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稿件寫得不錯啊,為什么上不了呢?”當了幾年企業(yè)報編輯,常常有通訊員問我這樣的問題,而作為編輯,我們又經(jīng)常碰到這樣的情況:手拿自然來稿,開始覺得不錯,但準備編的時候,卻又因種種原因而舍棄。原因究竟在哪兒?在此,筆者結(jié)合幾年的工作實際,將通訊員來稿中較易出現(xiàn)的問題作一個簡要的分析。
我們編輯有時把難以采用的來稿稱為“雞肋”稿件,“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在這里,筆者將這類稿件歸納為六大“雞肋”稿件。
事情小而缺乏深入挖掘,分量輕而沒有新聞價值。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重要事實的報道。一個基層單位開了什么會,你們的領(lǐng)導講了什么話,一個人辦了什么好事,這不能說不重要,但它是不是帶全局性的新聞呢?有些事情在本單位看來或許還算個大事,譬如,某基層單位開展崗位大練兵,組織職工出外療養(yǎng)度假,獲得上級的什么榮譽,在通訊員所在的單位來說,可能是多年不遇的大事,可拿到報紙上就不一定是大事了。因此,當通訊員衡量要寫的東西是否具有新聞價值時,一定要跳出本單位的小天地,把它放到全局的位置來衡量,不要勞而無功。
通訊員要想提高全局意識,就要多看報多學習,吃透“上情”,把握大方向,比如從黨報的要聞版中了解一個時期的報道重點。“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意思是說,只有掌握全局,才能局部抓住好的新聞主題。找到新聞題材后,還要考慮用哪種體裁,從何種角度報道才能夠為編輯和讀者所接受。
把一般的工作匯報當成新聞,把值得報道的東西埋沒了。從通訊員的來稿看,大量的稿件是工作匯報,甚至把工作總結(jié)稍加改造就當成新聞稿件發(fā)給報社。作為編輯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來稿,題目下面起個頭、戴個帽,然后下面就分個一二三。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首先、其次、再次……這樣看上去好像層次還很清楚、條理也很分明,但這些是不是新聞呢?比如,《某某單位開展“青年文明號”創(chuàng)建活動》,文章主體是:一、加強學習,統(tǒng)一認識,抓好思想到位……二、理順關(guān)系,明確目標,抓好責任到位……三、遵循原則、優(yōu)化手段,抓好方法到位……這樣的文章用新聞寫作的規(guī)范要求,便會感到主題不突出,材料不新鮮,可讀性不強。工作總結(jié)不是新聞,但工作總結(jié)中往往埋藏著有價值的新聞。
編輯一孔之見: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了解什么是新聞主題。簡單地說,新聞主題就是新聞作品的中心思想,這其中包含三層意思:第一,新聞必須有主題;第二,只能有一個主題;第三,反映主題必須集中。寫新聞報道時,面面到不如一點到。要想挖掘出工作總結(jié)中的新聞來,必須換一種結(jié)構(gòu),不是一、二、三的現(xiàn)象羅列,而突出一點或兩點實質(zhì)性的問題來寫,堅持用事實說話,而不是觀點套例子、例子戴帽子。其次,要到現(xiàn)場寫,寫出現(xiàn)場的情節(jié)。另外,消息中也可穿插寫人,寫人的對話,寫人的思想活動。這樣新聞就活起來了。
沒有理出“串珠線”,文章層次結(jié)構(gòu)混亂。比較常見的毛病就是文章層次和段落的安排上比較混亂,沒有理出一條清晰的“串珠線”,這條“串珠線”就是事實發(fā)展的線索。往往幾層意思攪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前后內(nèi)容重復,第一層講過的,第二層又重提。
編輯最頭疼的是“亂麻團”稿件。如果你寫的稿件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雖然文字長了些,水分多了些,但編輯有辦法給你砍短、有能力幫你擠掉水分。但是遇到結(jié)構(gòu)混亂的稿件,編輯就很為難,多數(shù)情況下會選擇放棄。
編輯一孔之見:新聞主體部分層次的安排非常重要。要善于根據(jù)內(nèi)容特點靈活地安排層次。哪些事實在前面、哪些事實在后面,事實和事實之間如何過渡和銜接,都要做好安排。在確定主題后,就要把稿件的各層意思劃分清楚,不要上下脫節(jié)、左右矛盾。最關(guān)鍵的需要在材料的分析上下工夫,想得多,才能寫的層次和段落清楚。
單純考慮主題需要,所倡導的精神不近情理,有副作用。當我們要倡導一種什么精神或風格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合乎情理,否則,再正確的主張也不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響應。譬如,有位通訊員為了突出一名職工對事業(yè)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就寫了一篇題為《戀新娘更戀工地》的通訊,寫一名小伙子,新婚蜜月還沒有度完,就告別新娘奔赴日夜牽掛的工地。小伙子的精神無疑是可貴的,但這種做法卻不近人情,不可貿(mào)然提倡。還有忘我、忘情、忘家的領(lǐng)導干部,自己病了不休假、愛人病了不回家之類的。很難想象這種連家人都不愛的領(lǐng)導怎么會愛我們的職工。倘若將此報道出去,會產(chǎn)生不良的導向。
現(xiàn)在,人文主義或者叫人文精神理念,已經(jīng)深入到各行各業(yè)。我們這個時代到底要宣傳什么樣的典型?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通訊員,應當更多地思考哪些人物應該大力宣傳、哪些人物尚未注意宣傳,從而不斷擴大報道視野,豐富宣傳內(nèi)容。
大話套話空話連篇,文章不生動不具體缺乏吸引力。俗話說:“板凳硬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但我們的來稿中患了“空病”的情況最為常見,這反映在兩個方面:(1)觀點多,材料少。習慣于觀點來觀點去。如果講到概念化觀點多了,文章就更顯得空空洞洞。(2)老話多,新話少。比如《某某段“糾”“防”結(jié)合保安全》,文章導語是:“為了認真貫徹劉志軍部長和集團公司、總公司關(guān)于重大火災事故的重要批示和會議精神,某某段全體干部職工行動迅速,按照總公司的部署,認真開展安全大檢查活動。”都是一些老掉牙的空話。寫這種新聞的通訊員,可能出于這三種原因:一是寫材料、寫領(lǐng)導講話較多而習慣了;二是不太愿意動腦筋,信手拈來;三是確實不知道如何寫得引人入勝。
如何治住“空”病?最重要的是學會用事實說話,內(nèi)容充實,言之有物。不能把領(lǐng)導講話稿、工作簡訊之類的材料拿過來,不經(jīng)采訪,也不經(jīng)任何文字消化加工與改寫,就當作新聞報道原文照搬。要使材料緊扣觀點,一不要擺大架子;二不要搞空議論;三不要說大話套話。學會“以小見大”、學會利用材料說明觀點、學會多用新話,使讀者產(chǎn)生愛讀的興趣。
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不過關(guān),文章詞不達意。有人寫新聞不大注意字句的準確,感覺就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亂敲!或者語言不簡練,啰啰唆唆,別人一句話能講清楚的事情,他十句話也講不到點子上。新聞語言的具體特色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準確、簡潔、鮮明、生動。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它是作者寫作才能高下和文字把握能力的反映。沒有扎實的文字基本功,要想寫出簡潔、優(yōu)美、動人的篇章,那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搞新聞報道,必須先過語言關(guān)。詞、句、篇,就是新聞寫作的語言關(guān)。這個基本功不練好,一味追求寫作技巧和方法,就是舍本逐末。多寫多讀多積累是我們過好語言關(guān)的唯一辦法。
(作者單位:廣州鐵道報社)
編校:施宇