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中國法制建設的進程,電視法制節目近些年來日益壯大成熟。作為內容宣傳者,節目代言人,同時也是與觀眾交流溝通者的主持人,無疑對法制節目的優劣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持人的言談舉止不僅代表其個人,同時更代表節目乃至電視臺的整體素質。
一、政治素質
在社會主義新聞事業中,政治素質無疑是主持人基本素質的首要一環。要說明的是,“政治”在這里并不是一個大而空泛的概念,而是體現在具體的內容上。
首先,法制節目主持人應樹立明確的導向意識,既要堅持正確的大方向,又要把相關思想融入到具體節目中去,做到“于細微處見精神”,力求在點滴言談舉止中閃現光芒,在政策、法律等方面把好方向。
其次,電視法制節目主持人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充分樹立為法制建設和觀眾服務的意識。法制節目的自身特征要求主持人要充分意識到肩負的社會責任,不能“獨善其身”,只求自保,而必須時刻以自身言行作出表率;不能居高臨下,擺出一副“專家”、“權威”的架子,而必須為社會和受眾著想,樹立服務意識,努力解決實際問題。
二、文化素質
電視事業的飛速發展和法制節目的自身特點,決定了法制節目主持人在提高文化素質時必須處理好“雜”與“專”的關系,做到一方面是個博學的“通才”、“雜家”,一方面又是法律方面的“內行”“專家”,即具備復合型的知識結構。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主持人撒貝寧是北京大學法律系碩士,法律專業底蘊使他在主持時有板有眼、游刃有余,因而頗有“臺緣”。
在實踐中,許多優秀主持人并沒有顯赫的“學歷資本”,也不是“科班出身”,但持之以恒的求知進取同樣使他們獲得了成功。重慶衛視《拍案說法》主持人韓詠秋早年畢業于技校,曾在化工廠廣播站任職(后來取得本科學歷,并在西南政法大學攻讀在職研究生)。他為了了解電視節目的制作流程不惜從場記做起,后又深入農村基層采訪4年,完成了從播音員到主持人的轉型。經過長期的積累磨煉,韓詠秋才達到了如今的高度,他的成功再次證明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三、心理素質
有無良好的心理素質直接關系到節目的主持質量,由于法制節目主持人經常要面對社會陰暗面,甚至與各種犯罪嫌疑人打交道,這就更要求他們必須具備穩定而優秀的心理素質。為此,法制節目主持人應著力加強兩方面的能力。
一是自信。法制節目主持人應該努力加強語言、思維、應變力、觀察力等各方面的鍛煉,注重從生活工作的一點一滴中持續積累;應該在工作實踐中堅持學習,增強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對自身的正確認識;應該不斷從成功中吸收經驗,從挫折中吸取教訓。只有如此,才能在工作中建立起充分的自信。
二是自控。在電視法制節目中,主持人的交流對象很有可能會表現出一些非常規、超出預想的觀點或舉動,此時,主持人的自控能力便顯得至關重要,他不能被交流對象牽著鼻子走,不能在不適當的時機表露過激的感情,而應當始終把控全場,以平常心對待外來的刺激,隨時對自身狀態進行恰到好處的調控,把自己的愛憎是非觀念隱蔽在對事件的客觀敘述中。
四、專業素質
電視節目主持人是電視傳播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無論臺上還是臺下,他們總是觀眾關注和評說的焦點。要想成功應對這種挑戰,除了前述三種基本素質外,電視法制節目主持人還應具備高超的專業素質,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語言規范生動,感覺敏銳,反應迅捷,善于溝通,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和表現力。節目主持人的業務修養,相對集中地反映在是否具有嫻熟的有聲語言表達能力上。一名合格的法制節目主持人同樣要具備扎實的播音專業基本功,做到吐字清晰、語言得當、表達準確。在此基礎上,他還要注意“將法理語言轉化為百姓熟悉的生活化的語言,將抽象的文字語言轉化為口語化的語言”①,這樣才能取得預期的傳播效果。
同時,由于節目中經常涉及各種交流,主持人的溝通與表達能力便顯得尤為重要。現場話題的起承轉合,節目氣氛的適當調控,乃至熒屏前觀眾的關注熱情,很大程度上都系于主持人一身,他們能否始終保持敏銳的感覺,及時做出迅捷正確的反應,并進行恰如其分的表達,這與節目的質量高下息息相關。
具有人文關懷意識,凸顯平民化風格,表現人際親和力。電視法制節目發展到今天,不僅具有傳播法律知識,樹立法治精神,促進法制建設等功能,同時也應承擔起從法治層面上弘揚人文精神的任務。央視資深法制節目主持人肖曉琳認為:“法制節目中的人文關懷視角,就是立足于一切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的立場和視角,去關注事件、案情以及在你的節目中體現的對每一個主要人物的體驗和經歷。”②
需要注意的是,電視法制節目主持人“以人為本”的理念應該貫穿節目始終,以平民化的心態把視點拓寬到有關當事人的生存狀態,從點滴中表現出對“人”的關切。
集采編播于一身的業務能力,具有合作意識。主持人節目形態的發展使得當前的電視節目呼喚“多面手”類型的主持人。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第一線,善于思考,勤于動手,主持人才能在實踐中培養和鍛煉出全面的素質與能力。
主持人是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一座人物化的橋梁,而這座橋是由許多人共同搭造的。電視媒體的特性決定了這是一項多工種組合協調的事業,電視法制節目主持人的成功固然離不開自身的高素質,然而更離不開其周圍團隊的團結合作。稱職的主持人會以強烈的敬業精神、團隊意識投入到節目的制作當中,以集體的力量為觀眾奉獻一道道精美的精神與視覺大餐。離開了創作集體,主持人終將一事無成。
樹立現場意識,敢于走出演播室,在現場充分展示自身風采。中國傳媒大學葉鳳英教授提出:“電視新聞的現場意識來自于新聞傳播對電視媒介本身的特殊要求,現場意識是指電視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時要有‘我在場’的觀念,要充分展示事件現場的情況,要善于現場發現和捕捉信息。”③現實中,最能打動觀眾心弦的法制節目往往是來自現場的報道,它那震撼人心的力量使人難以抗拒,現場發出的畫面和聲音帶給觀眾的是一種同時空的體驗,使他們產生心靈上的共振。
樹立創新意識,積極參與到策劃過程中。主持人從事的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對他們而言,創新意識也是一項必備的素質,只有具備了創新性的思維,法制節目主持人的個性魅力才能永葆生機。創新性思維如何能夠體現?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許有很多種,但積極投身于節目的策劃過程無疑是一個好辦法。無論哪一種策劃,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創新、為了出奇、為了顯現出與眾不同的特點。唯有不斷創新,節目和主持人本身才能吸引更多的關注,保持最大的活力。
北京電視臺的徐滔既是《法治進行時》的主持人,也是監制,她帶領的欄目組沒有簡單克隆廣為流行的“以案說
法”的樣式,而是每周七天設立七個不同的板塊,采用七種不同的形態,從各種不同的層面拓展收視群體。
注釋:
①胡智鋒、尹力、王軍等著:《電視法制節目:特質、創作與開發》,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第36頁。
②肖曉琳:《節目主持人的人文視角與“說法”》,《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2年第6期。
③葉子:《現代電視新聞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第9頁。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