農事件再次發生。市農林局領導也介入此事,指派專人取樣檢驗,并追查生產廠家的責任。一位朝鮮老人寄信給開封市民政部門,希望能幫著找到其在開封的親人。這封國外來信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幫友善鄰邦的老人了卻心愿立即成為《開封日報》一個行動的主題。在眾多熱心讀者的幫助下,老人的親人找到了,《開封日報》在讀者群中的影響也可見一斑。
標題的鮮明與生動,行文的流暢與清爽,版面的清秀與大氣,言論的銳度與厚度……調動一切手段,《開封日報》把本土新聞、地方新聞做大做強,因為《開封日報》人明白,《開封日報》就像一棵樹,“站在‘地方’的土壤上,突出‘地方新聞’特色,才能長高,才能壯大”。本土新聞正成為《開封日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越來越重視、應用越來越多的重型武器。
注釋:
①江澤文:《網易新聞大“變臉”》,《傳媒》2006(4)。
②王虹蔚:《充分利用地方新聞資源》,《城市黨報研究》2003(2)。
③陳力、歐陽謹文:《地方如何經營都市新聞》,《新聞前哨》2005(11)。
(作者單位:開封日報社)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